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探析

2016-03-18 13:43邓中敏
关键词:水口徽州海绵

邓中敏

(1.英国卡迪夫大学 规划与地理学院,威尔士 卡迪夫 CF10 3WT;2.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探析

邓中敏1,2

(1.英国卡迪夫大学 规划与地理学院,威尔士 卡迪夫 CF10 3WT;2.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以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分析水口园林水环境运作机制和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方法,重点从水、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分析水口园林水环境的发展模式及其生态效益,借鉴徽州水口园林的雨水调控方法,为现代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实际参考。传承并发扬本土景观优势,发挥水、植被、土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作用,从而更好地体现水口园林水环境运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研究价值。

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海绵城市;雨洪管理;价值

徽州水口园林体现了“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哲学思想,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然画面,并将江南私家园林的诗情画意与自然纯朴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水口园林水环境牵引着村落的空间布局,起到调节村落气候、防洪减灾、蓄水抗旱、改善环境质量等作用。纵观传统的徽州水口园林到现代海绵城市的发展演变,雨洪管理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国家对雨洪管理尤为重视。2014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构建(试行)》,(简称《指南》)[1],并于2015年4月下放16座城市进入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范围。现今,海绵城市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其核心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在雨水调控(收集与排放)方面,与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徽州水口园林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徽州传统的雨水管制方法及生态化运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概念解读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指南》就“海绵城市”作以下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在设计理念方面,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从传统的依靠管渠等“灰色”基础设施进行快速排放,到现今利用种植槽、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雨水排放问题进行转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海绵体”,包括渗水铺装等硬质表层、绿地等软质层面以及河、塘、静水池等浸水表层。利用保护、修复、开发相结合的策略,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其建设途径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二是恢复和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并新建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海绵体”[3]。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以散点分布为主,就城市建筑、公园、绿地、广场、道路等全面布点,以扩大“海绵体”的规模。三是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自然水环境的干扰。

(二)与徽州水口园林的关系

水口园林亦称“水口”,位于村落水流出的地方,代表村落的入口,亦作为村落景观序列的起始。水口一般选于两山夹峙、两水汇流形成的封闭谷口或山脉的转折处,溪水纵横以便“敛财”,清流环绕以利“纳气”,林木群植以助“藏风”。徽人讲究风水,对住宅选址等需细细考究方位、地势及周边环境,通常要请勘舆师现场勘察,经由“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定向”[4]方可指定水口的位置。布局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赋予水口独特的地域文化。

徽州水口园林本着道法自然的理念,利用传统的雨水管制方法,有效避免了洪涝灾害和雨水短缺问题。其雨水管理理念与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低影响开发”有许多相通之处。徽州水口园林对原有的水生态及其他自然环境进行很好的保护与修复,并尽可能地减少对遗址的开发与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重在理水,水环境是重要的调节因子。在自然与社会的演变过程中,水环境从单一的水体引申到更广义的概念,即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防洪、供水、灌输、航运以及水质、水景和人工的水体环境[5]。

二、影响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模式的因素

水环境包含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承担徽州古村落内外环境的交流与运作。作为村落公共开放绿地的水口园林,从其产生到如今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系统稳定的村落景观,离不开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厚的人文环境。水环境组成了水口园林的基本骨架,内部要素相互联系,互为耦合,维系着整个村落的水系运作,有效避免洪灾。

(一)溯源——自然环境因素

皖南古徽州坐拥群山,横跨黄山、天目山、白际山等山脉,以丘陵、山地为主,水系发达,气候温润,降水充足。总体呈“山环水绕”的空间布局。据史书记载:“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间,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即山为城,因溪为隍。……自睦至歙皆为鸟道,萦于两旁,峭壁仅通单车。”[6]2独特的地貌环境营造形态各异的水口园林,每个村落拥有各自的建筑特征和景观风貌,水口文化得到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徽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4]24之称。徽人对水视若至宝,住宅临溪而建,因势利导,开挖水井,安置石碣,建立了合理的规划系统。徽州的水系大致可分为流往钱塘江的新安江水域、流向鄱阳湖的阊江水域和乐安水系,以及流入长江的水阳江、黄盆河等水系。由于徽州距南京、杭州等江南中心地区较近,水路、陆路给交通带来极大便利。尽管复杂的地势限制了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但便利的水运大大促进了徽州的经济和文化,并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其优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水环境系统,独特的山势地貌形成了如今的徽派聚落空间。住宅分布合理有序,有些临溪而建,有些聚集在溪水汇集处,形成了各色各样的空间形态。

(二)动因——经济因素

徽州处于江南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商经济的快速繁荣提供了舞台。由于徽州山地偏多,平原较少,可利用的土地极为有限,外出经商和科举便成为徽人振兴家业的主要途径。善于经商的徽人将自家的特产如茶叶、徽菜、手工艺品等传扬开外,不仅聚敛了大量钱财,也宣传了徽州的文化。水口园林的兴盛与徽人功成名就后回归故里、振兴家族的思想紧密相关。徽人不仅重视经商之道,更注重儒学,他们兴建庙宇、祠堂、学校、园林等公共建筑,如著名的紫阳书院、竹山书院以及位于水口的魁星楼、文昌阁等都是徽人反哺家乡教育的例证。同时,富甲一方的徽商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唐模村的檀干园、雄村的非园[7]等映照了当时水口园林的发展。水口处的建筑、景观小品等经能工巧匠仔细雕琢,风景如画、美轮美奂,俨然称得上一幅精美的艺术品。徽商的兴盛大大促进了徽州的教育、文化、经济等产业的发展,新安文化由此产生,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从属公共园林性质的水口园林得到推崇,并得到村民的保护。可以说,水口园林的发展历程与徽商的兴起与衰败息息相关。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园林的发展推波助澜,徽州水口园林在园林界独树一帜,并将持续影响着徽州的发展。

(三)诱因——文化因素

水是智慧的象征。《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至柔至善,滋润万物,老子的处世哲学告诫徽人要学会谦卑、与世无争。徽人尊师重教的优良品德使古徽州充满了文化气息。受风水理念的影响,徽人把水口与家族兴旺、财源滚滚联系在一起,强调“山为骨架,水为血脉,草木为毛发,烟云为神采”[9]的思想,住宅的选址、布局及形式具有“藏风得水”“锁阴气势”“障空补缺”的意义。徽人对风水的追捧大多体现在整体布局方面,对水口的选取、村落基地的选定等严格采用风水学理论,不仅要依山傍水,更要绿林环绕,进而创造怡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受程朱理学和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徽人崇尚自然、感悟自然、顺应自然,追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他们努力维护生态环境,对悠然自得的居住空间表示渴求,大大促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萌芽和发展。

此外,水口园林的建立离不开山水画的发展,园林意境的表达和绘画风格、艺术手段大有相通之处。诸多园林的创建直接模仿山水画的布局形态,并由诗人、画家亲自兴建。徽商的繁荣发展为新安文化推波助澜,新安画派通过艺术和绘画勾勒出理想的人居环境,深受富商青睐,通过画面,整个徽州古村落呈现眼前。外出经商的徽人多聚集在镇江、扬州、苏州一带,受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影响,水口园林有了江南园林的自然美、含蓄美、古典美和徽州特有的古色古香。

三、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要素分析

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由相互联系的系统要素构成,主要由水口砂(水口周边的山体,又叫“水口山”)、水口林、水口建筑群组成。

(一)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要素

水口园林水环境空间要素包括水、土壤、植被、山体等,彼此相互依存,构成了结构与功能上的耦合关系。这些自然要素以最原始的状态与万物共存,和谐发展。

1.水的柔情——线面穿梭式

水是水环境中的主导因素,起到维系、控制、调节水环境的作用。水口园林中水的形式之一为带状的水街,两边分别布置了居住区和商铺,商铺一侧为了满足村民休憩活动,设置了一段通廊,并设置了休息亭和座椅。通廊一侧面临水街,一侧朝向街道和商铺,来此做客的人们不仅可以体验慢节奏的乡村生活,还能静观“小桥流水人家”的趣味场景,水街便成为集商业、休憩、娱乐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

水圳,是道路两旁的明沟和水道,用于村民饮用、洗涤和灌溉。《月沼实记》记载:“永乐升平公因出储万余金,凿圳数百丈,引西来之水,南转东出,而于三曲水处沦小浦,又分注西入天然窟。”[10]宏村整体水系呈“牛”形,村民在水口的古树上系“牛角”,水系由此开始延伸,穿梭各家村户。水口、水街、水圳、南湖、月沼以及各家水塘构成村落完整的水系统,蜿蜒曲折的河道折合成“牛肠”;顺势而下,活水流入半月形的月沼,俗称“牛胃”;经过滤、净化后,送入村户周围的大小河流,供村民饮用,随即流至南湖,俗称“牛肚”;经二次过滤后,最终流入村落外围的西溪口。通过巧妙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村民用水问题,还还原了徽州自然、纯朴、和谐的村落景观。水圳对雨水起到了疏通、调节的作用,使得“牛肠”的水位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均保持一定的常水位,避免了洪涝的发生。

水口园林中呈面状的景观要素如水口、水塘、湿地等为村落的防护、抗洪、雨水管制、调节小气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规划角度来看,通过对地势、地形、布局方位等前期的勘察与分析,最终圈定水口的位置,具有很好的战略意义。水塘作为雨水汇集区,平日供居民洗涤、饮用、灌溉,遇到旱季,则通过水圳引水入户,降水量多时,水塘收集雨水,多余的水通过水街、水道外排至村外的西溪口,以保证村落内部供水平衡。湿地具有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能有效加大雨水收集,补给地下水,还能通过植被过滤污染物,净化水源。由此可见,水口园林中自然雨水的净化与海绵城市建设采取的措施大有相似之处。

2.植被的温情——穿针引线式

植被是所有植物的统称,它与地形、气候、土壤、水系等相互联系,互为耦合。水口园林常在水口处种植高大的乔木,并配以石、桥、亭廊等景观小品,供村民在此休闲娱乐。村落植被就地取材,水口处种植的树木主要遵循传统的风水理念:“村庄林茂,烟雾团结,吉气所钟,林木尽伐,风吹气散,未有不败。”[11]植物多三四株成群栽植,也有单独的孤植树,乡土树种多为香樟、女贞、国槐、枫杨、柏树、银杏等。有些树种被赋予积极的人格特性,如:黄连木,徽人称之为“楷树”,与“慨”谐音,象征仁义、刚正;水口多种植榆树,因所结的果实形似铜钱,被奉为“摇钱树”,受到村民的保护;香樟含清新的芳香味,又与“乡”谐音,寓含“家乡”之意。

水口园林充分利用乡土树种,配以乔木、灌木、草及山石形成景观空间,建立了稳定的生态群落。同时,根据植物的季节变化,彩叶树种的混植搭配,为乡野景观带来了活力和朝气。春季桃李满村开,亮丽的油菜花成为徽州乡野景观的一大特色;夏荷含苞待放,亭亭玉立;秋桂云香四野,沁人心脾;冬梅踏雪,分外妖娆。村里的果树构成另一道风景线,桃树、梨树、杏树、樱桃、柑橘等丰富了乡野景观。乡土树种不仅适应性强,观赏效果好,更是提升了水口景观的地域特色。

此外,植物的栽培方式体现了徽州的风水思想。徽州古建筑选址讲究背山面水,但对于平原地区,不能依山傍水,只能就地而居。此时,若在建筑背面种植大量植物,充当山林,既可作为住宅的保护屏障,也可调节周边气候,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3.土壤的纯情——全局裸露式

作为水环境的基本要素,土壤是自然界赐予人类最原始、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所谓“万物土中生”,土壤可以创造财富,也可毁灭人类。除了生产功能如疏气、提供养分、水分、为人类工程建设提供原始材料外,土壤的缓冲、过滤、转化功能是治理洪水的关键,加大土壤孔隙、渗透性以减小地表径流正是海绵城市建设关注的地方。

土壤能够吸附污染物,净化水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净化器。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改良土壤结构,加大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强生物降解,从而使土壤自净能力大大增强,环境容重增加,能吸纳更多的污染物,保证了水、食物的安全性。徽州地区多处山村乡野地带,地面以土壤、石板、木质板为主,并覆以地被于土壤间,相比城市地区多以不透水的混凝土为路面材料,路面渗透能力强,雨水收集量大,可以很好地控制下游地区洪水灾害。城市路面由于渗透能力差,地表径流大,容易导致雨水短时间猛增,暴发洪水,从而导致土壤侵蚀,引发自然灾害。

俗话说“水土不分家”,水口园林水环境的循环运行与依靠其生存的自然因子分不开。水因土壤得以回收与储存,土壤因水而具有一定的生命特征,土质影响着水质,从而引发一系列与动植物相关的生存、健康问题。土壤退化有两种类型,一是较为常见的物理退化,二是化学退化。土壤压实为主要的物理退化形式,如城市混凝土路面以及被踩踏的板实路面,表现为土壤孔隙度减小、容重增大,渗透性降低,地表径流加大,从而导致城市地区雨水利用率低,潜在洪涝灾害增加。土壤的化学退化是通过污染物,人直接或间接地吸入受污染的土壤有害物,从而危害人类健康。水环境效应是主要的化学退化表现方式。如化学元素氮、磷、钾等排放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环境平衡,引起水生植物肆意疯长,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

四、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要素的价值体现

徽州水口园林的雨水控制与现代海绵城市倡导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最佳管理模式、径流控制、污染负荷控制、源头截污、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等理念有着相似的原理。水口园林水环境生态系统能有效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相比现代都市,有更稳定、更灵活、更高效的调节机制。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一书中提到:“地形、排水系统、溪流、生物的活动路径及栖息地,所有这一切都有其连续性。好的土地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尽量减少对现存格局和各种流(气流、水流……)的干扰。”[12]强调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其次,徽州水口园林在理水工程上具有的科学性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从而表现一定的前瞻性。

(一)创建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水口园林水环境具有自然的水域环境,多变的河床形成了多样的生境组合,为水生植物等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而减缓了河水流速,有效控制了洪灾。其次,水环境各要素间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流与转换,维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水塘、水井、湖泊、湿地等充当蓄水池,雨水经植被过滤后渗透到土壤层,流入地势低洼的水塘、湖泊等地,供居民生产、生活之用。水街、水道等流动水源环绕村落,收集并存储雨水的同时,减缓径流速度,延长雨水渗透时间。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减小地表径流,优化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借鉴传统的雨水收集方法,还原城市中土壤的自然属性,多渠道收集雨水。工程上,透水性铺装代替低渗透的混凝土铺装。村落中常使用当地的砖石瓦砾作为铺装材料,既促进雨水收集,也加强了文化记忆,现代城市在道路两边利用种植槽延长雨水下渗时间;设计上,开发并保护原有湿地、建立雨水花园,将废水回收利用,多余的水经过存储,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创造更加怡人的居住环境。物理上,通过微生物、有机质以及人工松土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吸附能力;技术上,建立种植槽、植草沟等基础设施增强雨水下渗。

(二)运用乡土植物,延续乡野生态

本土树种有着多种优良特性,是当地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群落。景观大师俞孔坚教授倡导的设计美学——“野草之美”,充分利用自然界最经济、最生态的素材装点景观空间,追求更生态的“大脚”美学,为城市营造舒适的乡野气息。乡土植物将自然与人居环境融为一起,不仅增加了城市绿量,更是提升了乔木的景观品质,有助于加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景观空间的统一性、独特性,为城市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如今,城市风貌大多千城一面,区域特色不复苏醒。一方面,原有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文化记忆失联,区域特色景观被现代景观取代;另一方面,人们对地域的本土文化缺少深度挖掘,一味地模仿他人成果,又因背景文化差异悬殊,徒增淡淡的苦涩。乡土树种传承了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雨水收集过程中,实现了零污染,高利用,是最具潜力的生态因子。乔木可以延长雨水落地时间,增加土壤对水的吸附,是雨洪管理的重要因素。建设海绵城市提倡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建立更多的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增加城市绿肺面积。以雨水花园为例,雨水通过树叶落入地面,通过缓坡、蓄水沟延长雨水下渗时间,并在草坡上铺设树皮、沙砾等促进雨水的吸收,最终通过沟渠汇入集水区。

(三)展现“本土”自然美,传承地域特色

土壤具有较好的可塑性,不仅可以改造地形,还可以构筑趣味小品,如街头雕塑、手工艺品等。村落土壤的自然性能较好,而城市的土壤经压实、污染后对雨水的吸附能力降低。通过局部覆土进行生态恢复改良可以有效解决土壤的退化问题。如在废弃的化工厂,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壤,为微生物和植被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长年累月,土壤活性增加,化工厂变成城市的“垃圾清理场”[13]。

如今,城市的内涝问题成为海绵城市重点解决的问题,追本溯源,土壤是最根本的因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集天地之精华,适应地域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供万物生长。水口园林选址时根据地势布置水口,遵循自然本来面貌。现代的城市规划强调土地的二次开发和高效利用,屋顶、地面及地下层均被大幅度开发,种植绿植,更换不透水混凝土层面,设置种植槽、蓄水池,疏通雨水管道。土壤不仅能够激活景观潜力,还能进行生态修复,是最经济有效的生态材料。若还城市更多裸露的土壤,配合草本植被,城市雨水将会得到很好的储存与利用。

五、小结

徽州水口园林对自然景观的生态化处理,得益于自身水环境的调节。水系是系统调节的主导因素,与其密切关联的土壤、植被、建筑物等深受恩泽,维持着村落景观的动态平衡。此外,国外众多优秀案例的运行原理和徽州水口园林对雨水的治理方法也有相近之处。德国对雨水的技术处理包括屋顶雨水收集、雨水截污与渗透、居住区修建浅沟和种植草皮来减缓雨水下渗,与徽州水口园林通过开挖水圳、水塘等蓄水、输水,利用湿地、植被、土壤净化雨水以及利用乡土树种缓存雨水的原理相近。美国则强调生态的、非工程的管理措施,即“最佳管理模式(BMP)”以及小规模雨水源头控制管理技术“低冲击开发”。因此,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中水、植被、土壤的关联性及其运作原理在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 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1):19-20.

[2] 万贤茂.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5(9):310.

[3] 刘朝彪,吴相利. “海绵城市”构建规划实施策略分析:以哈尔滨市群力雨洪公园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4):3-5.

[4] 张纵,高圣博,李若南. 徽州古村落与水口园林的文化景观成因探颐[J].中国园林,2007(6):23-27.

[5] 谢振华,朱惠丰.绍兴市水环境景观建设浅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7(3):37-38.

[6] 许勇.交往空间: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2.

[7] 王婷.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文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24-27.

[8] 孙雍长.《老子》“事善能”辨误[J].学术研究,2008(6):17.

[9] 陈泓,郑宗言.论徽州古村落园林系统的构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48-52.

[10] 段进,揭明浩.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37.

[11] 刘亮,黄成林.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树木景观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97-99.

[12]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137.

[13] 张友丽.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14-15.

Analysis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Huizhou Shuikou Garde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DENG Zhongmin1,2

(1. School of Planning and Geography, Cardiff University, Wales CF10 3WT, Wales;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water environment of Huizhou Shuikou Garden and analyzes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stormwater management with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by referring to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ecological benefit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garden are carefully studied from such natural elements as water, vegetation, soil and so on, and rain control of the garden is considered as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ponge cities. Therefore, it is wis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advantages of local landscape, and give full play to ecological role of water, vegetation and soil in constructing sponge cities. In this way, research value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garden can be better embod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Huizhou Shuikou Garden; water environment; sponge city; stormwater management; value

2015-07-15

邓中敏(1991-),女,安徽六安人,英国卡迪夫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TU984

A

1009-2463(2016)05-0034-05

猜你喜欢
水口徽州海绵
水口水电站7号机组完成增容改造和并网发电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徽州春雪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徽州绿荫
海绵是植物吗?
水口、水口环境与风水(下篇)
千年沧桑话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