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造兴奋点,成就高效课堂
◇辽宁邵帅
研究表明,在一节课中,高中生真正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5min.那么,如何高效利用这15min或者如何让学生更长时间的融入课堂,是每位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看一部优秀的电影后,绝大部分内容都记不清楚,但总有几个经典镜头让我们回味无穷,这是因为它们点燃了我们的兴奋点.同样,如果在教学中能有几个情节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那么学生会带着这种兴奋跟随教师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避免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可以有意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或者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一些小意外来创造兴奋点,这样才能够刺激到学生的兴奋区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设计出乎意料的导入
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引入新课,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其主动思考,这样才能够在开始“点燃”课堂兴奋点,为整节课做好铺垫,学生紧跟教师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原电池这节课,通过“美剧”找到素材,设计一个新颖又引人思考的导入.让学生举例用电设备,多媒体上展示有关电的图片,将图片排列成“电”字以增加新奇度,学生看到立刻产生了兴趣.然后,利用“美剧”中一对父子开车到荒漠,车子蓄电池没电了,无其他求救方法,如何解决?这样学生会很自然的进入到情境中,思考解决方法,为了得到解决方法,学生能时刻跟随课堂的节奏.
2抛出悬念制造兴奋点
很多人喜欢看悬疑小说,因为这样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给人留出悬念,让人深思,有继续看下去的兴趣,其实就是通过悬念制造兴奋点.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巧妙的设置悬念,让学生有一种要自己解决问题的好奇心.例如探究原电池原理这节课,组装成Zn-H2SO4-Cu后,实验现象应是Cu片上有气体生成,Zn片上无气体.但实际中Zn片上也有少量气泡产生,有一名同学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提出质疑.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后面的内容自己思考解决的办法,利用学生的质疑抛出了一个悬念,“点燃”了课堂的兴奋点.整节课中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要解决之前的疑问,通过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学生得出Zn片中含有少量碳,在稀硫酸中Zn片上其实会构成很多小的Zn-H2SO4-C原电池,因此也会产生气体.这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提高了课堂效率.
3意外也可带来兴奋点
在上课之前,虽然精心设计过教学和提问内容,但课堂是多变的,尤其是化学实验中难免会出现与预期出现偏差的情况.面对“意外”,可以运用教学机智将这些“意外”巧妙地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以制造课堂的兴奋点,促使学生思维得到深化和升华.
在汇报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现象时,A组同学指出Zn-乙醇-Cu这组装置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与其他组的现象不符.出现这样的意外,笔者很惊讶,不过很快冷静下来,觉得这个意外是“点燃”兴奋点的机会.因此让各组说明了他们的实验材料和过程,但并没有发现问题,这时一名学生指出A组所使用的Zn片和Cu片在之前做Zn-H2SO4-Cu实验时用过,Zn和Cu片上一定沾有稀硫酸,插入乙醇中时,会构成Zn-H2SO4-Cu原电池,A组同学也恍然大悟.之后利用这次意外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说明,使用过的仪器与材料必须经过清洗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样,在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同时也有了意外收获.
4借助生活实际、新闻热点制造课堂兴奋点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增强了,他们更愿意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实际和新闻热点来制造课堂的兴奋点,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蛋白质时,利用轰动一时的含有三聚氰胺奶粉和劣质奶粉对婴儿的影响等事件产生兴奋点,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讲SiO2时,向学生介绍电脑中的芯片其实是身边的沙子通过化学反应得到的.这些日常的知识是学生常见而又渴望了解的内容,教师不失时机地将这些内容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不仅使学生了解许许多多的课外知识,而且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化学学习中,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步步提高.
“点燃”课堂兴奋点的方法没有固定的章法,需要教师从实践中积累,而且兴奋点易逝,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设计兴奋点的思维和随时制造兴奋点的机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才能达到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