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张俊(、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湖南益阳43000 、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湖南益阳43000)
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机制创新研究*
王琦1张俊2
(1、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2、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是教学在社会中的延伸。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和机制创新,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
*项目资助:共青团中央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编号:2015YB075)、共青团湖南省委度青少年状况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1523)、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2015xs23)
Abstract:Social practice combines practice with theory, which is the stretch of teaching into the society.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llege studentsˊvalues education and mak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social practice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ˊpractical ability and help them foster correct values.
Keywords: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educ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环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民族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到真正进入社会的过渡性阶段。基于此,本文积极探讨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制创新。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然补充和有益延伸,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
理性认知重在把握事物的本质即规律性,根本目的在于指导社会实践。理性认知形成的根基是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又是检验和校正理性认知的终极标准,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将理论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对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灌输的重视拓展和延伸到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把抽象的理论植入现实的土壤。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从生活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剔除对价值观教育偏颇和浮浅的认识。
(二)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不仅涉及自身因素,也包括来自外部社会环境的因素,外部因素经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循环反复过程,对个体因素产生作用。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协调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联系更加融洽,在与社会环境的不断交互过程中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意识,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大学生正面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从而对社会现实有更全面、更深刻、更理性地认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三)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以社会作为大课堂,将大学生融入现实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感性直接的生产生活、复杂多元的人际互动,泉涌和沉淀出丰富的情感,大学生从社会实践中理解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懂得人民的希望和社会的需要,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相结合,把个人的远大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业中,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好思想、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四)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得到锻炼,让大学生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和现实的残酷,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朴素作风。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与人民群众的交互过程中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面貌和国家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激发自身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而努力工作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触过程中通过处理各种关系来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使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心得到升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从高校来看,部分高校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看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没有认真规划和精心安排,停留在应付和得过且过的状态,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有的高校虽然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学生的参与面较窄,普及度不高,只有少数学生代表、学生干部才有机会参与其中;从学生来看,由于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既浪费时间,又与学业成绩和今后就业没有太大关系,导致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老师布置的额外作业,缺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从社会来看,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如家庭、学校、社会等。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数量不少的实践基地,但学生对于这些基地的利用率很低,在高校对外联系实践单位时,学校层面推荐力度不够,导致实践单位不予配合,有的实践单位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看作额外增加的工作量,不悉心加以指导,这些现象偏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二)缺乏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
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协调,形式呆板,甚至存在团委、学生处、院系等多头管理、相互牵制,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混乱。不完善、不合理的指导、监督及评价机制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不佳,在活动中指导老师往往无法进行过程跟踪及指导,更无法监督学生的实践开展情况,对实践活动的评价也只是个形式。另外,部分高校因为缺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项资金,所以让学生个人承担部分乃至全部费用,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科学规划
由于大学生的学习阶段、学科背景、院系专业不同,因此,应该结合专业学习,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部署,而目前高校普遍缺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规划,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策划、方案设计上缺乏科学的指导,存在内容不实、层次不清、重点不明等缺陷。在进行社会调研活动时,也少有高校对学生的调研选题、调研方案和调查方法进行专业的指导,也没有对参与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设计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培训。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载体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更加有效地强化价值观的践行行为。如何创新发展社会实践活动载体在加强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的认知与践行中的作用,本文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要积极呼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吸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便利,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力量,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中合理整合外部资源,形成合力。
(二)在制度建设层面,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
高校要统一规划、精心组织,引导各二级单位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进行教学单位考核的时候,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各二级单位考核的指标之一。另外,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及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三下乡”、教学实习、社会调查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宏观管理和调控全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组织实施管理,使所有大学生普遍参与社会实践,普遍得到锻炼和发展。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提高大学生、教师群体、管理人员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形成高效率、优体制、促发展的社会实践动力机制。三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对于国家层面而言,可以划拨相应的专项经费予以现实的经济支持,并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发展基金和创业基金。对于高校而言,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列出专项资金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予以支持。对实践单位而言,也应尽可能地对学生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四)社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相结合
大学生所在的院系专业、学科背景不甚相同,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时,要充分结合所学专业,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架起一座桥梁,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应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将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类指导,深入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调整知识能力结构。
(五)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做支撑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活动认识不清、实践效果不佳、创新力度不够等,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这要求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精心组织和认真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是否负责、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取得优秀成果。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敏,韩之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140-142.
[2]金瑶,陈华洲.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1-104.
[3]陈大勇,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14-117.
[4]焦敏,黄德林.基于社会实践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39-40.
作者简介:王琦(1984-),博士,湖南城市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共青团组织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