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敬楠(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我国城市雾霾天气问题探析
韦敬楠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气象条件、区域特征和人为活动这三大因素分析我国城市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指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过度排污与城市雾霾天气日益严重密切相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提出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雾霾;问题探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2012年以来,“雾霾”这个词渐渐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之一.然而,雾和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首先,雾的形成即便没有人类活动也无法避免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霾的形成是除了自然条件作用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空气污染;其次,霾是一种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包括我们熟悉的PM10和PM2.5颗粒物,当处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漂浮在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不断增高,使空气能见度不断降低,就形成了霾;再次,雾是空气中凝结的小水滴,当空气湿度变大时,某些吸水性强的干气溶胶粒子不断凝结,与空气中的颗粒物融合,使空气能见度进一步下降,就形成了雾霾现象[1].因此,雾霾的形成比雾的形成需要的条件更多也更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雾霾的产生离不开人类向大气过度排放污染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环境污染.
日益严重的城市雾霾天气,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已有的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雾霾问题.在雾霾成因方面,何爱平、石莹(2014)从利益、行为、制度及激励四个方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缺失导致雾霾天气的成因[2],童玉芬、王莹莹(2014)认为,我国城市人口与雾霾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1],潘本锋等人(2013)从气象要素和环境要素分析我国城市秋冬时节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3];关于城市雾霾天气治理方面,学术界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能源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3-6].
以上学者分别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这两个方面对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关于城市雾霾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的相关研究很少,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对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四个层面的建设[7].如今,生态文明已经正式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逐渐成为公众共同的意识形态并希望经济发展生态化、可持续化.虽然我国各级政府也在千方百计治理城市雾霾问题,但治理的成效并不显著,各地城市雾霾天气持续发生.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在影响雾霾天气的形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1.1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首先,从雾霾影响程度来看,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偏高,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成为我国城市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雾霾天气时有发生,只是出现的频率不高.可以说,我国受雾霾天气影响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涵盖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中原、江淮和黄淮、华南甚至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很多城市均不同程度遭受雾霾侵袭,包括海南海口也不例外.其次,从雾霾持续时间来看,我国一些地区城市雾霾天持续时间长,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均会出现,严重时连续多天空气不达标.再次,从空气污染程度来看,我国一些城市出现雾霾天时,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当空气污染达到峰值时AIQ指数甚至出现大于500,这种天气不仅对人类健康生存形成严重威胁,也对城市交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因雾霾天气造成道路交通拥堵、航班延误等.由此可见,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浓度高及对生产生存危害严重.对此,我国各地仍需要加强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雾霾天气,减少雾霾天数,让人们可以享受干净的空气,这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5].
1.2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分布特征
(1)城市雾霾天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三大区域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城市雾霾天比较严重的区域,在这三大区域中,“京津冀”地区城市雾霾尤为严重.首先,“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分布着大大小小以煤炭、石油和化工为主的企业,这些企业为当地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是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其次,这一带人口稠密,城市数量多,大中城市人口高度集中,每天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巨大,这些污染物已经超过了城市空气自我净化的能力,在这些城镇密集地带,一旦出现不利的气象条件时,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就会急剧增加,污染浓度越来越大,最终形成雾霾天气.再次,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不同的是,“京津冀”地区冬季城市集中供暖,这也加剧了这一带城市雾霾程度.
(2)城市雾霾程度与产业布局关系密切
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和华北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分布地区,不少重工业生产过程中不但资源消耗高而且对大气污染非常明显.例如,建国之初,沈阳、鞍山等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山东青岛、济南受石油化工企业污染也不轻;河北石家庄、唐山不但是我国重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京津冀”一带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城市规模不是很大但雾霾情况不亚于北京和天津[4].总之,重工业聚集区大气污染相对严重,更容易产生城市雾霾,甚至是连片雾霾,受影响区域达几十万平方千米.
(3)城市雾霾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蔓延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正在承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然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东部地区很多污染严重的产业陆续向中西部转移,换句话说,东部地区把污染转嫁到中西部.由于中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上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环境污染问题,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对企业环保要求标准低于东部地区,从而助推了当地雾霾天气的形成.例如,西北地区的银川和西宁都属于经济后发展城市,由于煤炭、石油等能源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近些年来城市雾霾天气逐渐增多.
城市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气象条件之外,人类活动是霾产生的根本原因.纵观国内外,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伴随着经济发展,雾霾问题日益成为环境问题的聚焦之一.
2.1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气象条件
根据气象学相关知识得知,大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是城市雾霾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大气相对湿度来看,雾霾天气过程中,能见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在能见度下降过程中,大气相对湿度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风速流动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能见度与风速呈现正相关.随着风速的增强,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呈现下降趋势,雾霾也随之逐渐消散,一旦大气环流稳定下来,雾霾天气将席卷重来;在秋冬时节,早晚温差越大,越容易形成雾霾天气,能见度与温差呈现负相关[3].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日益庞大,再加上城市地形的作用下,大城市很容易形成局部逆温效应.例如,冬季的北京若出现大气环流相对稳定,没有风力作用的时候,整个区域污染物迅速聚集难以扩散,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随着气流稳定而不断增大,形成霾,如果有雾则形成雾霾天气.
2.2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人与大自然处于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光污染等污染,雾霾其实属于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一类.如果只出现雾而没有霾就不能算是大气污染,雾的形成不与人类过度排污相关,它只能算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霾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而形成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延绵城市群,人们集中在相对狭窄的空间上进行生产活动时不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积聚增多,已经超过了空气自我净化能力,污染物不能及时消散,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就形成了雾霾天气.
(1)城市化与半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功能布局变动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改变了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5%,略低于工业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总体依然偏低,仍然处于城市化快速上升阶段,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从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三大区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大部分城市完成了城市化或者进入到城市化后期,城乡一体化达到较高水平,各种工业开发区遍布城市郊区,市区几乎没有工业,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产业.由此可以看出,这三大区域城市的市区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而郊区则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从城市功能布局来看,居民住宅区和商业活动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工业物流区和城市开发区主要分布在郊区;从城市产业分布来看,市区以第三产业为主,郊区以工业和都市农业为主.例如北京市五环路以内基本形成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大部分城市工业生产和城市开发项目都集中在五环路以外的区域.市区虽然没有大型污染企业,但由于人口及机动车高度集中,尤其是机动车尾气是城市雾霾产生的一个原因,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市机动车总量达到570多万量,对空气造成一定程度污染.然而,北京雾霾天气最大的贡献并非是机动车,而是环首都附近包括“京津冀”一带的污染企业.以市区为圆点,周边形成了众多污染企业,每天排放大量废气污染大气,再加上城市近郊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各种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大气中的粉尘浓度非常高,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大大降低了大气能见度,从而助推霾的产生.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尖锐
过去,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和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气污染事件,给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虽然我国城市空气污染还没恶化到死亡的边缘,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雾霾天气,人们对生活的城市空气质量表示担忧,很多城市居民每天都通过微博和微信等方式了解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实时变化,说明了我们的城市空气质量距离完全达标还有差距.我国从“十六大”开始就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到了“十八大”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目的就是避免陷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但是,如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社会财富的增加也不值得,反过来如果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而牺牲环境同样不可取,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又能保护自然环境,这似乎成为不可能同时满足的条件.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是主旋律,但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压力下难以保证与国家要求同步进行,往往会出现经济快速增长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雾霾越来越严重.由于不同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差异,科技水平及创新能力相差甚远,不可能实现所有地区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些低端有污染的产业往往成为某些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这种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难以产生根本性改变.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对矛盾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存在的,它随着产业不断升级而逐渐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3)政府与污染企业之间利益博弈
我国目前还处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阶段,各地区首要任务依然是经济发展,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一直把GDP看成是领导干部的首要绩效.由于唯GDP论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政府为了增加当地的税收收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得不接纳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这些污染企业与政府形成了互不分离的“朋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向外排放污染物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不仅会伤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过多的有害气体在大气中积累也造成雾霾天气的发生.例如西部地区的工业城市规模虽然不如中东部大城市,但是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雾霾天气,这些城市雾霾天气的形成最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违规排污.面对出现的城市雾霾天气,社会公众不停呼吁政府部门要做出实际行动来有效治理雾霾问题,但是政府为了保住经济增长速度对于雾霾的治理则采取循序渐进原则,逐年关闭严重污染的企业,逐渐提高污染企业进入门槛,加大对污染企业违规排污的处罚力度等.但是,这些措施对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雾霾的产生效果并不显著.主要表现在:政府虽然关闭了一些严重污染的企业,但是又会有新的污染企业在继续排污,导致大气污染物浓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比过去还上升了.从政府治理雾霾的态度来看,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应付社会公众的呼声和不满;另一方面,要与违规排污单位进行“智慧”周旋,最终达到“政府—企业—公众”利益相统一.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任何企业的最终目标.从企业角度来看,对于有污染的企业而言,在经济利润的驱动下,企业会选择尽可能多地生产而不顾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从公众角度来看,城市雾霾天气越多意味着公众的利益遭受损失越多,因而要求政府对污染企业进行管制,从而降低企业排污对社会产生负的外部性.
政府要治理城市雾霾天气,首先要对污染源进行系统调查,对违规污染单位要进行最严厉的处罚,其次,对污染单位而言,要征收一定比例的污染税,从而限制企业过度排污;再次,有选择性地进行招商引资,坚决把对环境有污染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不予办理经营许可.
从长远目标来看,治理城市雾霾天气需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同时,更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来约束污染制造者.第一,生态文明建设不光要体现在道德层面,还需要上升到法律效应.城市雾霾天气治理过程本身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于过度排污的企业,政府能做的就是依法管制或者罚款.第二,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下大力气整治城市雾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应该把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第三,治理城市雾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制度层面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明知企业违规排污,作为权力机关的政府却选择让步,如果对这些企业过度干预可能会影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而影响到政府的税收.因此,制度的缺陷是阻碍城市雾霾治理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童玉芬,王莹莹.中国城市人口与雾霾:相互作用机制路径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4(5):4-5.
[2]何爱平,石莹.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2):94-97.
[3]潘本锋,汪巍,等.我国大中型城市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J].环境与持续发展,2013(1):33-36.
[4]任保平,宋文月.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2):77-79.
[5]茹少峰,雷振宇.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2):90-93.
[6]郭俊华,刘奕玮.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产业结构调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2):85-89.
[7]丁刚,刘建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浅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2.
(责任编辑:李洁坤)
The Analysis of Problem on the Weather of Fog and Haze in the Cities of China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 China)
WEI Jingnan
Abstract:At present,fog and haze weath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cities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urban fog and haze weather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factors: weather conditions,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 activities,which shows that urban fog and haze weather is gradual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cessive emissions pollution with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Thu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with fog and haze weather management in cities of China on base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urban fog and haze;analysis of problem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6)01-0066-04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韦敬楠(1988—),男(壮族),广西柳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