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浙江海宁 314408)
释意理论下解析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冗余现象
王琰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浙江海宁314408)
摘要: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的释意理论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意义的概念,从而启发口译学者对此的研究。释意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赛莱斯科维奇提出的口译过程中三个阶段时,为研究冗余现象奠定理论基础。引用释意理论为探讨汉英口译中的冗余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处理冗余信息时,提出三种试探性方法,即增译、省译和保留,并通过分析汉英口译情境中的例句来说明这三种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冗余;汉英口译;释意理论
冗余的概念是由传播学领域的信息论创始人香农(C.E Shannon)在1948年提出。最初冗余信息出现于信息领域,后由翻译理论家奈达将冗余概念引申到翻译实践以解释多种翻译现象,信息论很好地解释了口译中冗余信息的产生极其必要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先将信息编码(encoding)传递给听众。在收到信息后,听众对信息解码(decoding),理解信息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后传递给最终信息接受者[1]。冗余信息的存在是为了克服信息传播中的噪音干扰,为了让信息准确传递,信息发出者在交流过程中传递了比接受者理解源语最低需要量多的信息,即信息传播中与内容无关的因素[2]。冗余信息可以确保信息的顺利传递,口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交际活动,冗余信息可帮助双方更好地交流,所以冗余信息大量存在于汉英口译中。但对于译员来说,冗余信息的处理却是个难题,怎样在汉英口译时恰当处理好冗余信息对译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意义(sense)和意义单位(sense unit)
释意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由塞莱斯科维奇根据她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和对口译实践的系统性研究提出的第一个口译理论[3]。释意理论认为,口译行为是在理解一种语言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讲话人的源语内容,译员将信息接收后重新表达,达到语言间的内容意义对等。所以口译时不要着急翻译,了解讲话人意思后再进行释意。
释意理论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认为意义是讲话者想表达的内容。语言符号只是表述讲话人内容的信号,译员要辨识这些信号,有意识地当成思想标识,把握讲话者语篇的意义[4]。释意派理论另一代表人物勒代雷认为指出,口译中讲话人所说内容转瞬即逝,在话语消失后只有意义存留在译员脑海中。意义在有声语言符号消失后产生,是非语言的,意义对等存在于语篇中,而非存在于具体语言间。
要注意的是,意义单位与具体语言长度并不吻合,比如听众若对讲话者立场十分了解,不需听完则了解意义,反之则需要更多时间了解讲话内容。所以相同语篇对于不同听众,意义单位不尽相同。意义单位在译员大脑中不断出现,之后摆脱具体词组排列,构成更广泛的整体思想,可见意义单位是口译中实现语篇对等的最小成分[5]。因此译员在口译时不是把所有精力放在译入语具体某个词组或单词上,更关注的应是整体语义的传递。所以,译员应力求翻译效果对等而不是语言符号对等。
(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
根据释意派理论,口译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re-expression)。译员运用百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理解源语,其任务是将意义传递给目的语听众,力求“意义”对等。所谓意义对等存在于语篇间,而不在具体的语言中[5]。在理解和重新表达之间,塞莱斯科维奇等释意派学者发现口译过程存在另个阶段,即“脱离语言外壳”。
在口译实践中,塞莱斯科维奇认为有声语言转瞬即逝,译员可以记住语篇整体内容,却或多或少忘记讲话人使用的具体词语。译员之所以能区别语篇间意义的不同,并完整准确讲意义传递给听众是因为译员摆脱原语形式,记住理解的内容,所以此口译阶段称为“脱离语言外壳”。这个阶段译员超越原语中具体语言形式,将注意力放在传递译入语语篇的思想。在对语篇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只有摆脱原语言形式才能更好地表达意义。这一阶段被形象称为“得意忘言”,总体而言就是译员抛弃原语字词,脑海中只存有篇章意义。塞莱斯科维奇指出,译员应用语言传达意义,如果拘泥于原语表达,则会让口译变成代码转换[4]。所以,根据释意理论,汉英口译时应从整体出发,让听众了解讲话者的思想,而不是字字对应翻译,照搬原文结构,这样易使译文晦涩难懂。
释意论在处理冗余信息方面给予译员不少启示,根据释意论,译员应追求原语和目的语总体内容对等,词语对应的机械翻译很难完成意义对等。所以,口译时遇到冗余信息应不被语言外壳束缚,旨在把语篇意义传递给听众。而另一位学者让我们对于冗余信息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冗余信息在口译中并不仅是多余信息,它对译员来说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著名法国口译研究学者丹尼·吉尔(Daniel Gile)在其著作《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文译名:《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中,根据对口译主要形式的了解,提出口译精力分配模式[6]。
根据交替传译的特点及认知模式,吉尔教授提出交替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Phase I:CI=L+N+M+C,即:第一阶段(Phase I)=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ing 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第二阶段为:Phase II: CI=Rem+Read+P,即:第二阶段(Phase II)=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7]。
从交替传译的模式可看出,口译时要多任务同时操作。交替传译分为两个阶段,涉及到多种活动,有分析、记笔记、短期记忆、协调、读笔记和传达等。译员在交传时精力要分配给多种活动,要一心多用。根据吉尔的口译模式,译员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某一方面注意力分散多一些,其他活动注意力就相对少一些。因此,吉尔教授提出的口译模式又称为“精力分配模式”(Effort Model)。
基于“精力分配模式”及汉英口译中冗余信息的特点,可看出冗余信息在汉英交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保证沟通的有效性。
第一,冗余信息可节省译员听力和分析精力。有时,讲话者口齿不清或者语速过快,译员在接收信息时受到阻碍,这时冗余信息成了救命稻草,帮助译员理解信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一度程度上的损失,冗余被视作信息弥补的方式。所以,冗余信息为译员赢得更多时间来听、理解和分析源语信息。
第二,冗余信息还可以减轻口译员内存负载。译员在汉英口译遇到高难度、高密度信息时,短期记忆负担加重,很难完成口译任务。若遇到新信息不断涌现,冗余和重复信息较少的语篇时,对译员的记忆力造成很大挑战。事实上,冗余信息作用之一是为译员提供提示,让其有时间对后面信息进行预测,减少记忆负担。
第三,冗余信息可减少译员产出精力。口译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翻译活动,译员会接收连续不断的语流。显然,在源语中冗余信息可稀释高密度信息,减少译员目的语产出压力。以汉英口译为例,中文句子的语法结构通常较松散,关键词和重要信息常出现在句子末尾。而英语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将重要信息置于句首。毫无疑问,中英语言间差异给译员带来难题,因此,冗余信息会减轻译员产出压力,让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传递源语信息。
综上所述,根据吉尔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冗余作为语言的内在特征对汉英口译具有重要意义。冗余在促进译员的听、理解、记忆和目的语言产出方面有积极作用。冗余信息在没有添加新信息情况下,让目的语听众很好地了解讲话者的思想。此外,冗余可弥补信息传播时由于噪音干扰而丢失的信息。总而言之,冗余信息缓解译员口译时各方面压力,有助于译员产出准确译文。
在了解了冗余信息在汉英口译时的重要作用,并根据释意理论的传递意义原则,可以总结出一些处理冗余信息已达到冗余平衡的方法。
(一)省译
冗余信息中包含结构性冗余信息,是指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具有的冗余信息[8]。虽然在源语中不一定是冗余,但如果逐字翻译,在目的语中会成为冗余。根据释意理论,口译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语言形式,实际上,“口译是关心的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而不是语言本身”[9]。中英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认为是造成冗余现象的一个原因,对冗余信息的机械翻译可能不利于听众对目标语的理解。因此,应优先考虑在口译过程中传递意义。
省译是处理汉英口译中冗余常用的方法,所谓省译就是删去源语中的冗余成分,以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当译员发现源语中有不必要的冗余时,应及时删除来传递源语的主要观点。通常来说,省略冗余信息可以分为对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删除。下面是运用省略技巧处理冗余信息的例子。
1.省略范畴词
中文中存在很多类别词,如“问题,局面,状况,话题,现象,主题,情况”等。这一类词在中文里只起形式作用,没有具体意义,但是在原语中又是必要的。如果对类别词逐一翻译,会产生冗余信息。为了使译出语更地道,应删除范畴词使译文简洁。
例1:中国年轻人的婚恋问题似乎从没有这么受人关注。
Young people's marriage and relationships have never attracted such attention by so many people.
例2:近几年来中国大城市的离婚现象急剧增加。
For the past few years,the divorce rate in China's big cities has increased sharply.
例句中的“问题”和“现象”明显是类别词,若逐字翻译,不符合目的语习惯,造成不必要冗余。因此,应省略冗余范畴词,使译文更地道。
2.省略副词
中文里有丰富的副词,副词没传递实质性含义,译成目的语后被视为冗余信息,阻碍信息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可省略副词来提高输出信息质量以更好地传递信息。
例: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
We must crack down on all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eradicate social evils according to the law.[1]
汉语存在并列现象,尤其以四字居多,比如例句中的“严厉打击”和“坚决扫除”。若仔细分析,“严厉”和“坚决”是此句中的副词,“打击”和“扫除”可翻译成“crack down”和“eradicate”,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四版)字典的解释,“crack down”指“become sore strict in dealing with a problem and punishing the people involved”;“eradicate”意思是“completely get rid of something such as a disease or a social problem”。显然,这两个词已包含“坚决”和“严厉”这两个副词的含义,所以在译成目的语时不用翻译语义重复词,省略冗余副词使译文更简洁,符合听众习惯。
3.省略动词
除了范畴词和副词,中文中还有大量动词。汉英交传中,语篇常伴有不少动词,动词多样性造成信息量过大,对译员来说是巨大挑战。而英语句子中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为了符合英语语言习惯,使译文自然、简洁,汉英交传时要省略部分动词。根据释意理论,译员不能机械地逐字翻译原文语言符号,而是通过判断,识别不必要的信息,调整冗余以便更好地传递语义,实现语际间交流。
例1:中国实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这是基于外汇安全的考虑。
China diversifies it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o ensure their security.
例句中的“实行”可译成“carry out”或者“implement”等,但如果句子翻译成“China implement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s”,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而且显得罗嗦冗长。所以,不必与原文字字对应,直接用“diversify”,省译动词,让译文简洁明了。
例2:政府应对不合理的社保制度要尽快进行改革。
The unfai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be reformed by the government as early as possible.
例句中出现“改革”一词,英语可译为“reform”,这个单词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利用这一点,选取“reform”作动词的意思,那“进行”这个动词就不必翻译。根据释义理论,译员应传递意义给听众,可省略动词不译。
4.省略重复信息
中文特色之一是语义相近词或同一词的重复,这种重复视为显性重复,可达到修辞效果。但在目的语中,如果这种重复表达超出可接受比例,译员应适时删去重复啰嗦的冗余信息让译文简洁易懂。
例1:中国一贯主张裁军,反对一切军备竞赛,既反对常规军备竞赛,更反对核军备竞赛;既反对地面上的军备竞赛,也反对太空进行的军备竞赛。
China consistently stands for disarmament and is opposed to all kinds of arms race,conventional or nuclear,on the ground or in outer space.[10]
例2:今年来亚太地区的合作越来越受到瞩目。的确,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潜力巨大。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ormous potentials.
在汉语中,词汇重复是常见现象,但在英语中同样的词汇一般不重复,而用代词来指明之前所说事物。以上两个句子中包含重复表达,即“军备竞赛”和“亚太地区”。这些重复符合中文语言习惯,对相关信息进行强调。但如果译成英语,显然是冗余信息,所以在汉英交传时删除重复表达,使译文简洁得体。
5.省略文化和背景信息
语言是文化载体,不同文化间差异在其语言中都有体现。原语中俗语或俚语包含文化背景知识,这些信息挑战听众和译员的信息接受度。在汉英交传中,对涉及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时,译员短时间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原语对应的类似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追求意义对等,不必拘泥于具体语言符号,否则会使译文生硬难懂。在翻译活动中,常遇到含有译入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篇,若是笔译,译者有充足时间添加背景知识,甚至对其进行加注或注解,将原语文化知识完整展现,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意义。但是对于译员来说,由于口译活动的即时性,译员在有限时间内很难将译入语文化完整地向听众解释,只能省略部分冗余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将意义传递给听众。
例1:同时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We must reinforce our confidence,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例2:在这里,真诚地祝福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Here,I sincerely wish you happiness and longevity.
根据释意理论中“脱离源语外壳”原则,最初原语语言形式可在适当时候删去以传递意义。例1中出现一句俗语“华山再高,顶有过路”,意思是无论情况多困难,我们可找到解决方案应对难题。“华山”对于有熟悉中国文化的听众很容易理解。因为华山被认为陡峭难爬,因此中文里常把华山比喻艰难的事。但对英语听众来说,很少有人熟悉华山的特点,若硬译成“Hua Mountain”,很多目标语听众可能会茫然不解。所以译员巧妙地省去“华山”这个听众不熟悉的文化冗余信息,而直译成“the mountain”,既准确地传递了语义,又避免听众对不熟悉文化知识的困惑。同样,在第二个例子中,讲话人用了一个中国俗语,用“东海”和“南山”来比喻事物长期性,如果直译两个比喻形象,肯定让英语听众很难理解,使译语累赘冗余,所以译员将文化比喻形象省略,准确传递原语意义。
(二)增译
释意论指出,译员要在意义上对原文忠实,包括在充分理解原语信息后也要知道其隐藏含义,不应拘泥于具体语言符号,在语言和情感上实现对等[11]。所以译员在汉英交译中遇到信息量较大、目的语听众生涩的内容时,要适当增加冗余,调整冗余程度,使源语信息更易被听众接受,让原语信息超载得到缓解,努力适应听众解码能力。
1.增译主语
汉语句子突出主题,不注重句子形式结构,句子间靠隐含逻辑实现句与句的意义连接。英语强调句子完整性,句子结构严谨,大部分句子都是主谓结构,主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除祈使句之外)。所以很多语言学家指出,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而汉语是主题凸显的语言。所以,译员在汉英交传时,若遇到无主语句,应增加主语,使目的语句子完整,准确忠实地传递原语意义。
例1:学习外国的经验,必须有分析、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
We must learn foreign experience with an analytical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not blindly.[12]
例2:只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空气污染危机就一定能解决。
If we can increase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we can definitely solve air pollution crisis.
不难发现,以上两个例句都没有主语,译员最先要考虑的就是确定主语,可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找出主语“we”。如果按原文逐字翻译,输出的信息对英语听众来说毫无意义。根据释意论观点,忠实传递信息是口译的目标,所以在遇到无主语句子时,译员应当及时确定主语并采取增译法,让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添加连接词
汉语以意合(Parataxis)为主,英语以形合(Hypotaxis)为主。逻辑连接词是必要的,英语中会通过具体语言符号来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13]。汉语有时无须用连接词来表达逻辑关系,尤其体现在因果关系上。所以汉语中没有出现“因为、所以”并不代表句子间没有因果关系,这时译员在译文中应添加连接词来体现英语结构的严谨。
例1: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需求,日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物质力量,两国之间又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China boasts a huge market and great demand for development,while Japan owns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enormous material strength. Hence the two countries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economically.
例2:明清两个朝代,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和中外交流。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feudal rulers adopted a policy of seclusion,which consequently hampered China's progress and its exchange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在汉英口译时,译员在对源语进行理解分析时,时刻要记住逻辑关系,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因为这些逻辑连接词在目的语中相当重要。在例句1中,讲话者就中日之间的特点进行对比,所以在译员添加了“while”这个连接词,表示两者间的对比。译员在后一句中又加上连接词“hence”表明由前面两小句所说的中日经济的特点才得出后面两者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的结论。同样,在例句2中,原文中虽然没有出现“由于”等关系词但语句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所以在翻译时,译员采取增译,加上了“consequently”,说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阻碍中国的进步和中外交流的原因。在汉语中,讲话者如果没有使用逻辑连接词,译员要恰当地增译,弥补冗余不足,减少目的语听众理解负担。
3.增译文化背景知识
汉英交传中,源语文化信息可能会给信息传递造成障碍,也给译员带来挑战。由于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信息接收者在理解时易出现障碍。若不增加冗余,译语听众很难理解讲话者所传递的意义,这时译员要增加文化背景信息帮助听众了解原语文化内容。所以在遇到冗余不足的汉语语篇时,应增译信息或解释源语中蕴涵文化,降低译出语信息负载量,向听众传递原语意义。这时译员要增加文化背景信息帮助目的语听众了解源语文化和所传递的内容。
例:老子曾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
Laozi,the philosopher of ancient China,once said,ruling a big country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 Too much handling will spoil it.
在例句中,讲话者谈到治理国家时,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译员首先直译这句蕴含文化成分的信息,这时听众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治理国家会像烹煮海鲜,这时面对冗余不足,译员要对原文进行说明,增加冗余,降低译文的信息负载,让听众了解这句话表达的含义。同时,在提到“老子”这个中国听众熟知的道家学派创始人时,译员要意识到英语听众未必都对他了解,所以译员增加对“老子”背景信息介绍,让听众知道这是一位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增译背景信息会弥补原文冗余不足。
(三)保留
第三种冗余信息处理方法是保持原语冗余,不增减冗余信息,保留译入语中适当冗余。之前提到中文里有很多重复,造成冗余信息,应在译文中删去。但有些冗余是发言人对想强调的关键信息进行重复,为了达到调修辞效果,加强语势和节奏感,有利于表达情感,这种冗余在汉英交传中要保留,实现两种语言的动态对等。
例:昨天,我们同数亿电视观众一起,看到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迹——中国的长城。漫步长城之时,我想到了为此所付出的牺牲;我想到它所展示出的中国人民的决心,在悠久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独立的决心。我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有伟大的将来。
Yesterday,along wit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viewers on television,we saw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s I walked along the Wall,I thought of the sacrifices that went into building it. I thought of what it showed abou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retain their independence throughout their long history. I thought about the fact that the Wall tells that China has a great history and that the people who built this Wonder of the World have a great future.[14]
根据释义理论,译者职责是把“意义”传递给听众。有时说话者运用排比,借用重复表达,使源语在韵律和结构上更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让原文更朗朗上口。这些重复在译文中要保留以传递说话者的语言效果。在例句中,“我想到”这个结构出现三次,用排比表达讲话者激动的心情,所以保留这些重复,准确地将说话者想表达的修辞效果传递给听众。
根据释意论,译员在汉英交传时,不是追求语言符号的字字对应,而是向听众传递原文思想。在汉英交传时,对冗余信息的处理不是件易事,有时冗余过多或不足,都应对原文冗余度进行调整,适应目的与听众语可接受信息容量,确保原语意义顺利传递给听众。
总结来说,共有三种方法来处理汉英交传中的冗余信息,即省略、添加和保留,这些方法对实现两种语言间的冗余对等至关重要。译员既要考虑到译语听众,又要兼顾两种语言间差异,灵活恰当地运用三种翻译法,实现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情感效果对等。
[参考文献]
[1]葛川梅.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冗余等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4):18-20.
[2]廖七一.论翻译中的冗余信息[J].外国语,1996(6):47-51.
[3]高彬,柴明颎.释意理论的历史性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71-76.
[4]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玛丽亚娜·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汪家荣,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5]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Philadelphia / Amster 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5a.
[7]姜海清.吉尔模式观照下的口译记忆[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5):76-79.
[8]王金波,王燕.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J].中国科技翻译,2002(4):1-4.
[9]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0]仲伟合.英语同声传译教程[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王瑞辑.基于释意理论下的“两会”急着招待会口译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2(9):115-117.
[12]王斌华,伍志伟.汉英口译—转换技能进阶[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3]邹德艳,陈婧.冗余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2011(4):88-91.
[14]赵倩.信息论视角下汉英同声传译的冗余[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雷凯)
The Redundancy in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WANG Ya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Haining,Zhejiang,314408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draws on Danica Seleskovitch's Interpretive Theory,which enlightens scholars on interpreting studies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sense is systemat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elaborated on. Also the content included in this study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is research,including basic concepts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This study reviews the work of Danica Seleskovitch who elucidates the three phases of interpreting so as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dundancy. This research present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study of redundancy by drawing on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Three tentative ways have been found by the author to achieve redundancy equivalence,namely omission,amplification and conservation. Examples from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ing events are cited and analyzed to illustrate the practicality of these three solutions.
Key words:redundancy;Chinese-English interpreting;the Interpretive Theory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6)01-0055-06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简介]王琰(1988—),女,安徽安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