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铁蕾(中国计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行为濡染途径*
冯铁蕾
(中国计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与命运,而目前理想信念缺失在相当多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虚无化、功利化和迷茫化,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三化”现状,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三化”的成因并进行分析,提出重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途径——行为濡染,从而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寻出一条价值创新与价值实现的行为濡染路径。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行为濡染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对社会而言,理想信念表现为共同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组织或政党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个体而言,理想信念表现为个人理想信念,是某种社会理想信念的内化,是人生目标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一个社会或政党的勃勃生机,在于其全体成员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达到有机统一,成为指导其奋发向上的灵魂与旗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年来,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大历史任务。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理想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正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路灯塔和力量源泉。作为国家希望、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其理想信念状况怎样直接关乎其能否健康成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虽然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是向好的,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理解和支持,并能较理性地看待国家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一定信心。但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理想信念缺失在部分大学生中仍较严重,尤其是本质的、深层次的理想信念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虚无化、功利化和迷茫化。
理想信念虚无化主要表现在去崇高化、去使命化。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价值观的最高层次。理想信念问题实质上是信仰问题,信仰是人类精神领域里最高层次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一方面,它将人的全部精神活动统领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丰富、有序、坚定、执着,不断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另一方面,它是人对社会和自身发展最高目标的向往和期待,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人只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并为之奋斗,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体现社会发展的无限,才能够拥有崇高的、美好的人生。然而,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较突出问题是信仰缺失。他们懒得思考,羞谈政治、耻笑理想,认为理想太远、信念太空,去崇高化、去使命化;重视个人理想,轻视社会理想,认为人生目的就是找个好工作,有个幸福的家庭,做一个正派的人;只关心个人的专业学习、前途命运,忽视他人利益(甚至父母权益)、淡化社会责任意识。当一个人缺乏或失去信仰的时候,就会出现精神迷失,其全部思想、情感和行为就会没有方向。
理想信念功利化主要表现在去伦理化,去人性化。市场经济的侵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崇尚“工具化”“实用化”价值观,一切行为以“有用”和“无用”为原则。即使入党、参与社会活动,也是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就连选修课程、竞选学生干部也都以此为出发点。在理想人格的设计和追求上,很少有学生选择那些深刻影响了历史的伟人和英雄人物,推崇的都是行业领袖、明星大腕,甚至是网络“红人”。为追求个人“成功”,往往无底线、无禁忌,如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为英语四、六级过关考试购买假答案等。当一个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缺乏基本的政治立场、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时,这个社会的前途、命运能不让人担忧吗?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13YJA710009号)
作者简介:冯铁蕾(1961,01-),女,汉族,山西文水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理想信念迷茫化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杂乱化、错乱化。信仰缺失主要在于价值观出现问题。伴随着社会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竞争激烈化以及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不少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迷失、困惑现象。虽然他们也追求社会理想,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但一落实到行动上,还是以个人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为重,在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选择出现两难时,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产生矛盾时,在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发生冲突时,他们还是追求理想信念的物质化、个人利益、现实需要,而疏离或忽视精神理想、社会利益和长远发展。当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失去了对崇高、使命和真美善的价值追求,而将自己的一生全部都放在物欲的满足上、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获取上,那我们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就偏离了原本意义。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之所以出现虚无化、功利化和迷茫化,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僵硬化、空壳化和虚伪化影响,以及榜样宣传的教条化、同质化、“人格硬化”和偶像塑造模式的功利化、娱乐化、“人格俗化”影响。
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实效性源自于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僵硬化、空壳化和虚伪化影响。理想信念这一概念在中国语境下虽特指理想信念层次中的最高目标和最高信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社会最高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但理想信念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具有符合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和意志的丰富内容及多层次结构,还包括人们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只是它具有精神统领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对其进行信仰教育,让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但理想信念教育不能脱离现实,抽象的概念、空洞的口号和虚无缥缈、无法企及的目标很难打动人心,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大学生实际需要,从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现实要求出发逐步向较高水平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升华的教育方式更符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律。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常借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偶像的模仿学习,可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宣传的榜样往往教条化、同质化和“人格硬化”,我们塑造的偶像模式带有功利化、娱乐化和“人格俗化”倾向。比如,我们的某些榜样不是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得到大多数人认同、认可并自觉主动的向其学习,而是通过组织部门和授权机构根据某种需要和意志人为地“打造”和“包装”出来并自上而下的进行宣传推广,而且这些榜样往往被崇高化、神圣化、完美化,基本上属“高大全”式英雄人物,他们身上蕴含着社会主流价值倾向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人格特质,虽可敬可爱但可望不可及。脱离现实、远离学生,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榜样是很难产生示范效应的。再有,随着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大众文化之兴起,各类文体明星和财富精英,已然在功利化、商业化与时尚化、娱乐化浪潮中,演化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少年心仪的世俗偶像。偶像是对喜爱的、崇拜的人物的一种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带有虚幻性、浪漫性和绝对化特点,符合年轻人的接受心理,尤其是有些明星偶像从“草根”转换到“精英”的范例,更容易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理想或奋斗目标。因此,偶像崇拜心理无疑已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然而,尽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较高,成长成才愿望强烈,但他们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辨识能力,加之商业模式塑造的偶像大多呈现的只是被欣赏、被爱慕,甚至被消费的流行符号,没有能深刻影响其对生命价值、尊严和人生意义思考与把握的精神品质内容,没有人格感召力,而且来得快去得也易,这就不免给大学生带来价值迷茫、理想失落、精神颓废、行为浮躁。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意识,不是自然生成、自发产生的先天固有物,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产生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因此,理想信念是需要教育和影响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是重中之中”“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重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是行为濡染。所谓行为濡染是指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言传身教和隐性教育的熏陶渗透,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达成的自然内化过程。理想信念的最终体现是通过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最高理想内化为自己内心的坚定信念和内在需求,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自觉行动。这种价值的内化过程仅靠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进行价值导向上的信念引导和理想追求中的潜移默化,即行为濡染途径来实现。行为濡染目标的达成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发挥教育者的良好示范作用;二是从榜样教育与偶像示范效应中提取“亲和性”和“教益性”两种合理内核,以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最终拓展、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空间。
首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主体双方应平等互动、相互尊重、共同成长。如果教育者首先自身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那么其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品质、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就会深刻影响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但从理智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来自觉反省、调整和矫正自己的行为。因此,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不可小觑。
其次,借鉴榜样与偶像的示范效应。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既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到环境影响因素。当今社会,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大众传播的渗透和价值文化的多元,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已逐渐弱化,代之而起的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心理认同、价值判断和自我意志的表达。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形成和个性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对自己喜欢的、欣赏的、敬佩的、崇拜的人物产生某种心理认同与情感依恋,将其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崇拜的偶像,并加以模仿和学习。榜样与偶像虽然在价值导向、主导方式和行为动机、表现、结果等方面有较多不同,但两者在价值功能、人格特质等方面又有许多共同特质,如有理想、有抱负,追求人生价值,渴望成功,这些因素均可通过大学生的心理认同、价值认可和情感支持,而成为其自我成长与人格模塑的目标导向。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应引领大学生在尊重、钦佩榜样与羡慕、崇拜偶像的过程中,自觉从其身上获取教益,将自己塑造为理想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和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再有,通过“榜样亲和化”与“偶像教益化”的交互性途径来创造性转换“身教与风教”传统,在大学生行为方式中,实效性播化理想信念的内化价值。传统的榜样教育与流行的偶像崇拜,虽标的不同、旨趣有差、影响各异,但却因利弊相对而互为镜像。传统的榜样由社会主流文化倡导与推动,被赋予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积极进取等正面形象,具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但由于缺乏亲和力,有“人格硬化”之感,不易让大学生亲近;偶像是由个体自主选择的被喜欢、欣赏、依恋和崇拜的理想化人物,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和号召力等特点,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但过度的商业包装,又带来“人格俗化”,使崇拜者产生人格依附、情感依恋和自我迷失等消极倾向。基于榜样与偶像具有共同的行为示范特性,均为被赞美、尊重、欣赏、崇拜、效仿和学习的对象,且两者作用的心理机制相同,均由心理认同、情感依恋和行为模仿构成,因此,可以通过榜样与偶像的共融、转换来各自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行为濡染中,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是改变榜样教育单一化、模式化、完美化倾向,拉近榜样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赋予其真实性、生活化、亲和力和现实感,让其从遥不可及变得可信、可敬、可亲、可爱、可学,激发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二是从偶像的人格特质和成功因素中提取出其坚定、执着、勤奋、刻苦、努力、乐观等有益成分,将其内在的成功之道从外表的光鲜亮丽中剥离出来,成为大学生自我成长的榜样力量。三是变榜样为偶像,化偶像为榜样,实现榜样与偶像的共荣共生。
相信,通过“榜样亲和化”与“偶像教益化”的交互性途径,既有利于缓冲传统榜样教育的“人格硬化”,又有利于破除偶像崇拜的“人格俗化”,从而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寻出一条价值创新与价值实现的行为濡染路径。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大会堂,2011.
Undergraduates'education on ideal andbeliefis essential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undergraduates and future and destiny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The current lack of ideal and beliefis prevailing in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undergraduates,mainly with emptiness,utilitarianismand confusion of ideal and belief.In the paper,by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ideal and belief of undergraduates'three condition,foundthreecauses of undergraduates'ideal and belief,ways to reshape the ideal and beliefof undergraduates-behavioral immersionis pro-posed,so as to explore an behavioral immersionway to value innovation and value realization for undergraduates'e-ducation on ideal and belief.
undergraduates;education on ideal and belief;behavioral immersion
2096-000X(2016)16-0247-03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