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红(南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湖南衡阳421001)
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特点、现状与路径探析*
唐秋红
(南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扩张、产业结构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特点的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从加大国家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力度、改革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对策
Abstract:At present,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such as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etting inuniversity,and the urban and rural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nd proposes several soluti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support to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policy,reform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ing th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ability training;countermeasures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以及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也是新形势下取代农民工、下岗职工就业问题而成为就业市场的核心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大学生群体面对全社会的巨大就业压力,造成供求总量上的矛盾和结果上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愿望与社会客观现实和自身现实相矛盾。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满意工作或自主创业,成为高校和毕业生必须直面的问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20-30万的速度增加。据中国教育网发布的信息,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达到770万人,比2015年增加21万多人[1]。一面是大学毕业生庞大群体在逐年增加,另一面是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大学生就业呈如下特点:一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精英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稀缺资源,由国家安排就业,不存在就业压力;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之间则出现明显分化,不同高校、不同学历及个体之间的就业竞争硝烟弥漫,高薪岗位上演“一职难求”。二是毕业生流向呈地域性差异。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毕业生把职业选择目标首先放在经济实力雄厚、人才需求旺盛的大城市、沿海及特区,而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毕业生,宁愿缴纳数千乃至上万的教育补偿费,也不愿意回生源地或这些地区就业,因此导致就业地区相对集中,引发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崇尚自主择业与就业依赖性并存。尽管多数毕业生能够认识到就业不只是国家、学校和家长的事情,更是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事情。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锻炼,他们的思想、认知、心理等方面都逐渐成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实现个人的追求和价值。但同时,他们的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当就业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同意见、矛盾冲突时,当自己面临不同单位的选择时,他们往往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或出现盲从、彷徨、等待的心理。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现状是“招聘难”与“就业难”的局面却愈演愈烈,主要源于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2]。2012年,国家对全国20个省市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和检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就业期待和创业意愿。主要表现出:一是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尽管目前在校大学毕业生普遍拥有1张以上技能证书(包括外语等级证书、专业职称证书、计算机证书等),但他们多数缺乏工作实习经历,无法较快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重考证轻实践,为就业与创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对收入预期较高。据有关数据调查,有60%的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较强,普遍具有较高的薪酬期望;有42%的被调查大学生对首月收入预期在3000-5000元,这也表明不少大学生至今还未走出“精英教育”的光环,走进大众化大学教育的现实。三是创业意愿不够强烈。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创业需要面对诸如资金、专业技能、社会关系等困难,尤其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甚至需要承担风险,加之对国家鼓励和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了解不够、信息不畅,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热情。
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一是适应力和综合能力不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独宝”地位使其娇生惯养,凡事父母一手包办,缺乏社会锻炼和适应能力。二是综合素质及个人修养不高。由于目前教育体制重知识轻能力,忽视了大学生素质和修养培育,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失措和无所适从,在面试中缺乏自信、言不达意、发挥失常,失去了复试的机会。三是规划和目标模糊。多数毕业生对职业规划与目标定位不甚清楚,不能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造成面试准备不足、目标不明,能否成功全凭运气,导致不能顺利就业。
要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也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建构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
(一)加大国家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力度
大学生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与国家对创业机制建设存在明显缺失有关。为此,首先国家要优化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加强宏观调控责任,逐步扩大就业需求,运用政策倾斜,吸引外资以及东部投资商开发中小城市,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需求。其次是构建系统的就业法律体系,加大在就业创业法律法规建设的力度,如规定就业市场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就业创业稳定的法规、强调积极就业创业理念的同时,对暂时失业人员给予提供失业保险、救济、职业指导与培训等有关服务的法律法规保障。再次是发挥社会力量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社会保障作用,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以扩大毕业生择业范围,促进人才市场供需主体到位。
(二)改革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管理模式
高校要改革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形成校内立体监控的就业指导和评价标准,建立校院二级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一是搭建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就业创业市场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二是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切身感受到生存危机,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三是建立系统的学生职业辅导体系,引导大学生根据现实情况做好职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最大限度地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寻求就业创业机会,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根据实际形势调整职业规划,最大限度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寻求就业创业机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其关键是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3]。一是以科技竞赛为依托,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如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科技论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势。二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尝试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实体,促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和成功的创业者。三是逐步深化创业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营造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智力帮助,有效地增强和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http://career.eol.cn/news/201512/t20151215_1347 774.shtml.
[2]张薇.“最难就业年”引发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思考[J].生涯复展教育研究,2014(1):50.
[3]唐秋红,黄华勇.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创新的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2):42-4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068-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南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4XYB28)
作者简介:唐秋红(1982-),女,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