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玲(通许县中医院儿科 河南开封 475400)
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分析
郝春玲
(通许县中医院儿科 河南开封 475400)
【摘要】目的 分析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通许县中医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蒙脱石散;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主要是指患儿过度用药引起的菌群失调,外源性按照不同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又可分为多种[1]。临床较为多见的小儿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多在秋季发作,伴随典型蛋花汤样便和高烧等临床症状。此外,小儿秋季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时间持续1周左右,应采取适当、有效的治疗措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本次研究中对通许县中医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采用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通许县中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5个月~1岁35例,1~2岁7例、2~5岁6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5个月~1岁37例,1~2岁6例、2~5岁5例。所有患儿均出现呕吐、发热、高烧、大便次数增加等临床症状,伴随一定程度的脱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根据患儿脱水情况适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合理调配营养,按照病原体不同应用抗生素或者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1岁以下患儿口服双歧三联活菌片1片/次,4次/d;1~5岁患儿口服双歧三联活菌片2片/次,4次/d;2岁以下患儿温水冲服蒙脱石散1袋/d,分早、中、晚3次口服;2岁以上患儿温水冲服蒙脱石散2~3袋/d,分早、中、晚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3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3 d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体温均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3 d大便次数有所减少,大便性状和体温均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3 d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体温均无任何改善,甚至严重[3]。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临床指标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9.6±5.1)h、(1.5± 0.3)d、(2.5±1.0)d,对照组为(27.8±6.3)h、(2.5±0.7)d、(3.9±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儿科疾病,其诱发因素较多,主要为病毒、产毒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寄生虫以及真菌等。此外,患儿体内肠道外感染、抗生素的滥用、过敏等也是致病原因。
蒙脱石散作为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能够选择性吸附和抑制体内病菌,为患儿消化道黏膜起到屏障作用。此外,蒙脱石散进入肠道后不会引发不良反应。双歧三联活菌片可显著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病菌,促进肠蠕动,还能有效纠正肠道微生物失衡,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程海英,汪祝萍,尹燕丹,等.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6):2618-2620.
[2] 杨烈利.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6):139-140.
[3] 张立恒,郑玲.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联用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100例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4):630-631.
(收稿日期:2015-08-27)
【中图分类号】R 725.7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