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树江 周 琼 苏 倩
在磨刀石上铸起一座铁堡垒
□ 习树江 周 琼 苏 倩
川西采气厂德阳采气管理区坚持“堡垒+阵地+旗帜”模式,强“三基”促发展。
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就像一块巨大的磨刀石,30余年来,西南油气分公司川西采气厂德阳采气管理区致力于磨刀石里采气,坚持“堡垒+阵地+旗帜”模式,强“三基”促发展,从建队初期年产不足百万立方米到现在近10亿立方米,从滚动开发到规模上产,从浅层开发到须二深层再到海相突破,逐渐成为川西气田开发管理创新的先行者、先进工艺的试验田、党建工作的示范区。
只有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作风顽强的队伍。“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要敢于担当”。这是管理区领导班子的共识。他们坚持推行“三全三必须”工作法,即班子成员生产党建全参与,每个井站全覆盖,员工思想全掌握,上级安排工作必须执行到位,重点关键环节必须带班值守,员工反映问题必须解答解决。
□ 川西采气厂德阳采气管理区党员带领班组成员解决现场问题。罗成凤 摄
2011年5月,川西第一口海相含硫气井川科1井建成投产。第一次接触含硫气井,领导班子毫不犹豫挑起这副担子,带领员工对开采设备、工作原理、数控管理、脱硫工艺进行钻研,请教专家,现场研讨,逐步摸索出络合铁脱硫工艺的规律,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含硫气井的管理。开井动员会时,当时的大队长杨功田说: “要相信班子,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工艺,相信自己的技能。放心,有险情,队班子成员第一个往上冲!”至今,川科1井已累计采气1.345亿立方米,经历4次检维修作业,每次班子成员都全程参与。川科1井平稳运行4年多,班子成员也带班值守了4年多。
2015年4月,新201井站的检维修过程中,发现φ159管线堵塞严重,经理陈学敏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堵塞情况,分析堵塞原因,组织制定整改方案,连夜整改。整改工作直到次日凌晨3点,副经理罗庆瑞一直蹲守在整改现场。而在川科1井值班的陈学敏也是整晚不眠,随时关注整改情况,天刚亮,又来到新201井,对整改情况进行再确认。
管理区党支部将组织建设重心前移,在中心站党小组探索建立兼职政治辅导员制度。在中心站组建党员突击队,由中心站站长担任突击队队长,政治辅导员担任副队长,着力打造“党员突击队”的党建品牌。建立党员突击队“创先争星”机制,设立“创先争星”榜,突击队员每参加一次突击活动就贴一枚红色五角星,以五角星的多少作为突击队评优依据,充分调动每一位突击队员的积极性。建立党员突击队预备突击制度,不值班的党员突击队员,每天到中心站集合待命到上午10点,有事出击,无事解散,很好地解决了突击队员分散,遇事召集队员迟缓的问题。党员突击队成为老井稳产的主力队、新井投产的先锋队、突发事件的应急队、职工群众的服务队。
在新沙24-44HF井场,372中心站党员突击队在无水、无电、住简易帐篷的艰苦条件下,坚持完成新井投产。在川孝601-4井,161中心站党员突击队员一次次前往井口提喷排液,经常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该管理区围绕“两述一公示”活动,开展党员政治生日述职和党员责任区述职,完善党员身边工作法,全体党员公开承诺在工作区域内做到“三无一有一创”:即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违纪,党员身边无拖欠;党员身边有温暖;党员身边创标杆,确保党员“三亮三比三评”有抓手。
把技师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这两个提升员工技能的重要平台交给具备技师资格和创新能力的党员负责管理,是管理区的一大创举。技师培训室创新“点菜”模式,员工需要什么讲什么,使培训更具针对性。一次川科1井贫液泵故障,需要拆装贫液泵,许昌辉有点拿不准,向技师培训室求教。在党员、高级技师黄守清、李成军的指导下,他掌握了贫液泵的构造、操作方法、保养措施,自己动手拆装清洗和保养,使贫液泵正常运转。在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西南油气分公司采气工职业技能决赛中,许昌辉斩获金牌。他说:“是技师培训室帮助我成长。”
井站的油嘴容易刺坏,更换油嘴容易,却治标不治本。创新工作室成员黄守清发现所有被刺坏的油嘴都只是口子上那一小部分,便想出了在油嘴中再加油嘴的主意,效果立竿见影。被誉为管理区“发明家”的黄守清拥有8项国家专利,小改小革成果数不胜数。他说:“我是党员,是高级技师,是创新工作室的成员,解决现场问题是我的责任。”
30余年来,管理区党支部带领员工砥砺前行,截至2015年底,累计采气147亿立方米,先后取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正在申报1项发明专利,小改小革50余项,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该区连续6届被评为中国石化股份公司“金牌采气队”,成为集团公司首批 “基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在磨刀石上铸起一座铁堡垒,在川西气田上树起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作者单位:西南油气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