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芬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呢?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往往都是围绕着教科书进行的:备课指望着教科书,上课用着教科书,学生的作业设置也依靠着教科书,而学期的各种考试也是考的教科书内容。于是乎,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学习“教科书”。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与“生活”隔离,很难接触到社会的“大语文”。然而,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生活这个世界的独立空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当将语文课堂的教学置于现实的社会情境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像社会生活一样不断地被揭开新的篇章,才会让学生的学习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新型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智慧课堂。
一、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的快乐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课堂的教学观念,创造条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而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致。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事物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具体感悟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如低年级段的小语教学中,对于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入情入境,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如诗如画般的生活世界,解决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这一方面,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克服这一难题,创设也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教师设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随着教学的进程进行播放,PPT中的色彩可以随着情节而变化,播放的速度可以由教师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字背后的画面,更好地朗读古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古诗《画》的教学中,学习“远看山有色”一句时,教师通过多媒课件演示“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青山的美丽;学习“近听水无声”时,用多媒课件演示“水”的多维图片,让学生们倾听流水哗哗的声音;学习“春去花还在”,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花”的图片,让学生们欣赏百花盛开的美丽壮观。学习“人来鸟不惊”时,用多媒课件演示活灵活现的“鸟”的图片,让学生和小鸟儿打招呼。……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唤醒了学生的知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古诗的趣味,激发起他们阅读古诗的高涨热情。……把学生置于生活的情境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生命飞扬的个体、自主创新的小能人。
二、 拓展时空环境,让课堂充盈互动生成火花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教学互动,进而引领学生自主地走向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团队合作等方式自主地获得知识。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独特个体,都有着特有的生活经历、生活智慧和业已形成的个体经验和思想观念。因此,学生们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学习的时候,不妨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主动支配,可以质疑、讨论、交流,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拓展。这样一段自主支配的时间,往往成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链接,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教学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时,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我没有急着解释这个词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学生的回答中,有的说:“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玩。我在沙滩上走的时候,很多沙子都跑到我的脚指头中间去了。”这是多么真切的体验啊!有的说:“我从电视里看到,海鸥全身的羽毛都是白的,只有翅膀尖上是黑色的。”学生观察地真仔细!有一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港湾就像是渔船的家。”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句子!有孩子反问:“老师,贝壳的身体里怎么会有珍珠呢?”有孩子抢着说:“我知道,当一粒沙子进入贝壳后,它的身体觉得很难受,就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液体把它包裹起来,一层又一层,最后就变成了珍珠。”多么专业的术语!教者还用说什么?所有的这些,鲜活、生动、有趣,都是课本上所没有的。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一下,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课堂上为孩子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积极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在这里迸发。它给学生带来的信息量远胜于教材本身,也远胜于学生个体头脑中的原有储备。
三、 点击联想,让课堂融入现实生活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教学《冰花》一文,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由于地域与气候的因素,我们这里的孩子们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不过,“冰花”虽然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雪花”则为大家都很熟悉。于是,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就可以从这儿开始。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雪绒花》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教室的墙壁上,很快就贴上了好多有趣的雪景图,窗玻璃上更是贴上了数不清的“雪花”。教室里的气氛温馨、热烈而又充满诗意。笔者即兴改编课文:“我走进教室,看见玻璃窗上贴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顺着老师的话继续创编起课文来:“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这不是一篇新课文《雪花》吗?几天后的元旦联欢会上,孩子们的作品成立最有创意的环境布置。从“冰花”到“雪花”的联想,实现了语文课与生活的连接。我不仅发现孩子们超乎想象的创造潜能和感悟能力,也得到了一点启示:语文课堂,必须有生活融入其中。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深入其中,有感悟产生!
四、 阅读延伸,让课堂在品悟中超越生活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编辑老师精心选择优秀的各类作品而编成的。而每一部优秀的作品必定能以其规范、优美的文字教育和影响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地去阅读品味,要把他或她自己认为的美的句子或某段文字摘录下来反复诵读。语文课本中,文字中蕴含的美的力量可以影响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品味文字之美,还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人文之美。一年级语文教材上有这样的一首诗:《鲜花和星星》。作者用童话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最喜欢夏天的原因。白天,大地上开满了五彩缤纷、比天上的繁星还多的鲜花;到了夜晚,花儿们睡了,闪亮的星星布满天空。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动作性非常强,十分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当教学完整个作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我也当个小诗人”的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做诗的情境。于是,师:这首诗歌美不美呀?生:太美了!师:大家想不想也能写出这么的好诗?生异口同声地:想!师:好吧!让我们一起来作一首吧!师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什么?生1:这是羊。生2:一群羊。生3:很多在草地上吃草的羊。师出示第二幅图:这个是?生1:蓝天。生2:蓝天上有洁白的云。生3:还有一大片草原,还有吃着草的羊儿们。师:对!同学们说得真好。师:再看这儿(出示第三幅图)生1:哇!好漂亮的小花。生2:好多好多美丽的小花。师赞许地点头,继续点击课件,出示第四幅图。生:这是春天美丽的草原,长着许多美丽的花儿。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下面我们来做诗,看能不能成为最棒的小诗人。师点击课件出示“练一练”:我最喜欢春天满地的小花:这里(),那里(),真比()还多。孩子们自由思考,不一会儿陆续举起了小手。生1:我最喜欢春天草地上的小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地上的牛羊还多。生2:我最喜欢春天草地上的小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蒙古草原上的牛羊还多。生3:我最喜欢春天满地的小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森林里的树木还多。……师:大家作得真不错,这么快就学会了像课文作者那样作诗。但大家能不能再变一下呢?点击课件,出示“聪聪的诗”:我最喜欢():这里(),那里(),真比()。不一会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生1:我最喜欢小河边飞翔的小燕子,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天空中的白云还多。生2:……。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既调动了他们的知识积累,又实现了语文教学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鲜活、灵动,充满着生命的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