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丹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理念,如何在明确专科教育的性质和地位上,树立专科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观念?需要学校层面思考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方面如何围绕就业来设置?教师层面需考虑在教法、理念上都要进行哪些改革和更新?学生层面从思想上、观念上明确方向、目标,自主就业,又需具备些什么?
关键词:特色;服务;就业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创业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高校已有的这些就业指导部门、就业指导人员、就业实践基地等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用,虽然各个学校都设立了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但由于学校整体不够重视、因此,没能形成一种长效的工作机制来对待这项边缘工作,而工作的形式则按照传统的转接学生档案、审核学生生源、派遣,阶段性的统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工作为重,而这些工作和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可以说毫不相干,学生在这方面得到的就业创业指导很空白。
第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践指导方面都很模式化,基本是纸上谈兵,大多都是以理论讲授加经验之谈,可操作性不强。
第三,缺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个别辅导,很多时候指导工作的开展都是大班式的教学,灌输思想,从而弱化了个性教育,使得最终结果为:有想法、有创意的学生最终也被同化了。
就以上的问题,笔者着手从丽江师专的就业工作进行展开阐述:
该校近年来年终就业率情况:2011年96.5%,2012年97.1%,2013年98.3%,2014年98.36% ,2015年初次就业率(统计至2015年8月31日)为92.27%:,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荣获“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近年来,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人数也大规模增长,考上就读本科的学生也大幅度增加,2011年62人、2012年67人、2013年123人、2014年130人、2015年为184人,增幅为24%,38%,122%和150%。
近年来该校毕业生情况:2011年1951人,2012年1744人,2013年2143人,2014年2434人。学校本着“服务丽江、面向滇西北地区,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定位目标,为社会输送了3万多名人才。
1 以课程、比赛、活动等形式为依托,服务与指导学生实践
1.1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效果评估: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总结了学生的想法如下几点:①通过这样的比赛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优缺点在哪,对今后的生活、学习都有一定启发。②学生也希望可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1.2 在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针对模拟应聘存在的问题是重视面试的环节,但忽视了整个应聘的过程,所以我们会举办一些类似模拟应聘大赛这样的活动。
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多元化的面试类型,感受并参与到模拟面试现场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活动后的评价、总结和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自评自检,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虽然是模拟的,但都是些贴切实际的内容活动。
效果评估: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此方式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胆量、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增强了意志,对自己的就业之路增添信心,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有待今后改进,同时也提升了就业能力,丰富经验。
2 从社会工作方面
深化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毕业生不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求职者,还应该成为积极主动的职业创造者,应该鼓励学生发挥余力创建一些风险小、投资少、成效快的项目,促使他们在职场能快速成长,并且还能在校园里营造出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新景象。
正确引导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并不是就业困难,才需要创业,虽然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很难有成效,但我们仍然要积极地开导、教育学生。
3 从个人方面
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学生们正确看待自己,掌握社会的大环境,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要有危机感,鼓励学生冲破陈旧的就业观念,积极进入农村、基层、私营企业等去就业、创业。树立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把握好思想动态,了解自身的求职心里,调整和矫正不良心态,保持一颗良好的择业心态,此外,通过实训、各类比赛的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格素养、激发创业动机、良好创业心里素质、敢于创新的品质。虽然整个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不太乐观,但应届毕业生也有可取之处:①比起具有经验的入职者,应届大学生们更是“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②富含宝贵的激情,想干、肯干、更能吃苦耐劳。③有“试误”的资本,具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能力。
4结语
本文结合丽江师专的就业工作,了解了学生对提升培训服务的需求、对掌握各类社会信息资源途径的需要、对实习实训基地的需要、对创业就业平台的渴望,学校在此方面则做了很多努力:更新了就业观念、明确工作职责、拓宽了就业渠道、创新出工作机制,而做学生的就业工作,学校培养人才质量是根本,面对用人单位的苛求,它不一定合理,但又必须接受,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就业能力又是一个综合的动态问题,本文希望能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起到一点微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会继续努力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从国.试论大学生自主创业条件、途径与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2]陈华,陈伟.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06).
[3]南京程克斯研究所.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补社,201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张可.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