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特色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16-03-18 00:34谢朝明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梧州学院工科类专业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探讨了构建“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特色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厂中有校,校中有厂”

国务院提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创建教育与产业合作平台,加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谋求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转型发展成为关系地方本科院校生死存亡的大事。[1]下文以梧州学院工科类专业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为例,探讨如何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构建“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特色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近年来,在转型发展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背景下,梧州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取得先机,按照学校确定的“厂中有校”特色,以学院转型发展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为目标,主动出击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与在梧的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的几个园区——有色金属工业园和不锈钢工业园中几家企业挂牌建立联合培养学生的“协同育人合作基地”,建设“厂中有校”转型发展特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转型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最终达成学校企业合作互惠双赢的新局面。

1 梧州学院开展“厂中有校”协同育人的意义

1.1 满足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要求

对于任何地区而言,是否拥有与其优势产业匹配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是否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企业只能选择不断升级技术,更新设备,开发新品,使其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在学校习得的许多知识常常落后于当前企业所需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更不用说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了,根本比不上企业更新设备的速度。要破解这一难题,唯有学校与企业共同携手培养人才,开展工学结合。[2]

梧州重点支持的传统产业是人工宝石制造业,该市的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及再生资源工业更是广西区和梧州市重点打造的“14+10”千亿产业,这些产业都与机化学院机械专业关系密切,转型发展对口行业鲜明,发展目标明确。与这些行业企业建立“厂中有校”迫在眉睫。

1.2 提高梧州学院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是梧州学院提高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厂中校”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最终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厂中校”进行顶岗实习,既易于掌握相应岗位所需基本技能及专业技术,更利于他们熟悉相关行业最新的生产工艺、先进的设备及技术路线,巩固强化其实践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此外,该模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群体沟通技巧及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综合素质都是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积极倡导的。

1.3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

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试验田,“厂中校”是探索构建共育人才、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的前沿阵地,它集聚了生产、教学、科研、服务与培训等多种功能。检验校企合作机制是否成功的标志在于,“厂中校”是否正常管理运行,合作双方及学生预期的利益能否实现。

2 梧州学院“厂中有校”协同育人的发展策略

“厂中有校”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高等应用型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下诞生的新事物。作为知识对接技能、专业对接产业平台的“厂中校”,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的需求,从而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2.1 建立政校企联盟正常运行机制,发挥政校企联盟理事会功能

梧州学院应当组建可承担“规划、组织、执行”三层职能的政校企合作联盟,该联盟由梧州市政府、企业和学院“三方”派出的代表成员组成,形成具有“三层”运行机制、“四方”共建基本框架的政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要充分发挥该理事会的功能,促使三方各司其职:制订扶持“厂中有校”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由梧州市政府负责;提供就业岗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由企业承担,梧州学院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也可邀请企业参与进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调整部门设置和职能,使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社会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则由梧州学院负责实施。此外,学院还应承担起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开展社会培训、输送优秀人才的责任。

2.2 校企双方制定相关合作教学制度

校企合作教学制度由双方共同制定。具体思路为:“顶岗实习”这门课程的实习方案和顶岗实习教学任务书由梧州学院制定,而《梧州学院学生实习协议书 》、《梧州学院顶岗实习安全承诺书》

等文件则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签订。学

生的管理和考核由实习指导教师协助企业按照“厂中有校”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和企业相关制度来进行。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填写《梧州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手册》,完成实习任务和毕业设计。

2.3 注重教学组织与生产过程相统一

为了实现工、学、训、教得到科学安排运用的目标,达到教育中介入工作元素的要求,有效落实工作中介入教育的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办学中,梧州学院应当注重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统一。必须遵从“厂中有校”的工作思路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服从企业的生产计划。

2.4 教育、科研和服务相融合,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首先,梧州学院要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成立科研团队与研究机构,成为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解决正常生产及产品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革新等科研工作。其次,梧州学院要发挥教师的技能优势成立技能培训团队,主动为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短板问题。这既增进了校企双方人员的感情,又提升了学校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巩固了合作成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3 梧州学院建设“校中有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想

3.1 建设“校中厂”的重要性及优点

在抓好“厂中有校”的内涵建设同时,从方便管理角度考虑,梧州学院建设“校中有厂”也同样重要。“校中有厂”具有以下优点:

3.1.1 培养人才

校中厂可以替企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生产和管理人才,贮备大批应对未来市场激烈竞争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

3.1.2 产品品质控制稳定

工厂拥有熟练的、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双重身份的员工”,生产的产品成品质量过关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3.1.3 达到工学结合目的

一方面,利用学院的教学设备、场地资源,企业把一些生产任务拿到学校完成,将企业引入校园,工学渗透。实训基地既是学校的实训课堂又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加工材料既是实训材料,又是生产原料。通过引进“能工巧匠型”行业人才,充实实训教学的师资,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1.4 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校中厂”真实的环境,教师能了解并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的具体内容;教师能依据了解掌握到的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进一步完善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借鉴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技能、新知识和新工艺,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梧州学院“校中有厂”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重点

3.2.1 建设“梧州学院精密压铸件后处理加工生产线”,实现机械专业群“校中有厂”构建目标

鸿图集团是国内压铸行业的龙头企业,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精密铝合金压铸件专业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铝合金压铸件,其后处理加工过程需要大量人力和一定专业技能,而这些都是鸿图公司所欠缺的资源。双方投资在梧州学院旦冲实训基地建设的“梧州学院精密压铸件后处理加工生产线”,可以充分发挥校企优势,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在做好“校中有厂”学院转型特色同时建设“厂中有校”,更好加强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2.2 组织梧州市高等院校和制造企业,成立梧州模具技术基础教学与工程研发中心

建设紧密围绕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梧州市有进口再生资源工业园和不锈钢工业园),在前期与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和梧州市浩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立在“协同育人基地”基础上,加深各方合作,联合鸿图公司、不锈钢工业园的恒生电子科技公司和宏基不锈钢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公司生产需要大量的模具设计和模具修复,但又缺乏足够技术和人力,故存在产品的应用市场。梧州学院可联合相关企业建立梧州模具技术基础教学与工程研发中心,可有效服务于本地、桂东和粤西地区相关企业,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开展模CAD/CAM/CAE、产品/模具快速设计开发与制造、计算机仿真技术、安全性评估及相关领域内应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工程支持、技术转移、系统集成等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2]张晓东,等.应用型机械类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装备制造技术,2010(2):198-200.

作者简介:

谢朝明(1970-),男,江西吉安人,梧州学院教师,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实验教学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