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 王 飞 谢亚乔(实习生)
高飞和他的“诸葛连弩”
文_本刊记者王飞谢亚乔(实习生)
黄帝指南车、浑天仪、地动仪、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史书中记载的古代科技未解之谜让无数后来者孜孜以求。2015年11月初,兰州市外国语中学的生物老师高飞宣布自己成功复原了三国时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诸葛连弩,15秒连发10箭,能射穿70米开外的泡沫板,并获国家专利,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轰动。
有网友调侃这位“读历史研究物理的生物老师”把“城会玩”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也有网友质疑:“都什么年代了,研究这些冷兵器有什么用?”
众声嘈杂,较真的高飞挺着急,虽然之前媒体的报道也算客观,但没有给他多少说话的机会。他带着研究诸葛连弩的论文来杂志社找我们,希望借着杂志的平台,“说点儿自己想说的话”。喜欢《三国演义》的人比比皆是,要么看武力,要么重权谋,高飞的兴趣貌似有点儿“跑偏”。我们挺好奇,他做的“诸葛连弩”究竟威力如何?仅仅存在于史书中的神器真的能被复原吗?
为了见识高飞的“诸葛连弩”,我们去了他所在的学校。生物老师之外,高飞的另一个身份是学校的科技创新辅导员。学校鼓励科技创新,在教学楼的负一层给了他两间办公室作为实验室和操作间,一是为了学生安全,二是因为这地方安静、宽敞,方便操作。
走进实验室,一股浓重的木屑味扑鼻而来,和门外寒冷的气息截然不同,木头的味道让人觉得温暖。实验室正中,八张大办公桌拼在一起,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诸葛连弩”、指南车,让这里多少有点儿“地下兵工厂”的感觉。
从开始制作“诸葛连弩”到获得专利证书,高飞用了3年;自制古代器具,高飞坚持了9年;而对机械制造的灵敏感觉,没法算时长,他说自己“生来就有”。
高飞身材瘦削,眼睛明亮,不像美剧《行尸走肉》中的“弩哥”那般肌肉健硕、面容冷峻。他开口说话总是带着笑容,态度却是极其认真的。那种认真让人觉得熟悉,像是一脉相承—从前,我们的中学老师也是这样质朴、专注,难得过去这么多年,高飞身上一点儿都看不到浮夸的影子。
1979年出生的高飞称得上是多才多艺,他喜欢书画,师从省内著名画家,曾经出版过一本有关龙的绘画集萃—《龙图集萃》。而他最爱的莫过于研究历史,琢磨古代科技的未解之谜,“自己动手,把它们复原出来,享受探索的过程”。
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研制的连弩,最早的文献记载来自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18个字:“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这种连弩能依次发射10支箭,威力巨大,但因体积偏大,多用于伏击和防守。三国时期,龙骨水车的发明者魏国人马钧试图将其改造,但并未造出实物,此后,诸葛连弩失传。明代曾经出现过一种连弩,有人称其为“诸葛连弩”。高飞做过一架明代连弩,“从实际射击效果来看,它并不能发挥史料中记载的诸葛连弩的作用,‘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防贼尚可,‘非军国器’”。
排除了明代连弩与诸葛连弩的关联,高飞一时也想不出要做出真正的诸葛连弩,究竟该如何下手。
偶然的一天,他在读到《三国志·杜夔传》中马钧对诸葛亮自制连弩“巧则巧矣,未尽善矣,言作之可令加五倍”的评价时恍然大悟,找到了解开诸葛连弩之谜的钥匙。
“5倍的提出必然与连弩的某些数据相关,可能是射程,也可能指威力。弓箭射程的远近和弓的硬度有关系,一旦弓的形状和韧性固定了,射程再提高5倍,不太可能。所以,5倍应该指箭的数量,即放箭50支。如果这50支箭竖着放,重量向下压,射出的箭一定不够有攻击力,同时,箭匣竖直向上也不利于发射和瞄准,所以只能是并排放。”高飞分析道。
“牢”打工作基础,着力软硬件建设。按照编制要求,该所配备4名工作人员,人人有岗有责。配置专门办公用房,内设综合服务、监管执法、应急投诉处理三个科室,以“十个一”标准完善配套设备。按照“网定格、格定人、人定责”的思路,实现辖区村(社区)食品药品安全网格监管员全覆盖。
思路打开后,高飞又考虑为什么是50支箭,而不是其他数字。
“我想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发现,古代箭的直径是8毫米左右,50支排在一起,刚好是弓弦中部到弓角的水平距离。为了平衡,另一侧增加同样的盒子和机械,合起来的宽度刚好符合弓的宽度。超过50支,占用较多空间,则不尽美;少于这个数,没能充分利用弓上的空间,则不尽善。”由此推出,诸葛连弩的箭匣应该是水平的。
高飞向我们论证每一步推理的过程,语速平稳,思路清晰,眼里有光,那股认真的劲头像是在辅导学生验算一道难解的题。在讲述他的依据时,他不时引述古文,生怕我们不信似的。看得出,他下了很多功夫去研读相关的史料。
“实践的过程中一步步走,才发现为什么是这样或是那样。复原‘诸葛连弩’是件‘知难行易’的事,要经过很多思考和摸索。”
把想法变为现实,又是一番琢磨。
做连弩的时候,高飞想用碳纤维作为原料,但这不符合历史条件,只好弃用。
后来,他在花园里发现一种韧性不错的竹板,就去问花匠是在哪儿买的,得知是在市郊,他一刻也不耽误,往返40多公里买回来,把竹板裁成竹条,细细打磨,做成连弩。
如今,做一架“诸葛连弩”,高飞只需要一周,“但前后摸索着复原出来,就花了一年”。
做好连弩的那个下午,高飞独自听着音乐,享受着那一刻的快乐。真正的诸葛连弩是什么样,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高飞相信:“就算不是百分之百的复原,也已经很接近当年的诸葛连弩了。”
在高飞眼中,他的连弩至少满足了三个条件:历史记载,马钧评价,实战用途。
在学校的操场上,高飞向我们展示了“诸葛连弩”的威力。高飞制作的箭长约18厘米,箭头为铁制,经连弩发射之后力道十足,70米外,“千疮百孔”的纸箱上又多了几个黑洞,如果在古代用于实战,想必也是一件很好的压制武器。
对于这次复原,高飞觉得仍有遗憾:“如果我能找到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匠合作,可以把它做得更好。”
距离诸葛连弩发明的年代已有千年,这样的复原还有什么意义?面对一些人的质疑,高飞倒也坦然:“我是一名中学老师,没法接触到科学前沿,并不具备更多的研究条件,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接下来,高飞想研究地动仪。关于地动仪的记载主要来自范晔的《后汉书》,有学者认为地动仪只是传说,现实中并不存在,而高飞的看法是:“史书记载地动仪发明于东汉时期,我认为那个年代的学术气氛不会太浮夸,我想试一试。”
“后世的人总觉得古人的智慧值得怀疑,草率地说有些发明根本不存在;还有些人将古人的发明神秘化、妖魔化,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索。”高飞说,这些观点让他觉得愤怒。
在他看来,“现在没有复原,不代表以后复原不了,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起哄,不能抱着迷信、偏听偏信的态度。如果它存在,我们就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它;如果它不存在,我们就用科学的方法推翻它。总归,还是要实事求是,坚守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