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重要价值。方法 180例糖尿病患者, 其中微血管病变患者90例设为有微血管病变组, 无微血管病变患者90例设为无微血管病变组, 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9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 对三组空腹血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值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有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微血管病变组、无微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增高, 患者的微血管病变风险相对增加, 糖化血红蛋白值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可尽早发现微血管病变的相关临床指征。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
糖尿病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 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 微血管病变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的临床诊断和预防对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和葡萄糖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应的产物, 糖化血红蛋白值可有效反映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控制情况。为深入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值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评估价值, 本文对180例糖尿病患者及90例正常人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共收治180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100例, 女80例, 患者年龄35~82岁, 平均年龄(54.5±9.5)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值≥7 mmol/L, 或患者餐后2 h血糖值≥11.1 mmol/L。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临床诊断标准:①患者有明显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科表现;②患者合并明显的肾脏病变, 尿蛋白>3.0 g/L;③患者有明显的糖尿病神经肌肉病变。符合上述条件中的1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2]。180例患者中, 微血管病变患者90例设为有微血管病变组, 无微血管病变患者90例设为无微血管病变组, 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9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 其中男150例, 女40例, 年龄37~79岁, 平均年龄(53.2±9.1)岁。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抽取本研究三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4 ml, 取出其中2 ml, 并将其与EDTA- K2 抗凝剂混合、摇匀后封闭, 2 h 后运用奥林帕斯AU4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对血液样本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另外的2 ml静脉血待其血凝后进行离心处理, 分离血清, 并运用葡萄糖氧化酶方法对血糖水平进行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有微血管病变组空腹血糖值为(11.85±4.2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值为(9.23±1.01)%;无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7.41±1.3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值为(5.96± 0.92)%;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为(4.54±0.5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值为(4.95±0.53)%。有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微血管病变组、无微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 是内分泌科的多发性疾病, 糖尿病主要是由机体内分泌紊乱所导致的体内胰岛水平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可能与环境、遗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3]。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较为典型, 即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仍无根治方案, 临床中多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原则为主。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 仅有2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其余8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均波动较大[4]。一般情况下, 随着患者糖尿病的病情进展均会出现相应并发症, 例如微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 其中,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微血管血栓形成、视网膜病变等[5]。对于糖尿病患者, 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是保证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早期症状不典型, 且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 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严重的全身并发症, 从而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必备方法, 但由于受到患者饮食、运动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空腹血糖水平与餐后2 h血糖水平仅能够反映患者当时的血糖状况, 而无法全面反映出患者近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与葡萄糖相结合的一种血红蛋白, 可真实、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糖化血红蛋白可在人体内存活120 d[6]。因此, 多数学者认为, 糖化血红蛋白可有效反映糖尿病患者2~3个月内的血糖控制情况, 与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相比,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饮食、运动和药物等因素影响。本研究中, 有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微血管病变组、无微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 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 糖化血红蛋白值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并发症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早期检查可及时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指征, 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作者认为, 对于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 应每隔2~3个月为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1次, 以降低患者微血管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空腹血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值的评估和监测, 尽早发现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并发症, 从而对症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冯利得.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当代医学, 2012, 18(2):54-55.
[2] 罗杰利.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1):50-51.
[3] 朱小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24):77-78.
[4] 喻彬.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江西医药, 2014, 49(8):771-773.
[5] 刘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0):70-71.
[6] 徐淑娟, 徐丽云.糖化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时的意义.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0(5):327-329.
[收稿日期: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