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柳 原 高 琦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
包头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柳 原 高 琦
基于微课的混合学习模式是以微课为主要教学资源,采用面对面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学习模式,课前由学生学习微课,自主完成练习;课中由师生开展协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后由学生拓展训练,自我反思,自主测试。这有利于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利于丰富教学方式,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迎合了当前国家重视大学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时代要求。
微课;混合模式
微课,又可以翻译为微课程( Micro-lecture)。一般是指由不超过十分钟的短小的视频为主要载体,加上其他的授课配套资源组成的一种相对比较精简的授课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的特点就是形式上较小,内容很简短。它一般用于记录老师制作或讲授的某个单一的知识点或反映某个单一的教学问题。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基于微课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很少;验证基于微课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和应用效果的研究也较为少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己解决的问题能力较为欠缺、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中文操作系统、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笔者进行这篇论文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来对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进行一个提升同时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述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以及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概念指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学习情境下,通过借助他人的力量,但不仅仅是运用相关的学习资源,也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传授和讲解以及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才叫做知识。从上面可以看出,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过程是呈螺旋式上升前进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在原有的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再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完成了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获取知识并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可由下图完全阐述。
(2)拆分重构策略
本文运用拆分重构的理念,将“微课程”的概念做了如下解释:“微课程”它把整体知识做了一个拆分,拆分为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的展示形式是微视频的形式,然后它们再进行重组,最后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课程的过程,就是微课程。
学习动机: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环节,笔者深深地感到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其实非常繁杂,但其中最主要的几点是老师授课方式单调,不够新颖;教材的设计不合适,内容枯燥;学校的教学设备较为落后,导致学生没有重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遇到学习问题也从来不会想到去思考和解决,而且课堂纪律较为涣散,不认真听讲上课,都在聊天等等。
学生情感状况特征: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都较重,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一旦期望过高,而实际没有达成,学生的内心状态就会失衡,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有的学生的学习信心也由此严重不足,遇到困难就想退缩,学习找不到状态,一开始听不懂就很烦恼,对未来的学习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担忧,有较为强烈的畏学情绪。而且学生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同。有的是希望能扎扎实实地学点知识,长点本事,学到新技能,但有的仅仅只是想混个学分,得个毕业证而已。遇到这样的情状况,如果老师再统一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不去创新不加改变,显然有点不合时宜,毫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的长远发展的。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网络的基础知识等知识点都是必学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理论性较强,非常的抽象和枯燥,有的甚至乏味,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接受的难度普遍较大。而且像计算机的编码、数制、地址、域名,以及数制之间的转换,这些也是必学内容,原则上也是要求学生必须记住的。这些都属于基础知识,本身就很抽象,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学起来就会很容易丧失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设计标准的建立:首先要确定微视频的风格。因此进行设计时,要保证整体风格是一致的,在色彩的基调、画面的布局以及配音上都需要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在设计时整体要做到美观、简洁、明了。这样在微视频的播放过程中才不会出现诸如声音不连贯、色彩太跳、画面模糊等问题。
媒体内容的选择:优质的素材能帮助呈现更为出色的微视频效果,因而获取丰富的素材便成为设计制作微视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素材通常都有很多,中间参差不齐,好坏都有掺杂,所以在挑选素材时我们要非常谨慎,作为微视频设计制作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微视频素材的选择特点,现在概括给大家,主要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以课程内容为基本导向的前提下,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并且要符合学生审美的素材;其次,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站在学生角度,选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个阶段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需求的素材;最后,当然是在不影响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一堆素材中挑选出实用价值较强的素材。
脚本设计:脚本的制作是微视频开发前的一个设计和规划。脚本的编写应该依据教学过程的进展和教学的内容的改变来进行。在对脚本进行编写的过程当中,要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做出具体的安排。如画面何时出现,出现的方式是什么,画面的组成方式又是什么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微课程的制作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微视频设计:首先,肯定是呈现的内容在结构上要合理,内在逻辑联系要强,要符合科学,要表意准确,而且要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其可达到的水平,要能体现辅佐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功能;其次,微视频的画面要美观大方,表述的主线要清晰明了,学生要能看得懂,而且还要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要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储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微视频在其设计上,还要求体现出作者十足的创意和想象能力,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笔者通过分析微课程的实际效果,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和结论:一是通过微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之前提高了较多;二是通过学习微课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增强了;三是通过微课程学习,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都上了一个台阶;四是通过学习微课程,学生更爱自主学习了,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了;五是通过学习微课程,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综合前面几点,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微课程学习者通过学习,对知识点的掌握都显得更加熟练,而且掌握的程度都较高。
[1]詹泽慧,李晓华,Zhan Zehui,Li Xiaohua. 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doi:10.3969/j.issn.1006-9860.2009.12.001
[2]解筱杉,朱祖林. 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2.
[3]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 2014.
[4]张岸.基于精品课程资源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肖金芳,施教芳.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