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2016-03-17 11:39乔虎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5期
关键词:序言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

乔虎

关于《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乔虎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变化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宣言》写下了七篇序言。这七篇序言是《宣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宣言》思想的坚持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对序言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可使我们全面地、科学地把握《宣言》中的思想。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进行理论创新时所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原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序言;理论价值;实事求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半个世纪中为《宣言》写下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在延续了历史唯物观基本思想的同时,又论述了诸如无产阶级专政、落后国家能否跨越式发展、民族独立与国际联合的关系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论述有其独立的理论价值。

一、七篇序言的重要地位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不同,《宣言》的序言达七篇之多。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但是《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作者写下了七篇序言来坚持、补充和发展《宣言》中的思想。

从时间跨度上看,第一篇序言即1872年德文版序言距《宣言》发表已有24年,距最后一篇序言即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也有21年。在《宣言》发表后的这半个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波及整个欧洲的1848年革命,1860年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俄国沙皇进行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70年意大利统一,1871年德国统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巩固与发展,国际工人运动也在曲折中前进:1848年巴黎工人6月起义,1864年第一国际建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以及1889年建立第二国际。正是基于世界历史的巨大变化和工人运动的起伏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各国不同情况和革命形势的新变化,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下了这七篇序言。

七篇序言与《宣言》之间是一脉相承,相互呼应的。七篇序言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基本原理,同时又根据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及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身的丰富经历和理论素养对《宣言》中的思想作了进一步补充与发展。所以,七篇序言是《宣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地、科学地把握宣言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学习《宣言》而不读其序言是把握不了《宣言》的思想全貌的。同时,我们从这七篇序言中,更能领会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序言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1.无产阶级专政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413,随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1]421,通过《宣言》中所提出的十条措施,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消灭私有制。在《宣言》中,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被提出来了。

《宣言》发表不久,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的革命风暴从意大利开始,席卷了法、德等在内的整个欧洲大陆。马克思在经历了这次革命实践后,科学地总结了法国1848年至1849年的革命经验,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首次使用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就无产阶级革命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问题,在《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进行了阐释:“每一种共同的利益,都立即脱离社会而作为一种最高的普遍利益来与社会相对立,都不再是社会成员的自主行动而成为政府活动的对象——从某一村镇的桥梁、校舍和公共财产,直到法国的铁路,国家财产和国立大学。最后,议会制共和国在它反对革命的斗争中,除采用高压手段外,还不得不加强政府权力的工具和中央集权。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1]760马克思认为,产生于封建专制制度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虽然经过多次变革,但没有动摇这个官僚军事机器,反而在不同的统治集团的争夺下,这个官僚军事机器更加巩固,更加独立,其“纯粹压迫性质”更加凸显。马克思明确指出,以往一切革命都是一种剥削制度去代替另外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获胜的阶级取得统治权后进一步巩固并完备了旧的国家机器以适应自己需要。而无产阶级革命与以往革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所以对旧的国家机器,就不能简单地夺取和改良,而必须要将其打碎、摧毁。

随着法国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以及巴黎工人运动的发展,19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了震撼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时,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2]95这是因为“国家政权在性质上也越来越变成了资本借以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变成了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阶级专制的机器。”[2]96这就需要无产阶级采取革命手段,打碎资产阶级军事官僚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代替资产阶级专制制度。以武装的人民代替常备军,以人民的勤务员去代替资产阶级的官僚,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府”。

正是在1848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间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曲折前进的背景下,二月起义和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供了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重申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观点:“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落后国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

1882年俄文版序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二篇序言。序言中提到了60年代初第一个俄文版《宣言》出版的时候,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才刚刚开始,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工人阶级队伍并未壮大。在当时,《宣言》的出版被认为是“著作界的一件奇闻”。但是20年后的俄国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人运动兴起,“已经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沙皇由于惧怕民意党的刺杀,也由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变成了自我封闭的囚犯了。

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问题:“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否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1]379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问题。马克思在晚年十分关注俄国社会现状和发展道路问题,自学了俄文,研究了关于俄国公社的大量资料,得出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2]728马克思认为,俄国如果继续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无疑会进一步导致阶级对立加深,工人阶级受到更加严重的剥削。因此可以根据俄国特有的情况,尝试思考一条保存公社的不同的道路。

马克思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对这一思想作了详细论述。马克思首先分析了俄国公社的社会历史和现状,认为俄国公社具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俄国农民仍然公共地占有大半的土地,土地公有制是俄国农村公社的集体占有制的基础;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通过吸取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为农村公社的发展提供集体劳动的物质条件;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也适合机械化的、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所以俄国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2]828但这仅仅是俄国公社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因为公社正处于“危险境地”难以生存:“除了被国家的直接搜刮压得喘不过气来,除了遭受侵入公社的‘资本家’、商人等等以及土地‘所有者’的狡诈的剥削以外,公社还受到乡村高利贷者以及由于它所处的环境而在内部引起的利益冲突的损害。”[2]831因此马克思提出,必须要有革命去挽救公社,“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2]832

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中谈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章中提出了同样的思想,俄国公社所有制“正在趋于瓦解,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势转变为高级形式”,[2]332然而它的前提是“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并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质条件”。[2]333正是基于对俄国公社的详细考察与研究,马恩在1882年欧文版序言中就明确回答了俄国公社的道路问题:“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379这个结论明确地提出需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去推动俄国公社的发展,同时认为俄国革命需要西方无产阶级的帮助,二者互相促进才能把公社的跨越式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不能忽视这个前提而简单认为马恩已经指明落后国家可以早于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共产主义。

序言从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在关注欧洲革命的同时,没有忽视落后国家的革命斗争。马克思晚年认为“革命不一定是由先进国家爆发,而有可能在落后国家首先采取行动,成为欧洲革命的导火索,使东方西方无产阶级互相支持,互相鼓舞,互相补充,从而引起整个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这就突破了原先认为的只有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才能推动世界革命的理论”。[3]16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在充满矛盾的道路上曲折地前进的,它不能被安排在一个僵硬的模式中,如果人们看不到它的多样性,就会陷入简单庸俗的形而上学观点。

3.关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

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是恩格斯在亲密战友马克思逝世之后单独撰写的第一篇序言,在这篇序言中,恩格斯表达了对战友深沉的哀悼与怀念,同时明确而精炼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380这一段话,包括三个要点,“从经济生产深度来剖析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从阶级斗争高度来考察社会形态的更替变迁;从历史发展长度认识工人阶级的解放在当今时代为什么必须而且可能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达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4]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再一次强调了该观点。

为何恩格斯在《宣言》发表时隔30多年后反复强调这一观点,这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1864年第一国际建立后,各国积极建立支部,力争团结欧美各地工人团体,同时对国际内部的一些错误倾向进行斗争。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蒲鲁东主义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迷惑了一大批工人群众,它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为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指出历史发展的动因应到物质关系中,而不是观念中去寻找,社会生产力是全部人类历史的基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述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后国际又进行了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主张用暴力立即消灭国家,建立“无政府状态”,他把废除继承权作为消灭私有制的手段,同时否定政党的作用和有组织的革命活动。马克思在为总委员会写的《关于继承权的报告》中指出,继承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存社会经济制度在法律上的反映,它是私有制的结果,而不是起因。只有消灭了私有制,继承权才会随之消失。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思潮在工人队伍中重新泛滥了起来,所有这些思潮的共同点是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875年5月,为结束德国工人的两派分裂状况,全德工人联合会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进行合并,在拟定党的纲领草案的过程中,全德工人联合会的代表坚持要把拉萨尔的观点写进党纲,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代表李卜克内西急于追求两派组织上的合并,没有坚持正确的原则,使新的纲领草案中充斥着拉萨尔的错误思想。拉萨尔主张通过争取普选权,建立由国家帮助的生产合作社,就可以变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国家为“自由的人民国家”。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指出现代国家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即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恩在1879年9月写给倍倍尔、李卜克内西和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对苏黎世三人团的小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进行了批判,强调在阶级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重申“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2]739,无产阶级不能抛弃党的纲领的无产阶级性质,指望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修补而把共产主义的理想无限推迟。

正是这些在国际上出现的一些不利于工人运动的社会思潮和德国工人政党内部出现的逐渐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错误思想倾向,给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认为更有必要在这里再一次明确地申诉”马克思这位“比其他任何人都应受到欧美整个工人阶级感谢的人物”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关于民族独立与国际联合的问题

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1890年5月1日各国无产阶级执行第二国际的决议,分别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已经70岁高龄的恩格斯亲自参加了游行,他满怀激情地写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对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殷切的愿望与积极的呐喊。

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对民族独立和国际联合的关系问题作了论述。波兰是一个遭受三次瓜分并长期分裂的国家。19世纪末,随着波兰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人队伍的壮大,恩格斯认为波兰民族解放即将来临。在这两个宣言中,有共同的一点,即强调民族独立和统一,无论对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是必要的。“在任何国家,资产阶级的统治离开民族独立都是不行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掌握政权的前提是实行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对无产阶级而言,“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1]397这就是说,工人阶级是没有国家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联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前提是各民族的独立。

恩格斯在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指出:“1848年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1]397这就说明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1848年米兰和柏林的资产阶级革命掀开了民族独立和统一的序幕,随着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人数众多,紧密团结的强大的无产阶级”,造就了资产阶级自身的“掘墓人”。这就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进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造就了现实条件。恩格斯在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表达了这一愿望,希望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成为意大利无产阶级胜利的预兆,如同《宣言》原文的出版成了国际革命的预兆一样”,即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

三、序言的当代价值

在《宣言》发表后的40多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注重总结工人运动新经验,丰富和完善《宣言》原理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宣言》的思想进一步发挥,进行了理论创新。七篇序言不仅反映了《宣言》发展的历程,还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过程。

无论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的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思想,还是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落后国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以及最后两篇序言中的民族独立和国际联合的思想,都是马恩在针对法、德、俄、波、意等国家的具体情况,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工人运动的革命形势变化,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时俱进的成果。正是坚持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使《宣言》在一个半世纪以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品质,正是我们要学习和坚持的。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17日在京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置身一个伟大的时代,外部世界激烈变动,内部社会深刻变革;当前,我们身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就是说我们国家在进行着实践创新的同时需要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国际的实际情况与变化,提出能够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换言之,理论创新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正是七篇序言中一以贯之的态度与原则,也正是我们所要学习和坚持的最珍贵的东西。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宋泽斌,齐爱兰.《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3).

[4]高放.开启真理宝库的七把金钥匙——研读《共产党宣言》感悟七篇序言[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37

猜你喜欢
序言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
序言
序言
序言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