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学报发展思路探究

2016-03-17 11:39时娜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学报

时娜

公安学报发展思路探究

时娜

本文在梳理公安学报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公安学报应明确整体定位,凸显个体定位,提高编辑人员综合素养,并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等建议。

公安学报;期刊研究;公安教育;期刊评价;数字化

近10多年来,我国公安教育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多所公安院校升本。至2015年年底,全国34所公安院校中本科院校已达23所,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填补了公安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空白。目前,大多数公安院校内刊在“科技强警”政策关怀下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同时,在2003年启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和名栏工程带动下,我国高校社科学报进入以“自我革新、自我超越、自我救赎”为主题的发展新阶段。2003-2009年间,共有26家学报相继入选名刊工程,但没有一家公安院校学报。十几年过去了,名刊工程这剂“药”所意欲治疗的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病症”,至今仍深深存在于公安院校学报中。

一、公安学报影响力现状

1.学术影响力较小

目前我国公安院校期刊除少数几家具有较强的行业色彩外,其他绝大多数(共有24家)都是从事公安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刊物,在期刊分类中属于“中国政治”或“法律”类。在2015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中,24家公安院校学报的影响因子分布延续了多年来的“金字塔结构”[1],即仅有极少数几家学报处于所属方阵上游,而绝大多数学报则处于中下游。在“中国政治”类199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两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和《山东警察学院学报》分别位列第15和第63,其他22家学报则散见于80名之后。可见公安院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

2.社会效益较差

公安院校学报作为警察科学共同体乃至公共安全科学共同体的理论交流平台,不仅肩负着理论的提炼、研究与拓展任务,更重要的是对警察乃至公共安全从业者的业务工作发挥引领作用。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又落脚于指导实践活动、使其实现自我超越。学报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内对理论研究的贡献度,还表现为对实务部门相关受众的业务指导。目前公安院校学报不仅在理论圈中的影响力较弱,对公安业务乃至公共安全业务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也不明显。

我国有上百万名民警,如果视野扩大到公共安全领域,从业者更是多到难以计数。今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状况复杂多变、犯罪技术和手段不断出新,公安部门面临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工作思路和方法亟需与时俱进,先进理论的指导显得十分必要。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的内部刊物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今公安学报普遍由内刊转为“外刊”,作者群和读者群都有所扩大,但在公安实务部门中的影响力却日趋式微。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近年来各家公安院校学报的发行量普遍下滑。其中有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方式有所改变、纸质报刊不再是获取信息主要渠道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实务部门对学报反响冷淡,带来对学报的需求量缩减。

二、公安学报势弱原因探讨

1.学术影响力小的原因

一是公安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整体偏弱。21世纪初曾有学者指出公安学科发展的不足,如“公安理论的整体研究相对滞后,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领域已有建树(如侦查学),有的领域正在完善理论架构(如治安学),有的领域则还很少有人涉足(如保卫学),且平面评介多,深入研究少”。[2]十几年来,尤其是自2011年公安学和公安技术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被SCI、SSCI等国际权威期刊收录的论文和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越来越多[3],公安学科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作为一级学科,公安学和公安技术的学科建设规模和水平仍需提高,其学术共同体仍需凝合,“探索公安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通过对警察现象的理论透视,逐步揭示警察权力与社会秩序之关系所内在的若干基本原理,进而构架起公安学科的理论体系”的任务仍未完成,公安学科的理论探讨惯于“经验替代理性、叙事替代阐释”的学术状况仍未根本改观。[4]公安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公安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需要跨越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公安工作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需要从具体工作中提炼升华出理论,不仅对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极高要求,也是个艰苦的过程。而我国公安院校普遍较年轻,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攻关等方面与一些成熟高校相比均有较大差距。这是公安学报办刊必须面对的现实。二是公安学报在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导致好文章“外流”。目前各高校在职称评审和科研考核时均采用“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办法,讲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公安学报中目前只有两家核心期刊,其他缺少“核心”光环的公安学报对优秀文章缺乏吸引力,使得众多公安学报陷入影响力小—稿源匮乏—影响力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

2.社会效益差的原因

受目前学术评价机制影响,各家公安学报在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之间普遍偏重前者。我国公安学报相继获得CN刊号之时,恰逢我国核心期刊评选工程启动,核心期刊因其在学术评价机制中的特殊地位而拥有了神奇的光环,于是各家学报不约而同地加入了进军核心期刊的队伍中。在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之间,核心期刊的评选体系侧重的是前者,后者也确实无法量化考量。顺应这一“指挥棒”,各家学报将重心放在了提高自身学术性上,忽略了实用性。公安学报的主体作者群即公安院校的教师们普遍缺乏实战经验,与基层联系不紧密,写出的文章有“闭门造车”之嫌,对公安实务部门的指导意义不大。

三、公安学报发展策略思考

1.准确定位

(1)公安学报的整体定位——服务实践。公安学报要明确定位,为什么办刊?读者是谁?办刊目的是什么?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刊登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高等教育担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桥梁和成果展示平台。具体而言,公安学报是公安院校主办、刊登公安工作或公共安全工作领域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功能是推动公安院校学科建设、优化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和促进公安领域理论成果转化。其服务对象是公共安全领域从业者和科研者。公安学报应偏重理论性还是实用性,是十几年来公安学报办刊者们孜孜探索的问题。作为学术理论刊物,其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学术性不等同于理论性,理论与实用并非不可兼顾。诚如有学者所言:“把‘学术’二字用顾名思义的方法解析,其内涵拥有‘学理’与‘术用’两个方面内容。”[5]理论必来源于实践,也势将对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而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实例证明,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都将反映在实用性竞争上。公安学报实用性传播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检验的是公安学报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在现行期刊评价体系环境中,公安学报不应盲从核心期刊评选指标的“指挥棒”,而应立足于为实践服务,力求刊发的文章具有较高警务价值,对拓展警务理论视野、深化警政规律认识有所助益,或对一线警务工作有一定借鉴和推动意义,或对公安决策有所参考,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可转化性,推动公安科研成果转化为警力和战斗力。[6]当然,如何在这种定位与现行期刊评价机制之间寻求平衡点,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公安学报的个体定位——凸显特色。根据生态位法则,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唯有如此才能生存,公安学报的生态系统也如此。公安学报必须对自身明确定位,找准特色,实现错位传播,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整个公安学报的生态系统也会更有活力。目前的二十几家公安学报在栏目设置上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基本模式为,法学研究栏目+治安学研究、侦查学研究、警察管理等公安学公安技术研究栏目+个别机动栏目(一般是热点问题或重大问题研究,或特色栏目)。只是各部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当然,同质化现象并非公安学报所独有,而是社科学报的通病。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指出,相当一部分学报定位不清,选题雷同,内容重复,个性、特色不够鲜明。之后教育部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和“名栏建设”,鼓励各学报办出特色栏目,走专题化、特色化发展之路。虽然目前评选出的26家名刊中并无公安学报的身影,65个名栏中仅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犯罪研究”一枝独秀,但不可否认,经过几年培育,有几家公安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已颇见成效。如《云南警官学院学报》的“禁毒研究”,《河南警察学院学报》的“中国犯罪学口述史”,《公安学刊》的“‘枫桥经验’与和谐社会”等。它们或依托地域优势,或结合研究资源优势,或有赖于办刊者的独到眼光和组稿能力,都使得所属刊物在面目相似的公安学报队列中显现出特别色彩。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要想高起点地办出一份像样的好学刊或好学报,核心问题是是否能量力而行地、准确地对学术高度和学术个性给以定位,立足于本省、本校的学术土壤,发掘出所办学报的学术特点与学术优势,促进形成某种学术特点与学术优势的相加或相乘,使学术优势和学术个性建立起来。”[7]没有特色的期刊如同没有个性的人,是缺乏魅力的。各家公安学报应找准自己的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共同进步。

2.提升编辑素养

质量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期刊的学术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是办刊活动主体——编辑。编辑是一项融政治思想性、学术理论性、科学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复杂工作,不仅要练“外功”,通过走访调研了解业界动态和读者需求,策划一些具有学术吸引力的选题组、约稿,与作者保持良好沟通,还要练“内功”,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包括对栏目所涉学科动态的关注度、对学科热点的把握能力,对稿件学术价值的甄别判断能力,对稿件的文字加工能力,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中处理各种信息能力。

公安学报是警学研究的主阵地,当前的公安学报编辑队伍中,警学专业出身的只占少数。编辑工作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但工作范畴内的专业背景缺失会影响编辑对稿件价值的判断。因此,公安学报编辑除要具备政治素养、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外,还要将自身专业背景与公安业务知识相融合,不断提高编辑加工能力,成为既有独到眼光和深厚功底,又有过硬编辑加工能力的职业编辑、学者型编辑。在达到此理想状态之前,期刊主管部门提出:“可以吸引知名学者到学报兼职,参与选题的策划,甚至兼做一些栏目主持人,设置一些好栏目,选一些好题目,组织一些好作者。”[8]目前已有几家公安学报进行了尝试,取得不错效果。当然,引入专家并不意味着编辑可以省力偷懒,而是更好地利用专家的学术资源和影响,帮助编辑更快地熟知本领域科研进展和人才分布,提高对新技术的判断力、与学者打交道的能力,最终将由专家代劳的事情自己承担起来,成为学者认可的优秀职业编辑。[9]

3.向数字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席卷了几乎所有行业,包括出版业。随着知识传播方式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形态、功能和作用都要适应新时代要求。2011年发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业态已成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新的战略制高点,“十二五”时期将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期刊数据库的成立为标志,我国学术期刊开始数字化进程。在社科期刊阵营里,公安学报的数字化进程慢之又慢。24家公安学报中,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使用了网上采编系统或建有网站,而所建网站大多是借助所属院校的主页建立的学报链接,介绍学报的办刊宗旨、投稿方式等,提供学报每期目录和文章摘要。只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

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对出版业来说是新挑战,更是机遇。共同面对这一新事物、新难题,期刊之间的现有水平差距显得相对模糊了。对于整体实力较弱的公安学报方阵来说,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不失为一个“弯道超车”的好时机。公安学报的数字化出版虽然起步晚,但可以借鉴许多先行者的有益经验。笔者认为,公安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可以构建“平台+内容+渠道”和“线上+线下”的模式,以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平台。大致应依循以下原则:

其一,依托纸质期刊,但内容涵盖更丰富。公安学报网站和微信平台除了可以再现纸质期刊内容之外,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云优势”,为读者提供更多便利。网上采编系统可以实现投稿、查稿、审稿的自助流程,并方便读者查阅过刊文章等资料。在网络上,不同刊次登载的文章可以汇聚为一个专题,方便读者分专题浏览。微信平台则更具“客户黏性”,读者可以迅速获取期刊信息,便利地与办刊者或作者交流。国内外有些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还实现了用视频讲解文章主要观点的功能,将学术论文的传播变得更直观生动。

其二,适应数字化阅读特点,内容精简化。与传统纸媒阅读相比,数字化阅读尤其是移动阅读的时间往往呈碎片化,读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而数字化阅读的呈现媒介是屏幕,一屏所能承载的直观内容是有限的。因此,数字化出版应注重内容的精简性,便于读者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公安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应顺应这一特点,在汇总传递信息时不是简单地再现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总结提炼式的再加工,力求简明扼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提升有限篇幅的内容含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效能。

其三,注重信息及时更新,保持畅通互动。数字化出版中,期刊内容的传播不再受“期”与“刊”的限制:新的学术成果可以随时呈现给读者,不必等待积累一定数量的文章再进行制作、发行,按期推出;书刊也不再是学术成果面世的唯一载体,数据库、专题、知识点等数字出版物,甚至单篇论文都可以成为信息传递媒介。因此,出版方式灵活、内容更新迅速是数字化出版的应有之意。公安学报的数字化转型应避免流于形式,开设网站或公众信息平台却疏于更新,是无法实现数字化跨越的。可设专人负责网络平台的更新和维护,以及用户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公安学科学术成果的更优传播。

[1]姚林.提高公安院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策略与途径[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46-52.

[2]陈一民.公安学报现状剖析与改革思考[J].公安大学学报,2002(6):123-127.

[3]徐镇强,何彩英.基于一级学科的公安学建设水平管窥——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为研究视角[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8-136.

[4]吴跃章.公安院校学科建设现状和应然路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13-18.

[5]张连举.论公安学报在新世纪的发展思路[J].政法学刊,2000(4):43-45.

[6]黄美珍.公安学报责任编辑的“责任自律”[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7]黄美珍.提升公安学报学术质量的几点思考[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4):114-117.

[8]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5-13.

[9]朱剑.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0-89.

[10]李文珍.学术期刊走数字化道路顾虑最少——访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26(014).

(作者单位:铁道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19

铁道警察学院2014年院级教改项目“公安本科院校学报发展思路探究”(编号:JY2014013)]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公安学报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致敬学报40年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