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西部高校开设戏剧创作课程的意义与策略
李慧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目前,西部综合性院校戏剧创作课程多依据戏剧文学文本开展,学生缺乏舞台的体验;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分离,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对话与沟通,无法激发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戏剧的生命在于舞台演出,戏剧创作课程需立足于剧场“观-演”交流重新建构,把课堂从文本延伸到舞台,借助现代剧场演出与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戏剧热情和表演能力。
关键词:西部高校;戏剧创作;课程改革
(一)戏剧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口号以来,美育教育开始为人们重视,并步入普通学校的大门,但遗憾的是美育教育仅局限于音乐、美术两大类,尚未含括戏剧,这一观念与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1994年6月,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戏剧放进高中、大学应开的艺术欣赏课范围,但其指示至今尚未正式的落实。这一现状引起戏剧界学者的反思与关注,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1]一文可作代表。该文所言:“199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但教育主管部门尚未看到戏剧教育的需要。“教育部于2000 年12月在青岛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文汇报》称之为‘构建艺术教育体系’的大会,仍然只讨论了音乐和美术的课程和师资问题”。然而放眼世界,“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其中就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层次课程中的戏剧教育”,更有不少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剧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如法国的教育部长雅克·兰和文化部长卡特琳娜·塔斯卡,推出全国性的《在学校发展艺术教育的计划》(2000年),这一计划包括戏剧和电影等五大艺术门类。反观中国教育体制,只有幼儿园是重视戏剧以及类戏剧的活动,而进入小学之后,年级越高,离戏剧活动反而越远。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化进程,学生自我表现之需要越来越迫切,学生对戏剧满怀热情。以广西大学为例,每年一届的文学作品演示会是一种学生演剧的自发行为,学生们没有象专业剧团一样能得到政府的资助,尽管演出的舞台呈现比较为粗糙,但剧目多元,演员激情满怀,观演交流热烈,这一举动更能说明学生对戏剧的远离,源自外界体制与环境,基于戏剧发生于人有摹仿、表演、观看的本能与欲望,这些大学生内心是渴望学习戏剧的,尤其是戏剧创作实践方面的课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在各大学生为贯彻政府关于素质教育的指示,开设艺术类公共课时,戏剧课程必将受到关注。然而这方面的师资很为缺乏,因为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综合性不仅包含戏剧自身的艺术构成,举凡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涉及;而且在戏剧艺术的运作流程上,它包括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集体之创作,可见戏剧课程的开设难度较大。
(二)西部高校戏剧创作课程教学现状
对戏剧创作课程教学的改革已有探讨。我国主要以中央戏剧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两所院校为首,其研究成果均以教材形式呈现。中央戏剧学院顾仲彝教授的《编剧理论与技巧》[2]是其在中央戏剧学院讲授戏剧创作的讲稿,1963年脱稿,1981年出版。顾先生从戏剧主题、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人物与戏剧语言五个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体系较为完整,不足之处是受历史时代的局限,许多列证、个案分析较单一,材料比较陈旧。上海戏剧学院陆军教授《编剧理论与技法》[3]为上海戏剧学院剧本写作的教材,作者从选材要严、视角要新、戏核要好、冲突要真、结构要巧、细节要妙、道具要精、场景要当,语言要美等二十个方面做了细节的讲解,可谓体大精思,但不足之处是该书局限于小型戏剧的写作,所用的例证都是作者较为熟悉的20世纪80年代创作剧本,而这些剧本没有结集出版,学生不易找到。就西部综合性院校的戏剧影视专业来看,戏剧创作课程侧重于剧本文学创作教学,淡化或陌视戏剧舞台层面教学。由于戏剧的生命在于舞台,如果没有剧场意识,学生在进入剧本创作时,容易与戏剧本体相违背,作品很难或者无法排演。因此,综合性大学戏剧创作课程需立足于剧场“观-演”交流重新建构,戏剧创作必须把课堂从文本延伸到舞台。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创新意识,把戏剧舞台实践也纳入戏剧创作课堂,重建创作课堂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关系,探索一种符合综合性院校的戏剧创作教学范式是戏剧创作课程改革必须应对的挑战。
(一)立足戏剧本体,强化学生对戏剧性的认知
笔者在近8年的戏剧创作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让学生自如地把握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就学生的剧本来看,几乎有近3成的学生作品更适合做微电影短片脚本或电视剧脚本。而在戏剧排演中,学生虽然充满激情,但对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创造的舞台形象比较单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戏剧这一艺术本体认知粗浅。俗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戏剧创作之“渔”即为“戏剧性”,也就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特性。在学生开始剧本写作、剧本排演之前,教师有必要对戏剧性的基本内容进行系统讲授,让学生在课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加强戏剧文体的感性认识。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望闻问切说良方——戏剧创作课程的教学体会》[4]一文有详细论述。具体来说,课堂的教学方式如下:课堂选择一则素材,如杜甫的《石壕吏》或者一则微型小说,让学生分别以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微电影等文体来呈现,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经过如此训练,学生基本能从比较中了解诸文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对戏剧文体的理解。
二是重视戏剧对话写作。剧本创作中,“对话”是学生训练的重点,对于初学者来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究竟什么样的对话才是有戏剧性的对话,什么样的对话符合舞台表演?戏剧对话与日常生活对话界线在哪里?对此,不少理论家有精彩的论述,如别林斯基就把生活中一般性争论与戏剧性的“争论”做过比较说明:“如果两个人争论着某个问题,那么这里不但没有戏,而且也没有戏的因素,但是,如果争论的双方彼此都想占上风,努力刺痛对方性格的某个方面,或者触伤对方脆弱的心弦,如果通过这个,在争论中暴露了他们的性格,争论的结果又使他们产生新的关系,这就已经是一种戏了。”[5]史雷格尔强调:“如果剧中人物彼此之间尽管表现了思想和感情,但是互不影响对话的一方,而双方的心情自始至终没有变化,那么,即使对话的内容值得注意,也引不起戏剧的兴趣。”[6]在给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戏剧对话观念后,结合具体的对话个案分析,能引导学生把这些对话观念落实到创作中,《雷雨》是教学中经常分析的作品之一。如该剧一开场,鲁贵向四凤要钱,而四凤不想给钱。这里四凤强鲁贵弱。然而,当鲁贵提到大少爷时,四凤的内心发生微妙变化。四凤与大少爷之间潜在的爱恋关系,成为鲁贵向四凤要钱的法码,随着鲁贵不断重复大少爷,两人的关系也一步一步发生变化,四凤从不愿给钱转向询问鲁贵要多少钱,最后“我的都在这儿。这是我回头预备给妈添衣服的,您先拿去吧”。可见,鲁贵向四凤要钱这一动作,很好的印证了前述史雷格尔的观点。曹禺剧作中,类似的场面还有很多,值得学生精读,也可作为学生训练“对话”写作的模本。
三是深化对剧中人物的理解。人物是剧本的血肉,观众来到剧场,关注的是各色人物千姿百态的命运。贝克在《戏剧技巧》里谈到:“一部戏的永久价值终究在于其中的性格描写。”[7]244大多数学生在初次进行戏剧创作时,认为是情节在吸引读者和观众,懂得如何安排情节就可以写剧本了。其实情节固然重要,但是从人物性格中生发出来的情节才是好的情节。韦尔特《独幕剧编剧技巧》里谈到:“作最后分析时,人物是一切好戏的根源。……主题仅不过是人物的总的估价;情节仅不过是人物在行动中。个别的人物本身就是人世的一部分。能使人信服。而对剧作家来说,是高于一切。……人物是剧作家与观众之间的思想通道。在人物里抽象的思想成为具体的形象——并且有说服力。人物是动作的主宰,又是动作的目的。从人物性格的逻辑展示中,故事就发展了;在故事的发展中才产生人的性格的变化。动作从人物中诞生,也在人物中找到了它的目的。”[7]244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开始写作之前,对每个剧中人物写传记,这样能较好的熟悉人物;然后把人物放在不同情境中,随自己的性格进行发展,或者把不同人物性格的人放在同一情境中,让其相互作用,逐步深入人物的内心。具体到戏剧排演中,导演与演员同样也是从人物出发。在细读剧本的基础上,撰写人物传记,找出人物的终极目标,阶段目标,事件/行动单元和动作节拍。最后运用“神奇的假如”,“假如我是某某,处在这种情境下会怎么做?会有什么感觉、反应”。当然,如果没有所扮演人物相同的经验,可以用类似的经验去转化成剧中的情绪。
(二)借助剧场演出与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戏剧热情
传统教育模式呈现教与学的二元分化,强调知识单向传授,关注学生是否通过教师教授环节,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主要是由于建立在传统哲学认识论主、客体二分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模式,更强调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力。戏剧创作的主体在学生,课程要求教师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而不是单向的传授知识。戏剧作品的呈现不单纯是文学层面,还须延伸至舞台,存在于活态的“观-演”交流中。因此,戏剧创作课堂有必要从传统封闭式教学走向多元开放式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借助现代剧场演出与多媒体资源是较好的手段。
一是走入剧场观摹剧团排练、演出实况。相对于电影、电视艺术,“戏剧艺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8]“马丁·艾思林把戏剧比做书籍的手抄本,而电影、电视艺术则是这同一书籍的印刷本。”[9]戏剧的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在多媒体影像资源中显然无法体验到,戏剧创作的课堂须延伸到剧场,因此带领学生跟踪剧团排演、亲临剧场观剧,是激发学生戏剧热情,深化学生对戏剧认知的最优手段。如笔者组织广西大学戏影10班的同学看了《壮锦》现场演出后,学生对戏剧的本体——“史诗的客观原则和抒情诗的原则经过调解(互相转化)的统一”[10]理解更深入。一方面《壮锦》阿妈带着三个儿子寻找壮锦的经过作为情节的主线,呈现出史诗的客观叙事;另一方面,阿妈与玉鸟是一对外在的冲突,玉鸟对阿妈一家人寻找壮锦处处设难。在每一次阻碍面前,观众都能看到每个人物非常丰富的内心。如第一次,当玉鸟化身为风骚酒娘,诱惑阿妈儿子勒一赌酒,勒一赌输后,诺言兑现——大地干涸变成火炉,此时的阿妈奄奄一息。勒一不顾一切,一头撞上铜鼓,化作驮娘江水……接着舞台上呈现勒一内心特写、阿妈失去儿子后的悲痛。壮人的这份忠义教心,让玉鸟知道了什么叫眼泪,可以说每一次壮人的牺牲,都打动了玉鸟。而众天神不断提醒玉鸟:“左手得到什么,右手就会失去什么,如果心软退缩就会变成石头!”这无疑在强化玉鸟的决心,玉鸟的决心最终为壮人的壮烈牺牲,坚定信念所征服。无论是对阿妈、勒一还是玉鸟,冲突双方都带有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再如戏影13班同学在跟踪南宁市戏剧院排演《目连救母》后,深感完成一个戏剧创作之不易,无论是编剧不厌其烦的修改,还是导演通宵达旦的苦思,演员对人物的细致琢磨、台词的反复训练,舞美、音乐等设计师的天马行空……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对自己的创作更为用心,对他人的戏剧作品更加尊重,撰写剧评更为客观,当然这些体验与经历也将成为他们日后创作的源泉。
二是选取多媒体素材融入课堂教学。进入剧场观剧往往受限于剧场演剧剧目计划,选取多媒体素材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补充手段。根据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状况巧妙、适时地融入剧场演剧影像,能激发学生的戏剧热情。如讲授如何写“戏剧对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三个戏剧演剧场面:曹禺《雷雨》中鲁贵向四凤要钱一场、《日出》中潘月亭辞退李石清一场、《北京人》中曾思懿当众提出愫方和袁任敢的亲事一场。通过对这三个场面的反复观摹与比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不仅从感性上厘清日常生活对话与戏剧性对话的区别,而且认识到戏剧性“对话”的多元:既有如鲁贵与四凤拉锯式对话,又有如潘月亭与李石清唇枪舌剑式对话,更有一直用沉默作为防身盾牌的愫方。再如,在讲授戏剧结构时,课堂根据学生状况,选取了军旅话剧《我在天堂等你》为个案。学生不仅为剧中人物“以生命为旗,灵魂为足而终生行走”的人生震撼、净化;而且该剧打破传统的自然时序,把戏剧性戏剧与叙述体戏剧两种方法巧妙结合,主人公白雪梅的情感逻辑为主线,在50年前和50年后两个时空之间来回跳跃呈现剧情;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学生担纲演出,扮演欧战军的演员只有20岁,老年的白雪梅仅仅24岁,由这样一群与学生们年龄相仿,充满激情与青春活力的演员演出,更容易感同身受,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
当教师把学生推向剧场观剧,把多媒体资源引入课堂,课堂则从传统的单一说教转向开放多元。当然这也给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师生双向互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鼓励学生粉墨登场,培养学生的演剧能力
学生粉墨登场是戏剧创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受制于客观环境、师资力量,西部高校戏剧创作往往止步于戏剧文本层面。在笔者从教的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演剧实践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进一步检验、革新课堂的教学,具体实践形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把学生创作的剧本拿到课堂进行座读与讨论。学生剧本创作完成后,课堂教学则采用分组座读、讨论的形式。分组座读主要是检验剧情的进展节奏是否合情理,台词是否自然、易懂;在此基础上,再征求坐读“角色”、“观众”的意见,探讨在人物个性的塑造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是选择优秀习作或经典剧作进行排演或参加各种戏剧展演。一般来说,剧本修改完成后,师生投票选择优秀的剧本进行排演。排演的时间一般为六周,演剧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教师成立导师组进行定期集体指导。排演作品最终以晚会的形式进行汇报演出,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广西自治区大学生戏剧节演出。
三是成立实验剧团,规划演出剧目。广西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专业2013年成立了实验戏剧团,自成立以来,公演了《阳台》、《雷雨》、《无人生还》、《马君武》等大型戏剧作品,并参加了中国—东盟戏剧周演出,在一系列戏剧排演中,学生演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戏剧创作教学改革需立足于剧场“观-演”交流进行建构,必须把课堂从文本延伸到舞台,把戏剧的教与学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转向。教学内容上突显戏剧性这一重点,借助剧场观剧与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戏剧热情;鼓励学生粉墨登场,把教学的重点回归到学生主体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参考文献]
[1]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戏剧[J].艺术戏剧艺术,2002(1):4-9.
[2]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3]陆军.编剧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李慧.望闻问切说良方——戏剧创作课程的教学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27-28.
[5]别林斯基.诗的分类和分科[M]//别林斯基选集(3).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80:84.
[6]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1)[Z].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229-230.
[7]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8]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
[9](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4.
[10](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0-242.
(责任编辑:刘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096-2126(2016)03-0098-04
[收稿日期]2016-04-19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大学本科戏剧创作课程教学范式与创新研”(2013JGB110);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桂剧文学研究”(13FZW005);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综合性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选修课程改革与实践”(2015JGA116)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李慧(1979—),女,湖南益阳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The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of Offering Drama Creation Course in Wes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Hui
(School of Liberal Art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drama creation course of the wester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s based on the drama literature,however,students lack the experience of the stage.Under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teaching"and"learning"are separated,an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lacking in necessary conversation and communication,which are bad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creative initiative. The life of drama lies in stage performance,drama writing cours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heater“watch-play”communication to recon⁃struct,extend the classroom from text to stage and stimulate students′enthusiasm and drama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theatre performances and multimedia resources ability.
Key words:wes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rama creation;curriculum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