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原理下动员青年体育健身的实践探索
——以体育类社团开展现状与管理为例

2016-03-17 07:07
改革与开放 2016年8期

陈 晨



基于动力原理下动员青年体育健身的实践探索
——以体育类社团开展现状与管理为例

陈晨

摘要:体育类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该类学生社团的特殊性,其建设与发展面临着多个方面的挑战。在现行的大学系统中体育健身只是作为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延续习惯,文章从体育类学生社团的特点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利用动力原理和体育类社团相结合的方式动员青年“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关键词:体育健身;动力原理;体育类社团

当前,青年的身体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中央提出要让青年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指出,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对于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分析

为深入了解上海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在百日千里的活动中共发放问卷25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800份。

1.上海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状况

⑴锻炼态度较为积极,“宅文化”并非主流。调研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较为积极,意愿较为强烈。68.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喜欢”体育锻炼,其中表示“非常喜欢”的比例达20%,而对此表示“一般”的占22%,仅10%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与此同时,男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高于女生。交互分析数据显示,29.8%的女生表示“一般”,而有27.8%的男生表示“非常喜欢”。因此,从总体上看,“宅文化”并非主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值得认可的。

⑵运动类型较为多元,“跑步”仍为首选。锻炼方式方面,我们发现,对场地、时间、自然条件等因素要求较低的大众化运动项目,如“跑步”“羽毛球”“自行车”成为大学生锻炼最首要的运动方式。进一步交互分析显示,男女生在运动方式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在男生,位列前三位的依次为:跑步、篮球、羽毛球;在女生,则依次为:跑步、羽毛球、自行车,因此,“跑步”锻炼成为男生、女生的共同首要选择。

⑶锻炼场所主要是“学校操场”,但设施较为一般。锻炼场所方面,73.1%的大学生主要在“学校操场”开展锻炼,选择“校外体育场馆”的占15.1%,而选择“专业健身房”或“宿舍”仅为5.7%和5.4%。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对于学校体育设施的评价总体一般。64.3%的大学生表示学校的体育设施“中等,部分”,表示“很好,设备齐全”约占21.4%,另有14.3%的大学生表示“很差”。

⑷锻炼频率总体较为规律,多数喜欢结伴运动。48.0%的大学生能够做到“每周锻炼3-4次”,31.1%的大学生“每周锻炼1-2次”。52.0%的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30分钟~1小时”,“1~2小时”占26.6%,“30分钟以内”占16.9%。此外,“结伴运动”成为趋势,80%的大学生在锻炼时往往更乐意与“同学”或“相同爱好的人”结伴而行,而选择“单独锻炼”的比例仅占19.1%。

2.上海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特点

⑴减压、减肥成为体育锻炼的重要动机。现阶段大学生的锻炼目的趋于多元化。除了单一的“增强体质”(82.3%)之外,大学生还希望能够通过锻炼达到“缓解压力”(48.9%)、“减肥”(40.3%)、“结交朋友”(29.4%)等目的。其中,缓解压力和减肥塑形的健身动机表现得最为明显。

⑵“早练”较少,“晚练”较多。目前“下午”及“晚上”已经成为大学生首选的运动时段。44.9%的大学生选择在“下午”进行锻炼,30.9%的选择在“晚上”开展锻炼。仅14.0%的大学生选择“清晨”锻炼,而选择在“上午”“中午”锻炼的比例仅为6.9%和3.4%。事实上,从运动养生角度而言,“晚练”的确更为科学。从时间管理的角度而言,晚间可供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能更多,因而,改“晨练”为“晚练”更多的可能是出于一种无奈。

⑶感叹“时间去哪了”。从“阻碍锻炼的诸因素”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没有时间”(63.7%)成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首要阻碍,其次是“场地”(18.3%)、“个人兴趣”(7.4%)等因素。而进一步对锻炼时间的影响因素排序中,“课业学习”(66.9%)、“社会活动”(43.4%)、“上网”(35.4%)位列前三。

⑷“零消费”“低消费”锻炼模式更受青睐。由于家庭供给仍为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其体育消费观还是十分理性和谨慎的。数据显示,70.0%的大学生一年内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500元。其中,更有19.7%的大学生“没有投入”。投入资金在“500元~1000元”间的比例为23.4%,而“1000元以上”的仅占6.6%。

⑸时尚的运动理念在大学生中日渐形成。“娱乐化、社交化、公益化”的运动健身模式正在形成一股强劲的“运动风潮”。数据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新媒体手段的运用表现出较高热情,且已有相当部分付诸行动。43.8%的大学生表示“知道辅助运动的APP,没有用过”,26.6%的大学生表示“偶尔用”,其中4.9%表示“经常使用”。同时,50.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会在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许多同学也将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86.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通过体育锻炼结识了新朋友。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公益活动相结合也逐渐成趋势,58.6%的大学生表示“曾参加过体育公益类活动或组织”,其中7.1%表示“经常参加”。

3.上海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矛盾

⑴学生对于健康生活的渴望与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之间的矛盾。养生健康类课程开设较少,就算有也略显枯燥;生活中缺乏教师引导健康生活理念,部分学生一味注重学习而忽视正常的作息规律,身体严重透支;学校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多元化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⑵学生多样的运动偏好与校园体育设施运行管理之间的矛盾。针对大学生群体不同的运动偏好,高校应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特点,如男女比例等,更科学地规划设计运动设施,相关维护应及时到位,尽可能实行差异化收费标准,真正让学生获益并成为使用主体。洗漱设施使用时段也应更合理。

⑶大学生体育类社团的生存现状与其功能定位之间的矛盾。体育社团作为体育爱好者们的俱乐部,应体现出课外体育教学的补充功能。学校应从场地、经费、指导教师上给予更大支持。体育类社团应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运作规范,将自身打造成能够吸引同学、帮助同学、可持续发展的社团。

二、动力原理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根据万余份调研问卷显示,在现行的大学系统中,体育健身只是作为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延续习惯,要利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动员青年“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1.动力原理概论

管理的动力原理是指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促使各种管理要素有效地发挥作用,产生强大的合力,使管理运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从动态角度看,管理就是运动。管理运动要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就离不开能源,离不开动力。动力不仅是管理运动的动因、源泉,而且影响着管理的进行。管理工作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现代管理的核心或动力,就是发挥和调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因此,动力原理就是如何发挥和保持人的能动性,并合理地加以利用,使管理运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

2.大学生体育类社团现状发展

目前新形势下,大学社团的多样性已经逐渐成为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的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体育氛围。体育社团在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基础上,还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解体育项目、参加体育训练的平台和机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对于高校培养合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体育类社团特点。社团成员的共性与异性明显。社团成员的一个共性就是“志同道合”,因为对某项运动的热爱而聚集在一起。体育对于每个人而言,在学习训练过程中,体育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每个成员对技能的吸收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成员曾经接受过较为专业的训练,而有些则只是初学者,这是成员异性的体现。

社团的规模一般都要比其他类型的大。体育讲求的是一种竞技精神,不需要太多的专业背景,可以从0开始,也可以从10开始,所以说任何专业,又或者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原则上只要对某项体育运动有兴趣都可以加入进来。

社团活动的特殊性。提及体育,大家就会和身体素质相关联。确实,体育类社团的活动以体育运动为主,参与其中的成员必须有一定的身体基础,但是体育类社团是以提高成员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主要目的的。

(2)客观问题。上海理工大学共有社团76个,体育类社团19个,占上海理工大学社团数的25%,主要集中在球类和武术类。做得尤其深入学生的是跆拳道社。体育类社团面临的主要客观问题:①场地器材欠缺,学校场地有限,直接导致场地器材人均使用率偏低。②活动经费不足,举办活动规模与影响较小、层次和水平较低。③指导力度不够,学生缺少专业老师系统性以及持续性的指导和帮助。④缺乏激励机制,对于发展比较好的社团缺少实质性的激励措施。⑤社团成员流失严重,社团核心凝聚力不够,无法调动社团成员对于项目的积极性。这几方面是制约体育类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

(3)主观问题。社团内部发展除了客观问题之外还存在很多主观原因:①体育类社团数量种类增加,但是社团活动平均质量下降。②会员数量增加,但是社团内部文化淡化,组织凝聚力与合作意识下降。③体育类社团经常会有各校间切磋展示,对外交流活动愈加频繁,但是参与对外活动的盲目性较大,学生利益,甚至自身安全无从保证。④社长对于社团的发展成长没有体系化的规划,社长退休之后,社团的凝聚力不够,就慢慢淡出了。由于以上提到的种种因素,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不断下降甚至对社团失去信心。

3.动力原理引导体育类社团扩大青年学生体育健身覆盖面

在发展社团,尤其是体育类社团的同时,应用动力原理,将现行体育类社团生存状况和问题进行分类,与动力原理分类相结合,找出症结。应用适当的方式提高青年群体凝聚力、自觉性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效能。对不同类型的体育类社团形成分类指导标准,健全动员、管理和激励模式,形成系统格局,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凝聚青年,提升体育健身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健全实践管理的社会参与体系为主线,提升参与度。同时增加参与项目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和满意度,使努力成果最大化。

(1)动员机制。在现代管理中可将动力分为三大类:物质动力:即通过物质刺激,最终提高经济效果。精神动力:在物质动力缺乏的时候,通过强大的信仰、精神刺激等达到最终的效果。在特定情况下,它也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信息动力:信息互通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动力。有了信息交流,知道自己落后,奋起直追,就产生了巨大的动力。

针对现在体育社团相关动员机制的主客观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分析途径:

第一,针对客观因素:①场地器材欠缺;②活动经费不足等相关物质动力问题,应完善体育设施,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需求。调查表明,部分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善,成为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大对运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并提高现有体锻设施的利用率,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更好的条件。

第二,针对客观因素:③指导力度不够及主观因素;④对于社团未来发展没有整体系统规划等相关精神动力问题,应完善社团负责人的培训、选拔、监督和引导机制,满足体育类社团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调查表明,大部分体育社团的管理者都是在社团内部表现比较优异的同学,他们或是因为个人人格魅力,或是因为体育技能,又或是因为平时的人际关系较好等等原因。总之,他们被推选出来成为社团的领头羊,这就是对社团成员强大的精神引领,起到榜样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80%的同学认为现在社团的管理者存在服务意识不足、责任心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等方面的不足,需要加以弥补。那么,针对这些问题,社团的指导老师又或是管理者,需要在前期完善培训、选拔制度,在中期完成监督,在后期完善持续性的引导工作,以便达到社团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针对主观因素:③对外交流盲目性较大;⑤社团成员流失严重,社团核心凝聚力不够,无法调动社团成员对于项目的积极性等相关信息动力问题,应增加社团对外交流,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互知需求。调查表明,部分在校大学生会因为身边有参加体育健身引起一股运功风潮。因此,应加强对外交流,鼓励青年学生以个人或社团为单位参加其他高校的体育锻炼及上海市大型体育活动。

(2)管理模式。为了保证现代管理持续高效地运行,必须充分重视并准确地运用动力。按照人本原理和动力原理,根据管理活动的目标,运用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激励人们的行为。将其应用在体育类社团的管理上,充分调动社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整个社团的核心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开展社团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

①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突破,配备专业老师,提高训练质量。体育类社团特点鲜明,运动技术、战术水平是其生存的根本所在。在体育类社团内部,专业技能较强的成员往往不是非常多,只有少数的佼佼者。在训练中教授其他社员的时候,往往是以平等的身份,没有对训练质量进行要求,所以一开始技能一般的同学还能够凭交情学习和练习,但时间不能持久。所以,通过专业老师的参与,在训练质量有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此外,由于专业老师在其专业领域可以接触到更好、更广阔的平台,能够为社员们争取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对社团的发展及凝聚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②以专业级的平台为导向,全面实现竞技体育的育人功能。体育训练的最终目的除了强身健体外,还为了接触更多专业级别的平台或是比赛。在社团内制订训练计划后参与比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训练成果,提高训练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比赛来凝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社员对社团的归属感。专业级别的平台,是每一个体育人的最终追求,也会是每一个社员关注的焦点,在引导和教育学生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丰富校园文化方面,更是效果显著。

③务必将社团发展目标与本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校的人力、物力和体育场地、设施。这样做也更容易得到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例如,如果将跑步社团的跑步训练与大学生每日体育跑步打卡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不但可以大大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让体育老师直接成为社团的拥护者、指导者;另一方面,广大同学也会积极参与,跑步不单单是体育教学任务,会慢慢地变成兴趣,使得社团活动与教学相辅相成。

(3)激励机制。①寻求更广阔的平台,增加社团的展示机会。在秦宜智提出大学生强身健体之后,全国各高校间又或者校外经常会组织很多友谊切磋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不局限于社团内部的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许一场球就交到一辈子的好朋友。通过切磋赛还发现更多的问题和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的提高找到方向和目标,使得训练更有针对性。对于未能参加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示范。

②争取社会赞助与校内经费投入的双增加。很多体育类社团最后经营不下去往往和缺乏经费有关,体育类社团大多是去参与切磋赛,大部分的经费来源是收取社员会费,外出参与比赛,住宿路费往往也是自己拿,因此很难举办一些很高质量的活动。资金不是办好社团的根本源头,但是却是让社团发扬光大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筹集资金:一是可以让企业赞助比赛,给企业冠名,获得一定的物资赞助;二是可以向社团指导单位申请一定的平时活动经费;三是体育类社团可以举办相关主题的系列培训会,比如,瑜伽社可以定期举办瑜伽培训班,给有兴趣的同学培训,收取比社会上培训班便宜的费用,还可以争取更多的社员。实现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社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保障。

③规范社团的长效性管理,促进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加强宏观政策支持。一是在第二课堂学分、学生素质综合考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方面规定对社团的考核指标。二是积极争取专业教师和学校各部门参与社团指导,倡导学校多部门支持社团发展。另一方面,培训社团骨干力量。体育社团更要注重吸收非技术性骨干对社团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体育社团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田甜.福建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3.

[2]Dorothy Marcic,Richard L.Daft.Management:The New Workplace[M].Business& Investing,2010.

[3]黄河,孙凯民.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分析——兼谈“欲望动力原理”的阐释及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

[4]曹末.浅谈动力原理对军校后勤保障管理的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5]谷丽,陈树文.基于系统动力原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

[6]刘润芝.我国体育社团的社会责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7]王旭光,杨莉,王迪佳,杨潇,吴滨,陈金英.我国地方体育社团的现状、面临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建设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

[8]王步.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相关性研究与分析——对江苏省1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

[9]吴珍珍,李宝艳.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的价值及其构建[J].理论观察,2014.

[10]余晶新,吕雪松.浅析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

[11]牛永刚.关于高校体育类社团发展的几点思考[J].体育世界,2009.

(作者单位:共青团上海理工大学委员会)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