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健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江苏 无锡 214121)
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工作状态分析及建设对策研究
赵健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江苏无锡214121)
大学生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在组建完成后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同时由于志愿者业务能力培育机制不健全、对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把握不透彻以及忽略了志愿者身份的价值建构等,使志愿者队伍的工作呈现了出了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面对志愿者工作的新问题,十分有必要从志愿者的工作机制、组织模式、工作阵地以及志愿者本身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进。
网络文明志愿者; 工作状态; 原因分析; 培育机制
当前大学生利用网络的频率大大提高,大量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不少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变得摇摆不定、难以捉摸。鉴于此,共青团中央于2014年11月发出了“清朗网络·青年力量”——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倡议,并又于2015年初发出了关于“广泛组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的通知。无论是顶层的重视还是具体的实际,青年网民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都举足轻重,而大学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1.1参加队伍热情高涨,开展工作后劲不足
从组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的过程来考察,高校院校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主要由团学组织内的学生宣传干部构成。这部分志愿者对工作的参与和执行也具有较好的主动性和热情。在队伍组建初期,队伍成员均能按照要求完善自己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账号的设置,也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了一些有声有色、富有成效的集体发声行动。但是工作到中后期,出现了网络文明志愿者集体行动凝聚力不足,统一行动联动性不强,活动形式单一乏味,整体工作后劲减弱等问题,影响了网络文明志愿工作的效果。
1.2被动参与态度认真,主动发力能量不足
从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参与具体的线上活动来看,志愿者能够积极响应号召或者根据既有的工作资源进行活动,并能够利用新媒体阵地积极地进行跟帖、评论和转发。然而在一些具有青年特色、地方特点、校园特征的工作中,由于既有工作资源较少,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组织的活动总体呈现出宣传发声要点不清晰、对宣传发声的内容把握不透彻,对传播渠道的利用不敏锐,产生不出引人注目的能量作品,造成了宣传发声的传播距离短、影响力弱等问题。
1.3围观事件理性客观,舆情危机认识不足
从高校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对网络中日常舆情信息的把握来看,志愿者对网络中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够持理性客观的态度。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轻信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不在自己的新媒体账号中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但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对其他普通同学有时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可能误导他人的信息时缺乏劝阻或对其进行技术处理的主动性;对一些看似简单的误导信息缺乏敏锐度,对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估计不足。
1.4志愿队伍稳定可靠,意见领袖培育不足
从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构成来考察,志愿者队伍形成了较稳定的梯队结构;同时,志愿者的思想品质与政治素养相较于普通学生更有保障。然而,与稳定的队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队伍中能够拥有较大影响力的“领袖型”志愿者却乏善可陈。实际上,当前在高校中有效培育师生“意见领袖”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因此即便设有组织架构中的各级联络员,但是他们依然缺乏在组织内进行话语权的把控能力,而“意见领袖”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志愿者队伍的活跃性和对信息传播的引导效果。
1.5日常管理倚重线上,线下服务互动不足
从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工作阵地来考察,志愿者队伍由“网”而起,志愿者工作因“网”而聚,互联网是网络文明志愿者最重要的阵地。因此根据工作需要,网络文明志愿者按照一定的组织架构在网络建立了相应的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等,日常的志愿者管理工作都依赖在线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志愿者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其价值的实现也需要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得到支持。然而,线下对志愿者的服务培训、能力提升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还相对落后,导致管理人员对志愿者身份的认同感还不强。
2.1志愿者业务能力培育机制不健全
网络文明志愿者既需要有普通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协作能力与责任心,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政治素养。目前,对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业务能力的培育并未形成完整和有效的机制。原因有二:第一,从对志愿者培训对象看,主要是对特定的网宣员进行培训,而大多数志愿者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无法从工作活动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第二,从培训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流程、要求和任务进行说明,缺乏对志愿者基础能力提升的培训项目和“实战”训练,导致志愿者在网络宣传与斗争中主动设置话题、开发原创文化作品的能力不足,发声、跟帖、评论的形式单一、内容雷同,联动响应缓慢。培育机制的不健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仅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志愿者及其工作,而没有从“价值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志愿者本身的成长、发展和参与工作的内在需求,导致了培训只注重眼前的短期行为,缺乏对志愿者长期发展培育机制的有效建构。
2.2对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把握不透彻
尽管网络文明志愿者工作的主阵地在网络之中,但实际上志愿者对当下的网络信息传播特别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的认知尚不透彻。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两微”平台发展不平衡。自微信公众号开放注册以来,高校院校的微信平台的建设迅速超越微博。但是微信实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朋友圈”,而微博则是一个开放的“舆论场”,是舆情斗争的最前沿。微博平台建设滞后,直接影响网络文明志愿工作的效应。二是强调内容为主,轻视传播引导。高校院校对提升网络文化作品的质量和水平普遍有一定的指导、审核机制。但是在传播引导上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有效机制,如,网络文明志愿者尚缺乏调动普通同学进行信息传导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相关教师作为学生中的天然“大V”对信息传播的助推作用;三是在保持平台粉丝数量增长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和长效机制,“核裂变”“几何级数”式信息传播效应不显著。
2.3忽略了志愿者身份的价值建构
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从本质上看是传统志愿者在网络上的延伸,从根本上归属于志愿者这一群体。但是在志愿者身份价值建构方面却未给予网络志愿者充分重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对网络文明志愿者身份的主观认同进行有效建构。在实际工作中对志愿者作为网络正能量代言人所拥有的责任、使命和担当的光荣与情怀未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培育,志愿者将自我群体类别化并且优于其他群体主观价值感受不突出、不明显。二是对网络文明志愿者身份的客观认同措施尚不到位。不少高校还未能有效推动网络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平台正式注册,也缺乏与其身份、工作指向相匹配的符号象征,志愿者的群体荣誉感和价值难以激发,使得网络文明志愿者身份认同的客观基础尚未夯实。三是网络文明志愿者身份价值的自我内化缺少土壤。网络文明志愿在线下所接受的服务培训偏少、互动交流的频次偏低,不利于志愿者相互之间增进情感、提供支持,志愿工作缺乏科学分工和角色定位,简单重复的工作内容偏多,志愿者个体的价值难以实现等都削减了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身份价值内化认同的进程。
2.4激励和评价机制难以落实
作为拥有“志愿者”身份的网络青年大学生其身份价值的建构离不开必要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尽管可以参照传统志愿者工作的模式构建相应奖项与考核办法,但是这些机制的落实不得不面对一个重要的特殊现实,即庞大的网络文明志愿者数量。按照队伍的创建原则,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的人数不低于在校学生数量的20%。虽然这样的数量比例、规模是由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和舆情斗争的特殊性决定的,但也造成了三方面的困扰:一是多数高校院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志愿者管理队伍,教师资源不足、学生干部经验欠缺,是工作制度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二是如何科学准确地对志愿者工作的成效进行衡量与鉴定,是定量还是定性亦或是综合考量,面对庞大的数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进行统计。三是在落实激励和评价机制时,如何既能保证志愿者的价值得到肯定并受到群体认同,为其他志愿者树立榜样,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网络文明志愿者个人的隐私与安全,并杜绝因复杂的舆情环境导致隐患产生,其办法仍在探索之中。
3.1建立行之有效的志愿者培育机制
3.1.1建立必要的业务能力培训基础课程和进阶课程基础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志愿者,必须让全体志愿者对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知识和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有一个初步认知。基础课程应主要对“新媒体平台(主要是微博)应用技法”“网络信息传播演变规律”以及具体的“舆情案例”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使全体志愿者对自身工作的对象、任务以及目标有宏观的了解,准确地为志愿者进行角色定位。进阶课程主要面向能力突出的志愿者或专兼职网络宣传员,应以“舆情搜集与研判”“信息编创与推送”以及“辩驳方式与技法”等为主要学习项目。可以说,两类课程侧重各有不同,不管是知识掌握,还是能力训练,都有利于青年志愿者培育良好的媒介素养。
3.1.2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工作实训机制工作实训是提升志愿者群体组织化水平,并能向志愿者反馈工作成果成就、肯定志愿者价值的有效载体。实训的目标应主要围绕提升志愿者在网络发声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在实训方式上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主动设置话题,引导志愿者对话题进行讨论和推广。同时要在话题发布后的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内分别测试志愿者发声的效果,分析志愿者联动的速度、发声的关键词以及工作力度衰减的周期。在实训内容上,既可以设置正面话题(如“我和国旗合个影”)进行正能量传播,也可以设置热点话题(如“青岛大虾”)引导志愿者进行思考与合理发挥。
3.2改良志愿者组织架构与功能配置
3.2.1按照志愿者工作的任务或项目构建项目化运行小组现行的网络文明志愿者组织架构基本是层级制的,一般以学校团委为核心,再通过分团委、团支部、普通志愿者四个层面传递信息。层级制的架构将志愿工作的设计、配置乃至压力都集中在核心的学校团委,不利于广大志愿者能动性的发挥。实际上,可以根据志愿者本身的专业所长、兴趣爱好,并结合网宣工作的基本类型将志愿者编入如“社科理论学习”“节庆纪念发声”“歪理谣言辩驳”以及“数据收集处理”等项目小组,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项目下移到小组之中,一方面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让“能说话”的志愿者“想说话”“有话说”,激发志愿者信息编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提升志愿者工作的专门化和专业性。
3.2.2按照信息传播的一般过程配置志愿者的组织功能一般而言,信息传播有信息产生、传递和反馈三个主要过程。因此,网络文明志愿者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信息筛选、自主编创的能力,根据新媒体平台的运行特点,在志愿者群体中设置“数据处理”“图文编创”“影音制作”等功能是必要的。其次,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设置“媒介运营”或“渠道拓展”功能是实现受众快速增多、信息传播快速扩展的客观需求。此外,在信息反馈中,设置“舆情搜集与研判”功能则是志愿者群体明确工作目标,采取措施调整工作任务,检验工作成效的有力抓手。
3.3突出新媒体平台的阵地建设
3.3.1准确定位两微平台功用,实现两微平台优势互补从两微平台的信息制作与传播以及受众群体的覆盖方式来考察,微信平台的信息推送频次受到制约,无法快速反应时讯新闻,但却能够依靠其强大的图文编辑功能制作预设的文化信息产品,因此微信公众号平台更像是面向特定人群的“电子杂志”,适用于深度、专题报道和图文影音作品欣赏等等。而微博的信息内容受到字数限制,一般短小简练,但由于其传播信息速度快,处置信息能力强,且受众群体具有相对开放性,因此微博更像是广播电台,适用于即时信息发布、信息互动处置等。准确定位两微平台的功用差异,有助于科学设计平台的发展方案、准确配置网络文明志愿者工作队伍和全面覆盖信息渠道,实现平台优势互补。
3.3.2规范新媒体阵地运营机制,扩大两微平台影响力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中,规范、成熟的运营机制包含了图文产品产出或话题设置计划、受众群体规模增长计划、信息审核与发布规则、信息推送与转发的明确要求、浏览阅读量限时统计规则、在线互动与留言处理规则以及对网络文明志愿者工作的评价规则等。规范、有序的工作有利于产出质量较高的网络信息作品,培育出受众群体进行信息接收的习惯,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者在网络宣传和舆情引导中的团体效能,进而保持受众群体数量的稳定增长,提升新媒平台的影响力。
3.4重视校本意见领袖和专职管理员的培育
3.4.1将校本意见领袖作为网络文明志愿工作的策动者与引路人进行培育培育校本意见领袖一方面是掌握网络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官方主流的话语范式向亲和的个性表达范式进行转换的必然选择。从高校的实际状况考察,由于工作稳定、接触青年机会较多,辅导员以及学生喜爱的教师具有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天然优势。对意见领袖的培育应当被纳入整个志愿者培育体系之中,并主要在话题设置、意见表达、舆情研判和传播技巧方面进行能力提升,使具体的网络文明志愿工作经意见领袖的转化获得真正的传播动力和鲜明的价值导向,使意见领袖成为凝聚学生网民的“地心引力”和网络文明志愿工作的能量放大器。
3.4.2将专职管理员作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设计师和建造者进行培育网络文明志愿者庞大的人员数量和较高的实践要求决定了这项工作应该要由懂得信息技术、熟悉志愿工作和宣传工作的专职管理员来进行。专职管理员一方面是网络文明志愿工作的组织者,能够设计任务、配置资源并制定规则;另一方面也是志愿者队伍价值建构的实践者,能够营造优良的志愿工作文化氛围,为志愿者提供成长发展的阵地,激发学生志愿者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校园里的大学生虽是“95”后,但他们使用网络的经历丰富。因此在大学校园内培育他们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模式,不仅是当下网络文明工作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值得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实践。
[1]王慧,张勇.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6):14-16.
[2]刘玲.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46-47.
[3]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6):21-31
[4]高珺,周虹.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应对的误区与对策 [J].江苏高教,2014(5):55-56.
[5]彭湘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演变规律[J].当代传播,2013(5):105-107.
[6]赵健.微信在高校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48-50.
责任编辑俞林
Analysis on the working stat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youth network civilization volunteer team
ZHAOJian
(Youth League Committee,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214121, China)
The youth network civilization volunteer team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a whole year.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efective training rules to the volunteers’ qualification, the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attern of the information spreading on the network, and the neglect of the volunteer identity, it has shown some new features and new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the volunteer team. To deal with the new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volunteers’ working system, the organization pattern, the working field and their identity.
youth network civilization volunteer; working state; analyze on reason; training system
2016-04-01
赵健(1985—),男,江苏张家港人,讲师,研究方向:团建及思想政治教育。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3.025
G 710
A
1671-7880(2016)03-0090-04
项目来源:2015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年会立项项目(djsz20150604);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86、PPZY2015C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