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 丽, 王薇薇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规划处, 辽宁 大连 116035)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创新研究——从管理到治理转变的视角
阚丽,王薇薇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规划处, 辽宁大连116035)
依据区域产业发展科学合理设置与动态调整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与结构亟须优化与调整。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从管理到治理转变的视角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旨在构建科学高效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动态调整; 机制; 创新
在国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关键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是加快先进产业技术的转移与应用,加快技术技能积累,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这是高职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能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新的行业、工种、岗位群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其能否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基础。与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前提。《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2]。可见,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问题不是仅仅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发挥作用即可实现的,是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共同沟通与协同作用的结果。而我国职教管理中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力量有限。为此,需要实现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从理念、制度到环境等方面促进政府、社会和院校多元参与职教治理的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
1.1专业设置与成本挂钩,重复率越来越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区域内高职院校大多开设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同质化倾向严峻,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衡,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需求,专业设置前对自身的师资水平、硬件资源、实训场地等条件也缺少充分认识,使得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造成就业压力和资源浪费。在学费成为收入重要来源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往往受追求规模效益的利益驱使,投入产出比成为其专业设置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开设见效快、投入成本低、调整灵活的专业已成为其短期目标。
1.2专业设置无序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出现轻重不分、趋热避冷的现象。一是一些院校“唯招生论”倾向严重,为了抢占生源和扩大影响力,忽视自身办学条件与特色,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对市场需求缺乏调研与遴选会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同行业就业竞争加剧,造成专业设置的恶性循环与教育资源极大浪费。二是一些院校“唯就业论”倾向严重,片面根据就业率确定招生专业与规模,忽视了多种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随意削弱“冷门专业”,导致一些入口不好但出口非常好的专业被压缩,社会真正需求的专业开设不足,产业急需人才得不到满足,陷入了专业设置无序竞争的泥潭,不仅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而且也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3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发展性不足
高职院校对市场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到位,专业设置时往往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整体性分析,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对本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市场需求调研不充分,对区域产业结构引起的人才需求变化反应迟钝,不能有效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需求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市场预测往往缺乏前瞻性。多数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中,对职业岗位的能力分析不透彻,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缺乏科学论证,课程设置随意,导致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不能有效对接。
1.4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转型,与市场需求错位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依据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其经济、产业与技术结构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范围虽然较为广泛,但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但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还不能有效对接产业结构,第一、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率较低,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率偏高,且特色专业发展不充分,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较少,使得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不对称,造成结构性的就业难题,阻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1.5专业聚集度不足,专业群构建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可通过专业群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进而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专业建设大多将现有专业按照专业门类进行组合,专业聚集度低,专业设置“小”而“散”,缺少“专业群”的意识或者构建方式不合理,专业群内不同专业间的协同性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相同的行业与技术基础,是否服务于同一产业链的类似职业岗位等,专业间缺少共享与互补,重点专业对群内其他专业的辐射效应不明显。难以形成专业建设的合力,难以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增加了办学成本,降低了资源利用率与办学效益,不利于学校专业办学质量的提升。
2.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宏观指导
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大多被固化的行政管理规定所限制。虽然在“让市场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理念指导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专业设置的管理由审批制逐步转向备案制,给予高职专业设置较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这种看似放权式的管理模式,由于地方政府统筹不力、导向性缺失,造成高职院校在迎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时,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变化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导致专业设置的无序性与盲目性,造成区域专业结构严重失衡,教育资源极大浪费,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专业新增与退出的审核制度还停留在原则性管理阶段,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标准与评估体系,造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控随意性较强。
2.2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
行业是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它掌握着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第一手信息,能够实时与具体地把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技术与能力要求。行业指导更具有信息优势,其对产业动态与分布、岗位分布与岗位群变化以及所需人才数量与质量的预测,在高职院校依据职业岗位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管理中,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加强行业与学校联系的中介组织也相当缺乏,第三方社会评价体系不健全,这种社会力量缺失导致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高职院校、学生和家长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不能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需求,不利于提升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2.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只有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可是在传统的计划与行政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市场机制作用认识不足,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机制尚待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主动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动力不足,缺乏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而调整与设置专业的紧迫感,设置新兴专业方向感不足,更新传统专业内容不及时,导致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人才需求预测不科学,对社会的短期及长期人才需求调查不深入,真实可信的一手数据资料不充分,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论证不足,没有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人才需求的最佳契合点;三是主体意识薄弱,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某些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的优劣势缺乏清醒认识,缺乏长远与系统的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与调整短视行为严重。
3.1加强统筹协调,做好专业设置顶层设计
省级政府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做好专业设置的顶层设计。一是政府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的指导者和调控者,应改变过去的垄断地位,通过政策指导、拨款以及必要行政手段,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管理,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部分权力向市场与社会领域转移,赋予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应职责,如提供区域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强化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使其及时提供行业人才需求数据;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使其发挥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动性;二是将高职专业设置纳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大局中谋篇布局,制定全局性且具有指导性的专业设置规划方案,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自上而下地构建省、市、校三级的,政府主导的、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3],明确三级主体的权责利,使其相互补充与协调,彼此监督;三是整合资源,加强区域内部协同,搭建综合数据信息发布平台——“互联网+”专业设置与调整,定期发布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等动态信息,实现区域内专业设置的信息共享和公开,为统筹区域高职专业设置提供数据支持,进而优化专业结构体系[4],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的紧密对接。
3.2深化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模式,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无论从规格还是数量上,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均具有滞后性,其专业设置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高职院校只有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进行超前培养,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政府需要建立人才需求的动态与年度发布制度,进行宏观科学预测;行业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参与者和相关数据的供给者,要根据市场技术变革与主体发展态势,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规格进行预测分析,并对新职业、新工种、新工艺进行精确研判和信息提取,高职院校是办学主体,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实施者与重要数据信息的使用者,要综合分析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的专业数据,提升专业设置预测能力[5]。因此,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多元职教治理理念,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由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积极推动的基于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区域高职发展协调机制,制定规范化的专业设置条例,明确政行企校各方权责利,形成契约化管理机制,避免失责或越权行为的发生,同时,利用财政拨款、项目建设等方式引导和监控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以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6]。
3.3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力量主动参与
一是转变观念,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行业对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导向、判断和鉴别功能。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技术革新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将大为缩短,由于行业掌握着人才需求的层次、数量、技术与能力规格等数据信息,可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提供有效资源;同时行业也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最终归宿。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发挥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7]必须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其对行业未来所需人才进行预测分析,给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控提供必要指导,同时将人才培养规划作为行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主动将这些信息公开给高职院校,为其专业动态调整提供参考。
二是发挥企业对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控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应设立政、行、企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推动校企的深入合作,增强企业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参与和监督,使其及时引入企业新技术、对接国家职业标准[8],完善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建立以岗位需求为课程设计结构与内容的实践标准,形成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内涵建设,进而打造品牌专业,增强专业吸引力。
三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功能,使其承担起信息公开与发布的重要作用,社会中介机构可以开展权威的专业评估与认证,或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向社会公众发布年报,既可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合理选择专业,又可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走上良性运转轨道。
3.4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高职院校市场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是专业设置的决策主体,也是机制创新的主要承担者。现代学校制度要求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而专业设置是其自主办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对自身资源、特色等有较好的把握,具有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先天优势。此外,不论是政府调控,还是市场调节,必须通过高职院校这个着力点来推动专业设置与调控,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只有教育管理权重心下移,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创新高职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把学校作为决策主体,正确处理院校、政府与行业间专业设置权的边界,规范行业与高校,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权力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使学校能够自主进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逐步构建起专业事前论证、事中调整和事后考核制度,时刻警觉市场动态,对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异常波动保持一定的敏感度,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支撑点,在专业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与行业新技术的发展需求,重点打造对接区域特色产业群的特色专业群,促进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与有效融合,实现高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在数量、质量上与结构上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陈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解读[EB/OL].(2014-11-06) 〔2016-04-06〕. http://www.njci.edu.cn/Item/29311.aspx.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A].
[3]周红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价值、问题与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5(15):13-15.
[4]章永刚.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构架与运行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5):37-40.
[5]吴叶林,崔延强.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机制创新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S):95-99.
[6]陈基纯.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5):8-13.
[7]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A].
[8]李中国,黎兴成,张敏.西部高职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建设解析[J] .教育科学,2015(2):38-43.
责任编辑陈桂梅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ty setting and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based on the changing from managing to curing
KANLi,WANGWeiwei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Dali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Dalian116035, China)
To set and adjust specialtie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economy. With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specialty settings.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specialty settings, furthermore, proposes the path of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on from managing to curing, which aim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of specialty setting and adjustment and thereby promote the synerg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settings;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2016-04-10
阚丽(1969—),女,辽宁大连人,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王薇薇(1961—),女,辽宁大连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3.006
G 710
A
1671-7880(2016)03-0019-04
项目来源: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重大决策咨询攻关项目(JGZDGG201403)子课题(JG14EA04);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项目(JG14EB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