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下大学生维权意识与行为研究

2016-03-17 06:49王鑫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潮维权权益

王鑫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质控部,江苏 无锡 214121)



当代社会思潮下大学生维权意识与行为研究

王鑫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质控部,江苏无锡214121)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个性特点及维权产生巨大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并分析其影响路径;经过对大学生维权行为过程分析,探索对大学生维权影响较大的因素;探讨维权所映射的问题;最后针对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诉求,培育健康民主意识提出看法。

社会思潮; 维权意识; 民主意识; 维权行为; 维权运行机制

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正在从被动的教育接受者向主动的参与者方向转变。校园内各方角色必将在此过程中重新定位。本文的研究成果建立在对30个维权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大学生维权意识及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维权特点、思想状态及映射的潜在问题,并且探索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满意度,培养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

1 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当代社会思潮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了解较多的社会思潮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民族主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但是学生表示对这些思潮也只是大致有所耳闻,并不清楚其深意。

对社会思潮的了解途径一般有如下几种:思想政治课堂、网络媒体(特别是推送新闻)、学术讲座、社会关系网络间的交流、书籍报刊。从学生了解思潮的渠道看,学生多为被动接收,理论层面的了解多从课堂、学术讲座中来。从了解的内容看,对娱乐、社会方面的新闻较为关注,内容较为浅显、直接,对案例性的事例接受度高。而对学生维权意识及行为影响较大的思潮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

2 大学生维权者个人——文化匹配的路径选择及效果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经由观察其他的人和事而习得的,一个人可以并不亲自实践而学会,观察者可以通过看、听、读而获得或学习新行为。相应的,行为、外在环境和内在事件(内在认知)之间存在三方互动,环境通过认识的中介而影响个人行为。”本文从认知行为理论的角度,探索大学生维权意识及行为,并探讨意识(认知)、环境、行为间的作用机理。

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形成受社会环境(各种思潮)、家庭同伴群体、校园环境的影响,环境的信息经过编辑传输给个人,个人吸收内化形成个人意识(认知),当权益受到损害时,思考应对方式,将调用已有认知中的维权认知,经过咨询环节(向周围人咨询解决办法),如发现维权运行机制,将进入维权程序,这是理想状态。但是现实状况中,有些环节没有,或者不被学生所认知,因此程序并不像期望中那样进行。

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大学生,必然有意无意地接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人意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源头的社会思潮不借助媒介很难传输给个体,甚至思潮在从源头至个人的过程中经过多个流程,屡次编辑,数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最主要环节是信息编辑、传输、知识内化、体制指引、校园氛围营造等,经过这些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维权意识和行为。

3 大学生维权基本要素分析

3.1大学生维权特点

综合分析历年维权案例,发现学生维权表现出如下三个趋向特点:维权频繁化、维权理性化、维权群体化。维权频繁化是指学生维权案例日益增多,学生敢于、善于通过有关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并不代表学生权益受损情况增多,而是学生权利意识在觉醒,权利受损的感知点在降低,渠道相对畅通,某种程度上是近些年“以学生为本”思想实践的结果之一。维权理性化是指学生在碰到问题时,情绪宣泄式的反抗取而代之的是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有正常维权渠道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学生一时情绪激动式的维权,而采取更理性的态度对待权力受损情况,避免无效冲突。维权群体化是指学生在碰到权益受损后,会通过各种手段,特别是运用信息手段,结成同盟,以群体的方式发起维权,以期引起更大重视,“将事件放大”,因此当前更易发生群体性的维权事件。

3.2大学生维权的促发因素

学生维权是某件事的影响超过了学生的“理性极限”,进而发出某种“减压行为”。第一个促发因素是权利受损。学生的维权问题,本质上是教育系统内外各主体间权利关系的问题。学生在表达诉求时,均有较清楚的针对对象,例如“教师”“教辅”“校外第三方”,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众所周知,不满并不一定引起维权,或被忍耐,或被消化,或被淡忘。在此提出“理性极限”,意指:学生的维权带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并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带有明显的权利诉求。第二个促发因素是权利受损感知情况。调查过程中发现,每个大学生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感知点不同。权益受损感知是指意识到自己的权益正在遭受损害,同样的事件,不同人的认知不一样,反应也不一样,因此对该事件的处理方式也不同。第三个促发因素是外部的维权推力。推力包括学校的民主培养那校内校外维权案例的鼓励。在对学生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意识到权利受损后,决定是否采取维权的决定因素是“维权意识”,也就是意识到权利受损可以通过某种渠道得到补偿解决的这种意识,加上校内外维权案例及维权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促发维权行为的产生。

3.3大学生维权渠道及方式

权益受损发生后,通过何种渠道解决,渠道畅通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院校内部学生维权的状态。其一是维权级别,其二是维权强度,其三是维权结果。维权级别指的是学生向何种级别部门发起维权,例如基层调解组织、学生会、院系、行政职能部门、专门学生维权机构、校长,这些渠道畅通与否及处理效果如何决定学生选择何种维权级别;维权强度可以用学生投入维权的成本来衡量,经验显示,渠道畅通,维权成本越低。

在校生选择何种渠道和方式维权,与院校内部学生民主习性有关,也就是与大学生维权习惯培养有关。如果有专门的学生维权处理部门,并在校内有一定知名度,那么学生更多地会选择通用渠道,采用正常方式进行维权;如果大学生无门路投诉维权,那么大学生将更多采用非正常手段,如找校长反映(找领导),抑或是选择隐忍,或采取极端表现手段。从调研来看,学生维权过程中表现出自我处理事件能力和沟通能力差。学生在权益受到损害时,更趋向于向第三方寻求帮助,自行处理的能力较差,碰到问题时更愿选择越级处理方式。

3.4影响大学生维权的因素:文化与认知的角度

通过对维权学生深度访谈,以及对历年校内维权案例分析发现,类似事件,不同学生,面对权益受损时的应对手段不同,如下几条因素是导致此差异的主因:

第一,社会思潮对民主习性及师生关系产生影响。从历史角度看,欧洲人自中世纪起,民众就讲究个人尊严,中国人却习惯“王道下民”,民主的关键实质是“相互尊重”。从师生关系来看,更加重视学生服从老师。从历史角度看,服从程度在变化,从师道尊严到尊师重教,从师生平等到尊重学生的变迁,服从程度在下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是社会思潮变化的产物。“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盛行,“教育购买、教育消费”思想的出现,“民主、平等、权利”思想的普遍认同,在改变着传统师生关系,促使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形成,有着不同以往的特点。

第二,师生间强者、弱者关系的微妙造成弱者身份本身成为武器。现今,社会普遍开始重视学生地位问题,有对学生法律地位的探讨,学生校内地位、学生权问题的关注,是基于学生弱者身份的现状而展开的。对学生地位的重视,催生了对学生的保护,因而学生权益损害时,更易受到保护,特别是在处理师生冲突时,由于学生弱者的身份,因而有关部门,会相对保护学生。在这种风气及观念影响下,学生受到鼓舞,在遇到权益损害时,维权动力更强。

第三,自我经历特别是家庭观念影响学生维权。过往经历影响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包括面对权益损害时的态度和应对手段。相较之下,维权事件中,城镇生源的学生居多,对多名维权学生进行访谈发现,这些学生家庭都有一个共性:家庭对社会思潮接触较多,习惯阅览书刊、网络,接触新闻媒体,也会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来自这类家庭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面对权益受损时,敢于、善于表达。

第四,校园环境是对学生维权的正面刺激。学校各方面对学生维权的引导,激励,是对学生维权的一种激励。校园环境的支持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的民主培养,在相对宽松的校园环境氛围中,学生的维权成本不高,会引导原来选择隐忍的那部分学生表达不满;促使漠不关心型的学生,留心观察,增加参与,不满情绪得到发泄。

4 学生维权意识及行为映射问题分析

4.1学生思想意识状态呈现诸多鲜明特征

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到大学阶段,独立人格已具备,思想意识状态趋于稳定。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想认同度较高,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个人权利观念极强,因而在碰到权益受损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发起维权。但是学生对这两股思潮的理解存在偏差、误解,容易产生自由放任、无计划状态;过分重视自身的权益,容易放大权益,而缩小义务;缺少全局观,极易放大损失,遇事易滋生负面情绪。

同时存在另一种现象,大批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漠不关心,关注圈较窄,这类学生较易满足,维权促发点较高,当遇到权益损害时,容易隐忍,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较低,依赖心理很强,因此,在维权成本高时,一般选择沉默。这类情况极易导致不满情绪的积累,得不到宣泄、解决。

4.2师生缺乏交流

从冲突论角度看,学生校内维权问题,本质上是教育系统内利益主体间权利关系的问题,校园内两大主要主体就是师、生、管理部门。学生维权的变迁,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变迁。我国师生关系的几个阶段:从师道尊严到尊师重教,从师生平等到尊重学生的变迁。加上教育购买思想的普及,院校、老师作为教育服务提供方,学生作为买方,买方权益受到尊重,因此形成了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不可否认,教师与学生相对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学生权利地位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在这种趋于平等的关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提意见。因此认为,师生关系地位变化是导致学生维权事件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维权事件的增多,加上校方、社会对学生“弱者地位”的放大,师生缺乏沟通,往往会适得其反,激化师生矛盾,影响师生关系。因此通过维权事件分析,突显出师生缺乏交流普遍存在的问题。

4.3学校应对学生维权的机制不全

校方在处理学生维权过程中,缺乏应对机制。根本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地位”问题的,又是如何实践操作的。维权运行机制缺乏、渠道堵塞、忽视学生诉求,最终会使不满情绪积聚,结果是学生与老师、母校之间毫无感情;或者发起中国式维权,结果是两败俱伤。

5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诉求,培育健康民主意识

吴刚在《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中讲述:“在教育社会学的视野中,教育问题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折射,几乎所有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包括宏观问题、中观问题和微观问题,都可以从教育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样,教育问题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演练场,学生维权,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训练和演练,学校的功能之一就是公民培训,民主教育是高校的职能之一,训练和储备具有科学民主素养的合格公民才是大学和青年学生应选择的合理路径。 应对学生维权的措施必须多管齐下,如何实践,如何引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5.1加强维权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是非观

社会思潮、校园环境等外在环境对学生的维权意识及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如何应对社会思潮、校园环境的影响,是首要问题。教育系统既是服务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民主素养的学生便是教育的任务之一,加强对学生维权意识、维权行为的引导教育,培育健康权利观,是非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的应有职责。首先是思想教育,民主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学生生活、学习方方面面渗透,向多渠道课堂内外传输。由于学生习惯阅览推送新闻,针对这一特点,可有选择的推送一些正面信息,展示健康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其次是建立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轻松的人际关系氛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规范表达方式,形成民主、轻松、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5.2鼓励校园各主体间交流,构建和谐校园关系

维权问题,本质上是校园内外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维权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方式,但是减少矛盾,化矛盾于萌芽,才是减少维权、应对维权、增加维权有效性的根本之道。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师生交流偏低是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交流频率,加强沟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实现平等师生关系,将是应对维权的必然之法。

5.3完善高校内部管理,疏通维权渠道并规范处理流程

从治校理念开始,从顶层设计展开,构建制度保障,完善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理顺维权渠道,摆正处理态度,规范处理流程,将学生维权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将学生维权纳入正规渠道,将有效减少冲突,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5.4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培养自治精神

师生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很多问题、矛盾的出现,有时并不完全是教师的责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缺乏,也是原因之一,学生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往往会导致权益受损,后知后觉,再发起维权;碰到问题时,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造成无效交流。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参与能力,化解误会,互相体谅,“相互尊重”,从而减少矛盾。

[1]郑洁,姬全生.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J].青年探索,2015(2):97-101.

[2]谭毅.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基于对近十年相关研究的述评[J].当代青年研究,2014(5):24-28.

[3]祁志钢.法律关系视阈下的高校学生自治权与青年民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3(8):37-40.

[4]张翔.教师何以尊严[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25-28.

[5]和学新,闫芳.从师道尊严到尊重学生:伦理学视野中我国师生关系的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2):30-35.

[6]张鹏君.人的自主性与教育的本真诉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5):3-7.

[7]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J].社会,2008(4):1-26.

[8]蒋志强.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构架与模式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232-235.

[9]朱逸文. 大学生维权意识教育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54-55.

[10]管延军.个人—文化匹配、群体态度与组织行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吴刚.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俞林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thought,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Xinfang

(Department of Quality Control,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214121, China)

Contemporary social thought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rsonality and rights of college students. We found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thoughts on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en we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pat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defender's behavio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reflected problems were explore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an opinion on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demands and cultivating healthy democratic views.

Social thought; right-protecting consciousness;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safeguarding-rights ac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afeguarding-rights

2016-03-09

王鑫芳(1984—),女,江苏丹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3.023

G 912.68

A

1671-7880(2016)03-0082-04

项目来源: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 (djsz20150601);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86、PPZY2015C240)

猜你喜欢
思潮维权权益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维权去哪里?
漫话权益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完美 打假维权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