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应助受教育者建构柔性均衡的能力结构

2016-03-17 05:20:30琼,张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教受教育者知识结构

江 琼,张 燕

(1.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高等教育应助受教育者建构柔性均衡的能力结构

江 琼1,张 燕2

(1.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由于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不合理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发挥,致使高教经常受到指责。因此,高教应将帮助受教育者建起合理能力结构作为目标之一,“合理”的标志是均衡且有柔性。目前,可按大学“通识+专业”模式培养柔性均衡的能力结构。从调整教学计划入手,制定、实施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并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学计划,注意大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使能力培养功能显化,以便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使高教与当今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能力;结构;均衡;柔性;高等教育

当代社会建立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基础上,在这样的社会中,无论是否意识到及愿意与否,人们只有相互依存、相互合作才可能生存和发展,社会也才能进步。这就要求活动于当代社会的人,首先要有为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其次能与他人良好合作以使自己的技能得以发挥,才可能被社会接纳。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还要面对社会流动频繁的现实。高等教育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最关键阶段,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合理的个人能力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一、合理能力结构:相对均衡且具有柔性

什么是能力?我们倾向于这样的定义:能力指完成某项任务所具备的才能和力量[1](P819),或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2](P220),及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完成的心理特征,它与活动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3](P732)。

一个人的能力由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前者指进行各种活动都须具备的基本能力[4](P548),择其要者有: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包括毅力,韧性,自制力),甚至体能、个人的知识结构及品质都是个人能力的组成部分。后者指从事某些专业性活动必需的能力[4](P1317),不同工作领域和各种专业性活动要求的专业能力有较大差别。两类能力中,一般能力是基础,以此为依托的专业能力则使个人能力产生更强的指向性,在专业化分工的社会中,对专业能力的需求往往更大,即便要求博士的“博”,通常也仅指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工作能力有比一般业务人员更大的宽、深度。

一个人的能力要得到发挥,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及其各自的组成要素就需适当搭配并形成有机联系,构成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能力结构。合理能力结构的标志应是相对均衡且具有柔性。

能力结构的均衡是指各种能力搭配中没有特别的弱项,尤其从事具体专业性工作时,更要求有以一般能力为基础的较为突出的专业能力才能胜任。不同专业领域的不同工作对从业者的能力结构要求有异,不过,从现实看,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者的一般能力通常也不会很弱,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若无较强一般能力的支持,便难以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可是,能力结构中存在某种明显偏弱的结构性缺陷的现象在专业能力强者中还是普遍存在。

均衡可以在低水平上实现,即各种能力虽搭配相对适应,但都很平庸,以此种能力构成从事工作,不易获高质量结果;也可以在高水平上达到均衡,即能力结构各组成部分不仅搭配适当,且都比较突出,以之开展工作的结果,质量自然较高。而且,均衡是相对具体对象而言的,不同工作要求的能力结构相异,对今天的工作是均衡的能力结构对明天的工作可能就是失衡的,因此,能力结构还应具备柔性。

能力结构的柔性是指其具有可塑性,即具有可调整、可改变、可修补“短板”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横向可扩展,纵向能深入。前者决定了向其他领域成功转移的可能性,转移方向的跨度越大,对转向者的要求越高;后者则限制了在已有专业方向上的延伸程度。无论主动或被动,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活动的人经常要面对的一件事就是“流动”,为满足流动的需要,能力结构具有柔性就成为必要条件之一。

要使能力结构具有良好柔性,应特别注重已有能力结构是否有较强的学习功能,即能否通过已有能力结构各部分的适当组合形成一种较强的学习能力,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修复、补充、完善已有能力及知识的能力,它的存在与强弱是决定能力结构柔性的核心和关键。

为使能力结构均衡且有柔性,不仅要求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搭配恰当,也要求两类能力自身保持结构均衡,尤其在柔性方面,若要适应较大跨度的调整、改变,就特别要使一般能力的结构较优——主要是其中的各组成部分较强并配合良好,因为,虽然专业能力对专业性的调整也是必需的,但“转向”需要的学习能力的主要成分还是一般能力,这种能力越强的人,改变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成功率越高,这已被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行各业中存在众多由某特定领域专家转行而成的专家型管理者的现象所证明。

二、高教应在专业化教育中帮助受教育者搭建起相对均衡又有一定柔性的能力结构

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是有专业指向的教育,即它要让受教育者有较强的从事某种社会需要的特定活动的能力,还应使之具有比大多数未受此教育者更高的文化素质。可是,现在社会上频频传出对高教的责难之声,一个重要起因在于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不少受过高等教育者没有体现出足以让人信服的专业能力,以致既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甚至生存,也连带着拖累了高教的名声。究其影响专业能力发挥的原因有多种,有社会的因素,有其个人的因素,恐怕高教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依笔者之见,这种责任就是未能使受教育者建立起柔性均衡的能力结构,结果,因某些或某种能力过弱使得其已有的较强能力也无法正常发挥。因此,高等教育应将帮助受教育者建构起相对合理的能力结构作为目标之一。

我们知道,培养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在实际工作中获取直接经验来提高能力尤其是专业能力;二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前人的工作,包括前人如何做事又得到了哪些成果,犯了什么错和怎么犯错的及后果怎样,从而获取大量间接经验,并从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经第一条途径提高个人能力,虽然必要,但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专业能力,经此途径提高,费时、见效慢、付出的代价高,还有一定限度。而通过第二条途径获取大量间接经验,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来提高个人能力,对提高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都可在较短时间里显著地见到较佳结果,且花费少,这已为人类长期实践证实。因此,它成了今天训练提高个人各方面能力的首选,其基本存在形式是采用知识学习的方式来达目的。

显然,知识学习在构建合理能力结构中有着重要作用。“无知必无能”,此话揭示了知识是能力存在的必要条件,即能力只有依托知识才可能形成并得以发展。个人的无论哪方面能力几乎都可以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知识本身又渗透到各种能力中而成为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能力和知识相伴存在、同步增长。一定的能力结构亦总与一定的知识结构相联系,一定的能力结构必建立在相应知识结构基础上。与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结构相对应的肯定有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构,且后两种结构分别成为前两种结构的基础和内在的组成部分,有知识结构的均衡才有能力结构的均衡,能力结构倾斜经常是知识结构倾斜(即对特定工作目标来说不尽合理)的产物。因此,接受高等教育者在建立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在搭建着自己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建立的如何常常决定了他们的能力结构及其功能的优劣。

应强调的是,在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伴随产生的能力结构具有自我学习能力。新知识层出不穷,在有限时间内能教能学的总有限,且学过的具体知识可能很多用不上甚至因过时而被淘汰,造成原有知识结构倾斜,但只要有了自我学习能力,就可不断补充新知识,自行修复出现缺陷的知识结构并使之臻于完善。所以笔者认为,学习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结构的核心和关键,而此能力一般只能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提高。

然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一种偏向,认为要锻炼能力就应走出校门,因此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之外”[5]。由于认识上有失偏颇,造成大学生学习本末倒置。针对这种现象,高教应在专业化教育过程中,将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帮助受教育者搭建起相对均衡又有一定柔性的能力结构。

此外,能力结构又分个体能力结构和群体能力结构。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有限,不能企望一个人可以达到在所有能力上都超越别人的程度,更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所有工作。现实中的个人能力结构再怎么均衡也是有倾斜的,且常常是专业能力越强能力结构越倾斜,这既是个人能力有限的自然法则决定的,也恰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不如此,便可能使人的各种能力都处在极无特色的低水平层面,从而在任一领域都难有杰出表现;而倾斜的能力结构却可能使人在某领域的某方向上成就突出,民间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就是对此的通俗表述。正因实情如此,故而现实中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均衡能力结构经常是群体能力合成的产物,是靠各自倾斜的个体能力结构之间的互补实现的。因此,为要实现群体能力结构及性能较佳,就要特别注意个人能力结构是否具有“合作”功能。但要构建高质量的均衡群体能力结构,仍离不开高质量的个体能力结构,后者是前者的构成要素,要素质量决定了由之组成的系统性能。故高教既要以构建高质量的个体能力结构为主要关注对象,又要兼顾如何实现高质量群体能力结构。

三、高等教育助受教育者构建柔性均衡能力结构的路径

现行高等教育制度完全可以做到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进行,而不必让能力培养游离于知识传授之外另行来做,只是很多时候的教学中仅凸显了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功能,它原本就具有的“能力培养”功能却因隐含其中而被忽视,现在我们应该让这种隐含的功能显化[6]。在专业教学中可以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能力结构搭建,凭借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力结构,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变化对高教对象的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多年的工作体会,探讨高教助受教育者构建柔性均衡能力结构的主要途径。

(一)按照当前大学教育“通识+专业”模式培养柔性均衡的能力结构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趋势,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学分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早在19 世纪初由欧美学者提出,现已成为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如2009年9月,哈佛大学在新学期开学之初宣布,对在本科教育中实施了30年的核心课程进行重大调整,出台了最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并在2009级本科生中推广实行。哈佛最新的通识教育分为8个大的类别,每个类别提供数十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通识课一般开设人文科学的文史美哲、社会科学的导论或概论、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思想方法等课程。学生通过对专业之外知识认真和用心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拓展与完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较强的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有了相对均衡的知识结构,才有能力结构的均衡。通识课程培养的各种能力,诸如理解与阐释能力、辩论与写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评价与欣赏能力等,既能强化学生的一般能力,又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突出。

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相配合,为学生提供深度和广度的知识,造就其均衡的能力结构。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目标的界定“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7](P45),可以视作对通识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柔性能力结构的直接表述。虽然社会环境在变化,大学生也在成长和变化,他们的未来难以预测,但是通识教育使他们的能力结构具有柔性,能够适应较大的专业跨度调整。显然,“通识+专业”培养模式能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后,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打牢坚实的基础,是学生通向现实社会的一座桥梁。

(二)制订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

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分别将各专业需要、又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和知识要求找出来,同时了解各专业学生学成后又向其他专业领域“转向”的比例、主要领域及要求具备的基本条件、从现专业转向的难易程度等。在此基础上,按专业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兼顾满足“转向”需要的起码条件,制订专业培养计划。传统的专业培养计划偏重知识传授,有忽视(或未意识到)经此提高能力的不足,因此,应考虑按专业对能力的要求为导向来安排、制定与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并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出明确可操作、可度量的具体目标,在现行“知识学习”计划基础上,再制订与之配套的“能力培养”计划,同时做出与知识测验类似的“能力检测”安排,以便借其督促、检验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训练的实施情况和结果。而且,不能像现在诸多名为能力测验但到底待测什么能力却不明确、因而实际仍是变相的知识测验。应有明白无误的测验目的:此测验究竟打算了解受测者哪种或哪方面的具体能力。

教师在制订自己的课程教学计划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标加入其中,并尽可能使此目标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6]。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科研各环节分散在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部分和时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上台试讲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鼓励并帮助学生申报“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培育计划项目”、“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等等。笔者就曾吸收多位学生参与自己科研项目“‘未名四杰’与鲁迅先生的渊源研究”,使他们在学到各种具体知识时,逐渐熟悉、了解、掌握科研过程的诸环节。课题组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未名四杰”故居叶集老街、台静农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皖西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认识,充分发挥文学的熏染和教育作用,也为学生将来走上不同就业岗位注入潜在的意识和素养。在笔者承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有位金寨籍学生自己制作课件,为同学们介绍本籍作家蒋光慈及其文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锻炼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对知识的综合整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

一旦有了这样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就有可能将培养能力、帮助受教育者搭建相对合理的能力结构的工作落到实处,并与传授知识有机结合,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使高教适应今天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

(三)特别注意大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将来工作中建立并利用群体能力结构打好基础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分工以来,合作便一直是它的影子,只是到了现代,对与人合作的能力才要求更高”[5]。作为现代人,既应有独立自主的本领,也要有合作工作的能力,才能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应付自如。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许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只有具有较强合作能力者才可能被他人和社会接受,才能参与到群体能力的构成之中,也才能把个体和群体能力结构具有的其他专业功能发挥出来。即使是个体劳动特点很强的科研活动,现实中通常也是多人分工协作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每个参与者要能在协作中配合良好,并有全局观念,才能在完成自己这部分工作时想到、照顾到其他环节,避免无效劳动和减少不必要的返工,也才能时时留意可能产生的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现象。

可是,合作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要经后天的训练才能培养起来。现行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竭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独立人格也确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但是,独立性过强者却难与人相处,既难成领导者,常常也不是好的被领导者,还容易与同事关系不融洽[5]。因而,我们在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性时,还应特别注意培养他们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

合作能力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上。心态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具有惊人的力量。美国教授曾做的“九个人过桥实验”、“死囚之死实验”,分别揭示了心态影响能力、影响生理的原理。良好的心态影响个人、家庭、团队、组织,最后影响社会。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有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容人,肯忍让,乐意与人交往。不良心态的人爱发脾气、使小性子,骄傲自大,好走极端,斤斤计较,甚至悲观厌世。好的心态助人助己,不良心态害人害己。“良好心态实际上是一个人合作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对此应予特别关注”[8]。诚然,注重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既能促其生理、心理健康,增强合作能力,又能实现高质量群体能力结构培养。

合作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平时的教学进行。如前文所述,把科研活动涉及的各环节分布在各部分教学内容中,经过这种将科研能力训练与课堂知识学习结合的学习,为学生实际介入科研工作做好准备,借此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大局观甚至世界观。在课程学习中,结合课程内容,鼓励并帮助学生申报相关“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通常3~5个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围绕着某个研究课题,从最初的项目申报到最终结项,共同调查,共同研究、探讨问题。这既加深了同学间的了解和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更训练了学生的合作工作能力。此外,还有些有效的具体办法,如采用班干部轮换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等。使多数学生有从事组织管理工作的机会,体验“领导者”的滋味,学会“换位思考”,关心身边事。还能形成一个人人关心集体、人人出力的班风、校风。

总之,我们始终以为,不必对现行经传授知识来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的有效性予以置疑,尽管其有诸多不足,但还没有更好的途径能取代它。因此,高教不该由于所授具体知识的不足就忽视知识的教授和学习,那会因失去载体和手段而使“能力培养”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要做的工作之一是,用合适的方式将原本就隐含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功能明确嵌入进教育内容中,以知识学习为基本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的确立和提高,并帮助受教育者搭建起柔性均衡的个人能力结构。我们所做的探索证明如此行事的可行性,而且,经此还可实现教学相长,使教师从中受益。

[1]翟文明,李治威.现代汉语大词典(彩图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2]李诚忠.教育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5]张燕.如何结合知识传授训练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浅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9):32-33.

[6]张洪,张燕.提高素质应注意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69-73.

[7]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张晓琳.高校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9(5):200-201.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Help Educatee Build Flexible Equilibrium Structure of Ability

JIANG Qiong1, ZHANG Yan2

(1.SchoolofCultureandMedium,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2.SchoolofGeographicandOceanographic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

Since the structure of ability is unreasonabl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he educatee cannot give full play. It has led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be criticized by the public. Therefore, one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to help educatee build a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he ability, whose marks is balanced and flexible. At present, in order to achieve above objectives in the process that the students study the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general + professional” mode of training can be adopted to foster flexible equilibrium structure of ability. Starting from adjusting teaching plan, establishing and implementing teaching programs that combine ability training with knowledge learning are recommended. In this way higher education can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today’s society.

ability; structure; balanced; flexible; higher education

2016-05-25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未名四杰’与鲁迅先生的渊源研究”(SK2014A426);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180)。

江琼(1972-),女,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张燕(1962—),女,江苏南京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环境。

G64

A

1009-9735(2016)04-0128-05

猜你喜欢
高教受教育者知识结构
高教明星“猎鹰”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18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39:26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