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桔玲 梁晓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论外语教学中国家形象意识的培养*
谭桔玲梁晓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提要】外语教学中学生容易形成对国外文化一边倒的认知偏态,形成对本国文化、本国形象的弱化、贬低和损毁的情况,对对象国文化、对象国形象过度认同、过于高估、过于相信的情况。因而,国家形象意识的培养成为外语学习者能力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素质的培养能够帮助学员理性理解对象国的优点,批判认知对象国形象,坚定对本国形象的认同,合理看待国家形象的态势。该意识可以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外语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外语学习素材、提高学员批判思维能力和增强中外文化双向传播等方面得以有效解决。
外语教学,国家形象,意识,批判思维
当前,外语课程已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开设,课程也一般设置为大学一至二年级的公共必修课课程,有的还延伸到大学三、四年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大学四年,都要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学好至少一门外语。作为公共必修或选修课,外语首先是一门工具课程,同时它也承担了人文的功能,既培养学生运用外国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借助新的语言来认识世界、看待世界、思考世界和表达世界,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和世界情怀。由此,学生既学习了一门非本族语,同时也学会了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因此大量地感受、学习、吸收、掌握异国的文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隐形或显性、或深或浅地感受到对象国国家形象的魅力冲击,建构对象国的形象,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对本国形象带来一定的正负评价。目前我国大学外语开设的是以英语为主导的西方语言,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国家形象意识,特别是对本国文化和国家认同意识,就会成为西方文化的崇拜者,成为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追随者,进而成为对方国家的精神崇拜者,本国文化的失信者或强力批判者,直至发展成为西方文化的奴隶,成为西方“和平演变”、“全盘西化”的鼓吹和摇旗呐喊者。因此,在大学外语学习过程中,外语教学除了要培养学员良好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健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理性的批判思维能力等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国家形象意识,提高学生维护、传播和提升本国国家形象的能力,建立对其它国家形象的正确认识、认知、评价和批判的能力。
国家形象是“世界范围内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认知和印象的抽象表现”,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杨伟芬等2000:25;胡晓明2011:23;梁晓波2013:114)。国家形象不仅涉及国外受众,也包括国内的受众。管文虎(1999:23)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孙有中(2002:18)也有类似表述,即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由此看来,国家形象离不开国际和国内公众。尽管许多人认为国际受众的评价更为重要,但实际上,国内受众的国家形象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直接影响和决定该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国家形象意识指的是人们自觉、自主、自愿对一国国家形象进行尊重、维护、爱护、传播和提升的想法和态度。它主要指的是一国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整体以及方方面面的认同意识。是否具有健康、全面、真挚、纯粹、合理的国家形象意识,是一国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也直接影响该国国家形象在国际公众层面的评价。一般说来,国家形象意识高的人,其行为举止往往为人称道,无论是在国内外,都会表现出真诚友善、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充满时代气息。对于本国文化、本国产品和自己的国家,他们不会表现得过于自信、盲目自大、过度美化,对于外来文化、外来产品以及外国,他们也不会忘乎所以、失去理智、盲目崇拜,他们更不会轻易行为举止失当,损毁本国国家形象,贬损他国形象。
外语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对象国家语言词汇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对象国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深入地了解对象国家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环境等立体多维的层面。我国外语教学的主体是以英美国家的语言为主体,因而,英语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语言对象。表面上,英语学习是对英语词汇、句型、语法、语义和语用的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涉及英美国家社会的诸多方面,这其中会涉及到西方国家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文化,吸引眼球的所谓“民主政治”,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错综复杂的宗教信仰,山头林立的学术流派,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另类异样的风俗习惯,如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青年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也正进入广泛接触和初步评价阶段,正是对世界认知和诸国形象塑造的重要阶段,但也是对所学内容缺乏成熟的分析、辨别和批判能力的阶段,再加上缺乏对对象国亲身经验和感知,学生对国外的印象往往是通过书本、声音和音像材料建立的。尽管课堂上的学习的材料可能是凤毛麟角,但课后能够接触到的外国文化的素材则是汗牛充栋,多如牛毛。第一个源头是各种期刊杂志:目前国内有许多刊物持续不断地介绍国外的各种文化;还能接触到海外多种语言的原版期刊,它们更是富含了对海外文化的介绍,当然其中会多元多角度地塑造国家的形象;第二个源头是影视: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西方电影长期独霸世界电影的市场主流,也深深影响着校园的青年。这些影视中富含对西方国家的形象塑造,特别是对美国超级大国的形象塑造;第三个源头是互联网: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便利就是能够到互联网上直接接触和理解海量的国外信息,而我国众多的家庭和各大学的校园网已与互联网实现了实质的联通。互联网的一大优势就是打破传统国家的疆界,使科技与意识形态完美结合,为西方的思想和观念涌入到他国打开了方便之门。当前,互联网已被看作信息殖民、电子殖民的重要工具,表面上是多元思想在互联网上碰撞,各种文化在互联网上交汇,但实质上,在其背后,一只隐形的看不见的大手在操控着整个互联网。由于美国在互联网上的霸主地位,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信息产出、发布和传播的优势地位,互联网打造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展示的客观世界基本相同,都是在打造或塑造一个有利于西方世界的世界形象和国家形象,特别是打造一个有利于美国控制世界、影响世界、引领世界的大格局、大战略、大声势。当前,随着新媒体空间的诞生,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手机上的新传播手段层出不穷,而从新媒体空间出现的外语学习的信息也是丰富多彩,尽管其中有不少是介绍域外文化精华之作,但其中也不乏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甚至怀有其它目的学习素材。
外语学习由于学习者只关注所学语言中的语句表达,往往忽略其中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对其中的意识形态的问题关注不够,因而会一不小心落入对方有意或隐性贬低损毁我方文化、褒奖放大对方文化的“文化陷阱”,中对方“文化入侵”、“文化灌水”、“文化转基因”的招。外语教学中文化安全的问题早已不是一个小事。本文要提醒的是,在这个文化安全的大阵地上,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国家形象意识。建立这个意识,可能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在外语学习中,需要提醒学员培养合理的国家形象意识,关紧本国国家形象安全的阀门,建立理性评判和批判他国国家形象的思维。
3.1理性看待和认清他国形象
学习者如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用正确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外国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就能用系统全面的眼光看待他国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领先和强大,能够从历史和辩证的角度来看清他国进入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的成因,能够自觉吸收其文化的优秀的一面,而不是盲目排斥、过度褒奖或极度夸大,进而导致对本国文化的贬低或损毁,对外来文化的视而不见、极端仇外或者是盲目崇拜、迷失自我。这方面要求学习者既能够冷静应对扑面而来的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其所在国形成的高调、现代而又丰富的包装,又能够在这之中始终保持对本土文化的笃信者和坚守者的身份。
3.2清醒批判和认知他国国家形象
学习者如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用科学批判的眼光看待和分析所接触到的国外文化,就能对接触到的外国材料采取批判的吸收,能够采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所有的事物采取“扬弃”的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敢于吸收其中的有益之处,补充本国文化的短板,也要对其中不适合于本国文化、不适合本国国情的事物坚决抵制、坚决批判、坚决扫出门外。这要求学习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辩证的头脑,保持批判的头脑。这样,才能够不被对方的表面现象所麻痹、欺骗、“忽悠”,才能够形成对对方国家较为客观的国家形象,而不是形成完全听由对方各种材料去塑造对方的国家形象。要知道,所接触到的任何一个外语学习材料,都隐含着对方国家的一定的观点和态度,都不会与对方国家客观实际完全相符,更何况,许多材料都有着对对象国夸大、掩饰或美化的目的,有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误导甚至过度美饰的作用。
3.3坚定自信和认定本国综合优势
学习者如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始终对本国文化有着坚定的自信,就能不为外来文化所动,始终如一地坚信本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所体现出来的综合优势。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主导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世界,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在不断吸收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自汉唐以来,中国文化就已经成为世人所艳羡和追求的目标,中国文化的产品以及符号早已随着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散布到全世界,有的还深深地影响了这个世界,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历史上中国的四大发明就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成了世界历史上欧美乃至非洲国家人民趋之若鹜的高档奢侈品,其影响力不亚于当今西方国家的部分奢侈品。当前,中国文化影响世界、贡献世界、改变世界的时机又在酝酿之中。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引领下,中国文化将更多地进入到中亚、西亚、非洲、欧洲乃至南北美洲。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文化的整体综合优势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优点,也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依靠。
3.4多维观察和审视国家形象建构
针对某一国的国家形象,应始终保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层面进行观察和审视,特别是用全面系统的眼光来看待某一国家的国家形象。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一天就形成的,是软硬实力结合形成的,其中,硬实力是其基础,软实力是其重要传播载体,而强大的软硬实力即其结合是要经过多年建设才能形成的。国家形象还要动态的看,一国的国家形象不可能完全一成不变。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数次成为世界的主要强国之一,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一直都是任人宰割、任人欺辱的形象,成为“东亚病夫”、积贫积弱的衰败之国、病态的“睡狮”。当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猛提升,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在实体工业方面我国有许多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地方。国家形象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对自身的形象建构采取了更多隐蔽的手段,它们继续利用其发达的科学技术,优质的高等教育,以及压倒性优势的新闻传媒,外加其长期形成的文化霸权,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其它非西方阵营国家都采用一套“渗透”、“弱化”、“矮化”、“丑化”、“分化”、“西化”等做法。对其自身形象的进一步强化和美化,对中国等国家形象的“异化”,是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乐此不疲的做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衰落论”等时有泛起的重要原因。
以上四个方面的国家形象意识,将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国家形象意识,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自觉、自主、自信地识别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学生牢固地建构形象良好的本国国家形象,也有利于学员合理地形成他国的形象,也将有利于外语学习本身。为了更好地促进科学合理的国家形象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有意地在一些方面下功夫:
4.1夯实和提高外语教师自身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
外语教学工作的主体主要是外语教师,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直接决定外语课堂的导向是否有利于提高他国国家形象、否定或贬低本国国家形象,是否导向有利于建立一个中外国家形象建构符合客观实际、中外文化和谐相处、中外文化相得益彰、中外文化互补、批判吸收他国文化、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提升和传播的学习气氛,要夯实和提高广大外语教师对国家形象的敏感性,特别是要注意提升外语教师的思想意识,促使它们努力打造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形成一个有利于批判吸收国外文化、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文化的外语学风,使外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培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4.2加强对外语教材和资源的思想意识的把关
外语教材是每位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习外语都必须使用的书籍,各种资源也是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使用的参考来源。这方面的内容将成为影响外语学习者思想意识的直接因素。要努力把教材内容的选材放到应有的高度,尽可能做到各种学习材料在语言性、文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上的合理配置。这方面的工作更多地需要作者和编辑来把好关。多把有思想性、启发性、教育性的精华文章选取到学生能够用到的教材和资源中去。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各种语言素材来源广泛,多种思想都会在教材和资源中交汇,因此,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把宣扬思想不健康,意识形态非主流,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相误导的材料选入到外语学习书籍和资源市场中。要严把外来文化中宣扬非道德、非理性、非科学、非人性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要将教材和资源的建设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设关联起来。严防过度宣扬西方意识形态、西方价值观、西方文化霸权的材料,同时也要注意那些隐性宣扬各种符合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损害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影响对我国国家认同的材料和文本。
4.3加大培养学生跨文化学习中的批判意识
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可以表现为“全盘吸收”,“全盘否定”和“批判吸收”,前两者在外语学习中是不利于外语学习的。外语学习一方面是文字、句型、语法、语义和语用的吸收,也是对对方语言的思维习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了解与学习。对于前者,学习者可以不做太多的思考和批判即可入脑如心,但是对于后者,学习者就需要认真的审视,再三的考虑和认真的甄别。这其中,与本国的情况相违背的只作为一般的知识性了解,而不能成为行动上指南,更不能将对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置于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之上。科学的态度是,该否定的,一定要否定;可部分吸收的只能部分吸收;该吸纳的可以大胆吸纳。要彻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些需要通过外语教师对一些平常的事例和典型案列的讲解来得到引导。
4.4鼓励和引导学生外语学习中进行中外文化的双向传播
外语学习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对象国文化向外语学习者单向输入的过程,即学习者主要是在将所学国家的文化不断输入到自身头脑中的单一过程。当前,随着中国跨文化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中国文化也在不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既有对象国的语言文化的输入,也有本国语言文化的对外输出。这要求外语学习者既要有着高水平的对象国语言文化知识和运用能力,还要能够熟谙本国语言和文化,做到在外语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两种语言的语言和文化水平。既要较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也要有着广博的本国语言文化知识。由于以往只注重对对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而不注重本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特别是以外语为专业的学习和应用。这样的双向设计,将有助于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自己转变成为一个对本国语言文化自主、自觉、自信的学习者,也是一个对本国国家形象的尊重者、维护者、爱护者、传播者和建构者。
总之,外语教学由于一直注重语言文字层面的学习,因而会过于强调句型、结构、语法、语义和语用的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往往会为人所忽视,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方语言对其自身国家的有意设计,溢美之词、美化或夸大其词,是普通语言学习者很难注意和觉察到的。更容易忽视的是,这样会使学习者产生对本国文化的弱化和忽视,甚至会产生鄙视和蔑视乃至损毁和诋毁本国形象的现象。外语学习在深层次上是对对方语言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对对方语言文化的一个全方面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外语学习者很容易形成对对方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多方认同和感应的情怀,甚至形成对本土文化和社会贬低和否定的看法和情绪。在外语教学中,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国家形象意识的培养是完全有必要的,有利于学习者正确看待本国形象,理性看待对方国家,始终如一地坚定对本国的认同,保持科学合理的态度来看待世界其他国家与本国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识培养中,要注重外语教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学习材料和资源内容的建设,要加强学生自身批判意识的培养,还要加强中外文化的双向传播。外语学习者良好的国家形象意识,会使得外语教学发挥更好的人才培养效应。
管文虎,1999,《国家形象论》[M]。北京:电子科技出版社。
胡晓明,2011,《国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
梁晓波,2013,《国家形象的概念隐喻塑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13-117。
孙有中,2002,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功能[J],《国际论坛》(3):14 —19。
杨伟芬编,2000,《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谭桔玲: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
梁晓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通讯地址:41007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H319
A
2095-9648(2016)03-0071-05
2016-05-06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形象话语与跨文化交际”的(14YBA04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