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贵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四川 泸州 646000)
【文史论苑】
泸州“生基”墓考
徐吉贵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四川 泸州 646000)
在四川南部的泸州市各县区,分布着大量的“生基”。“生基”是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用来祈福的类似坟墓的洞穴。“生基”的第一个字应为“生”,而不是“深”。泸州“生基”一般没有葬尸骸,但少数例外。泸州古老的“生基”多为宋代的,且数量庞大,雕刻精美。这些宋代“生基”基本都是大石板砌成的石室墓,且体现了鲜明的多民族融合的特点。
生基;深基;墓葬;阴阳家;泸州
在四川南部的泸州市各县区,分布着大量的“生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发现。这是一种石砌的类似坟墓的洞穴,有的很精美,石板上刻有雕像或图案,有的则很简陋,只是一些光滑的石板。大部分洞穴空空而已,有的里面却有未完全烂掉的棺材板或骨灰罐,偶尔会看见一些骨头。泸州民间还流行一句歇后语:生基头打牌——鬼场合。走访当地老百姓,包括很多老年人,他们对“生基”的由来和作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他们对“生基”都比较忌讳,不愿近距离接触这些洞穴,甚至不愿谈论“生基”这一话题。这些都给泸州“生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生基”不单泸州地区有,在四川乃至西南一带,甚至全国各地都大量存在。古代盛行于西南地区,现今东南一带较盛行。不过各地称谓不一,除了“生基”或“深基”说法外,还有森基、生期、古坟洞、苗子坟、活人坟。
“生基”其实不是为安葬死人而修建的一种坟墓,而是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的用来祈福的类似坟墓的洞穴,所以又称为“种生基”。其主要用于祈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在古代,“生基”也称寿藏、生坟、寿坟、寿穴、寿域和寿基等。种“生基”起源于道教,主要是正一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素问》也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古代道教认为人有“三魂七魄”,而好的风水宝地蕴藏着天地间的灵气,认为父母之遗体既能“持地灵以传子孙”,那么风水佳妙的“生基”也能吸收龙脉灵气,使地灵旺气传到己身,庇荫生人。[1]所以,古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建一个窟室,修建“生基”,并在其中放入事主的生辰八字和贴身之物,如衣服、头发、指甲、血液等物,择吉时藏于“生基”,并作法,以期起到“藏魂寄魄”“天地人合一”等作用。
道家的这种做法慢慢扩散到民间。古代很多堪舆家(阴阳家)本身就是道士(直到今天泸州民间的阴阳家一般同时也是道士),他们在主人遇到灾厄、沉疴不起或诸事不顺时往往劝说主人择风水吉地来修建“生基”,来替生者祈福、添寿添丁或消灾解厄。
民间传说,汉高祖皇帝谋士张良曾于徐州子房山自建生基,修炼于此,终修得正道,福荫后世,其第八世孙即张道陵。汉末太常卿赵岐自建生基,于内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及自画像,并在生基内洒上红沙,放置自己的衣服和头发,活了九十多岁,无疾而终。类似的传说助长了民间修建“生基”之风。[2]
修建“生基”的风俗由来也久,各朝代都有,但极盛于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尤其是宋代。现今一些偏僻农村仍有此遗俗。20世纪90年代,泸州市古蔺县修活人坟(即生基)之风盛行,在县城附近就有半个山坡,且很多比较奢华,占用了大量耕地。
走访泸州各地群众,查阅地方志,很多人都把“生基”误说误写为“深基”或其他称谓。如泸州民间流行的歇后语“深基头打牌——鬼场合”,就把“生基”误说为“深基”。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生基”,其中“生”字,就是活着、生存的意思。[3]
出现误说或误写的原因很简单,泸州方言中后鼻韵母较少,“sheng”发的就是“shen”的音,所以,泸州人把“生基”发成“深基”的音。再加上“生基”一般都是深1.5米以上的洞穴,加之一般在林深草深的阴森偏僻处被发现,民间就更把“生基”误说误写为“深基”了。
“生基”的第二个字“基”,是地基、墙基的意思,这是“基”字的本义。如《诗经·周颂·丝衣》:“自堂徂基”。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于墙基之所,方整深耕”。[4]
在“生基”中,由道士(阴阳家)放入事主的生辰八字、姓名、指甲、头发、几滴血、符、咒等物,用以祈镶,所以后人发现的“生基”一般里面是空的,没有尸骸。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达官贵人或富商,一般也不会“随葬”金银玉器等贵重物品,最多放些铜钱。
现在泸州发现的部分“生基”里有尚未完全烂掉的棺材板或骨灰罐,偶尔会看见一些骨头。原因有三。(1)有的古人在“种生基”时,除了放入事主的生辰八字、姓名、指甲、头发、血、符、咒等物外,还放入煮熟的猪大腿、鸡鸭等祭祀物。后人发掘“生基”,自然偶尔会看见少数的遗骨。(2)少数“生基”的主人特别喜欢此风水宝地,临终前嘱托家人在自己离世后葬入此“生基”。(3)“生基”的主人本无意死后葬入此“生基”,但仓促离世后家人要么来不及择地另葬,或者无钱择地另葬,于是把死者葬于“生基”。[5]
另外,泸州有的“生基”中并没有棺材板或骨灰罐,却有一些贝壳(主要是蚌和螺蛳)或碎玻璃,让人费解。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这是后世的人怕乱丢弃贝壳或碎玻璃划伤脚(古代和近代农民多赤脚),便把贝壳、碎玻璃等尖锐物倒入偏僻的废弃无主的“生基”中。
第一,泸州发现的古老的“生基”多为宋代的,且数量庞大,雕刻精美。两宋时期,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商业气氛也日渐浓厚,宋朝的经济呈现繁荣富足的景象,而四川地区也因为其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和相对安宁的政治气氛等,经济繁荣,百姓富足。早在唐朝,就有“扬一益二”之说,蜀地的经济实力几与江南扬州相当。泸州历来是“泸夷”聚居区,因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直驻扎有数量可观的军队。另外,得益于沱江和长江交汇的水上交通的便利,泸州商业十分繁盛。这都说明宋朝时的泸州必然是一座经济发达、贸易频繁的川南重镇,可谓盛极一时。古人历来就有“生基种太平”之说。经济繁荣,很多家庭生活富裕。除了买地外,古人最重要的投资便是“种生基”和修墓室。所以现在泸州发现的宋代“生基”数量多,室内空间大,雕刻精美。
到了南宋末,泸州和重庆地区成为蒙宋战争的主战场,人们流离失所,经济凋敝,尤其到了明末,由于种种原因,四川人口更是锐减,十室九空,当然有经济实力“种生基”的人就更少了。所以,现在泸州发现的“生基”和古老的坟墓多为宋代的,元明清的很少。
第二,泸州发现的大量宋代“生基”,基本都是用大石板砌成的石室墓。全国各地的“生基”多为土坑墓、土堆墓、石室墓、砖室墓及崖洞墓,而泸州发现的宋代“生基”多为石室墓,由厚重平整的大石板砌成,四壁和顶上、地下都是平整的石头。墓顶中高,两头略低,恰似一座轿子,老一辈石匠称之为“轿顶拱”。墓室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多为数个墓室相连,正堂两边还有耳室,仿地面真实住屋。墓中石壁多有雕像和雕花,刻字较少。这与全国各地的“生基”有较大区别,也与泸州地区清初“湖广填四川”后出现的“生基”不同。清初“湖广填四川”后出现的“生基”多为土堆墓。
第三,泸州宋代“生基”石板上的雕刻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特点。泸州宋代“生基”石板上的雕刻,无论是人物造型、创作题材,还是画风,都鲜明地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特点。泸州处于川滇黔渝交界处,历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史称“泸夷”聚居区,古代与和僰人、僚人居住地区接壤。除了汉族外,还居住有大量的苗族、彝族、回族等同胞。南宋末,蒙宋在泸州进行了几十年的拉锯战,又出现了很多蒙古族士兵和居民,甚至还有蒙汉通婚现象。所以泸州宋代“生基”石板上的雕刻,无论是人物造型、创作题材,还是画风,都粗犷豪放,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特点。2001年,泸州市泸县牛滩镇滩上村一个宋代“生基”出现在世人面前,墓室两侧门柱上竟然雕有两个真人大小的蒙古女武士造像。
在四川省泸州市发现了中国最为密集的宋代石室墓群,与之伴生的,是大量宋代“生基”。一直以来,这些“生基”墓上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关于他们的修建原因和用途众说纷纭。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继续深入研究泸州宋代“生基”墓,对进一步发掘泸州历史文化和发展泸州旅游经济,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霍巍,黄伟.四川丧葬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76.
[2]陆建松.魂归何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67.
[3]萧易.泸县宋墓,雕刻在石头上的南宋[J].中国国家地理,2011,(6):12-14.
[4]王鑫,何林隆.泸县宋墓,穿越时光的南宋记忆[J].中国西部,2015,(11):28-39.
[5]郑晓江.中国殡葬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94.
【责任编辑:王 崇】
2016-07-10
徐吉贵(1971-),男,四川泸县人,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化和就业指导研究。
K877.45
A
1673-7725(2016)09-02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