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焚《易传》考

2016-03-17 01:45:29王云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易传典籍周易

王云鹏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秦焚《易传》考

王云鹏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易传》最早见于春秋战国之际,经历代编排,变化颇大。秦出于政治目的,必须对有悖自己政治统治的书籍如《诗》《书》、百家语等进行焚毁。我们传统观念上视为卜筮之书的《易传》因与百家思想联系密切且与秦统治思想相诘难,同样遭到焚禁。

秦; 焚; 易传

1 《易传》题解

《易传》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宣王见颜斶》:“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消,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福必渥。’故曰:‘矝功不立,虚愿不至。’”[1]409所以在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将解释《周易》的文辞称为《易传》。《易传》有七种,分为十篇。分别为:《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汉人把这十篇《易传》称为《十翼》,是说它们可以作为《易经》的羽翼。[2]1《十翼》之名最早见于《易纬·乾坤凿度》:“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1]838

秦以后,自西汉开始,人们将《周易》名之为《易经》,同时,为其作注的“十翼”也列为经文。据《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4]1703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4]1704此即其证。所以据《汉书·艺文志》看,那时经分上下两篇,传为十篇,共十二篇。尚经与传分开,各成篇幅,不相附属在一起。至东汉,郑玄将“经”“传”合于一书。见《三国志·高贵乡公髦》:“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5]103《三国志》中记载的这段回答,是郑玄合《彖》《象》于经的明证。所以自东汉开始,《易传》逐渐被分附到《周易》经文中。[6]8到魏晋时期,王弼才把《彖》《象》按六十四卦拆开分别配于每卦的卦辞和爻辞后面,又将《文言》拆开、附于《乾》《坤》两卦之后。宋朝时,朱熹弃王弼本不用,用吕祖谦本,依《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之数,从颜师古“上下经及十翼”之旨,写成《周易本义》,其书以上下经为两卷,“十翼”为十卷,共十二卷。宋人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因程颢《易传》用王弼本,割裂《本义》散附于《易传》之后。至明永乐年间,明成祖修《五经大全》,因《周易大全》采用程、朱二本,故仍延其误,并广为流传。明清之儒多宗此本,但何楷撰《古周易订诂》,却仍将经、传分开,以复古本之意。清康熙命李光地撰《周易折中》,又将经传分开,进一步纠正了《周易大全》在编次上造成的混乱。所以,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一书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周易》经文上下篇,一部分是“十翼”,即《周易大传》十篇。

2 秦焚书略论

对于秦焚书,历代学者争论不一。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中称“后世《六经》亡缺,归罪秦焚,秦始皇遂婴弥天之罪。不知此刘歆之伪说也。”[7]5蒙文通在《蒙文通文集·经史抉原》中主张孔氏古文说:“盖焚其不中用者而定一尊于六经,所阬亦策士,非真儒。”“则秦不过阬伪儒之犯禁者,知博士之官固未尝废、而孔氏之业本未尝绝也。”“孔子之术,诚不因坑焚而隐晦,亦不待除挟书之律而显明。”[8]1而王充在《论衡·正说》说:“因此谓诸生之言惑乱黔首,乃令史官尽烧五经,有敢藏诸书百家语者刑。”[9]1126

秦焚书始于周、淳之争,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三十四年,置酒襄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事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10]2546正是由于淳于越此说才导致始皇下议李斯,李斯谬其说而有了禁书这一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10]255

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知道秦焚书的范围主要是“非秦记”及《诗》《书》、百家语,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典籍中有“以古非今”的部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祸乱黔首。”[10]因为其所传达的“以古非今”思想会触动统治者的政治根基,所以当政者一定会想办法限制这些典籍的流传。秦焚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消灭通世的异己典籍,而是为了消除不利于自己统治的异己思想。秦所颁布的“挟书令”便是通过限制书籍的流转来达到限制思想传播的目的。康有为在《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中所标榜的“藏书之禁仅四年,不焚之刑仅城旦,则天下藏本必甚多,若伏生、申公之伦,天下六经读本不缺”,[7]14仅仅考虑到禁书、焚书,低估了“挟书令”对思想传播带来的影响。正是由于秦“挟书令”的颁布出现在不适宜的社会大背景下,最终导致许多包含有悖秦统治思想的诸子典籍在这次灾难性的浩劫后彻底消失了。

秦“挟书令”的颁布本身便已限制书籍的传播并使其数量不断减少。从秦焚书开始到西汉初年“挟书令”的废除,期间战争不断,如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楚汉之争”(公元前206—202年),致使大批书籍毁于战争。汉初“黄老之学”盛行,即使“挟书令”已经废除,由于官家“无为而治”及“承秦制”的治国理念,文献依旧在严重流失。从公元前213年焚书开始到公元前191年“挟书令”废除的二十多年里大批书籍或是被焚、或是毁于战争。而“挟书令”废除后的近一个世纪内由于没有人做辑佚、整理工作,大量书籍已化为灰烬。与此同时,大批学者已经老去,使这些典籍的传承出现断档。即使从新立学宫、辑佚文献也很难接续,这对于文献的传承必定会造成重大影响。相反,康有为所说“六经不缺”又如何解释孔安国所得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与王充在《论衡·佚文》所提到的汉成帝百篇《尚书》相异现象,帛书《要》《忠》等篇几乎不见于后世典籍的情况。虽然有少部分人冒死以口述的方式进行文献的传承,但六艺从此缺焉,百家往而不返是不争的事实。

3 秦焚《易传》的原因

《易经》产生于殷周之际,主要为占卜辞,《易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作为解《经》之用。秦禁百家语,由于《易传》的内容及应用等皆与百家语联系密切,所以《易传》在秦是焚禁的。如李学勤所说:“‘百家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儒家传记及子书,秦虽不禁卜筮之书,但是儒家解说《周易》的传记却属于百家语,也在焚禁之列。”[11]

《史记》载秦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但解《经》之《易传》属于百家语。所以就《易传》内容而言,是符合秦焚禁条件的。如何根德所说:“《易经》为群经之首,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渊源。《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贯穿着儒家思想。”[12]《周易·易传》中多处引百家思想,如《周易·下经》:“男女正,天下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13]28强调礼制,具有儒家思想。又《周易·上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13]3是“道生一,一生万物”的道家思想。百家语是秦所禁的主要方面之一,因为其包含许多有悖秦制、有忤逆嫌疑的思想。如《周易·上经》载:“臣弑其君,子杀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13]6有鼓动弑君造反的嫌疑。又如《周易·系词下》载:“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13]59表示对统治者的质疑。这些涉及政治层面且可能会动摇秦统治根基的思想宣扬一定不会被秦所许可,其流通传承势必会受到限制及焚禁。

其次,从《易传》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思想交叉渗透,没有任何一家可以不受其他派系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发展。《易传》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它的形成与先秦诸子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13]49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周易·系辞下》:“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13]56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而诸子百家思想在秦“挟书令”中是禁止的,《易传》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夹杂着诸子思想,同样也会被秦列入焚禁书目。

再次,就《易传》的应用及传承而言,它是符合秦焚禁条件的。自从孔子定“六艺”之后便把《易》作为一门教材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给弟子。孔子教学,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周易》意理隐幽精微,非凡所及门者所必学和所可得而闻[14]。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4]“六艺”即包含《易》。孔子晚年喜《易》如《论语·述而》言:“加我数年,五十年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5]71《易》即包含《易传》,孔子将《易传》用作教材来传达儒家思想,我们通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汉书·儒林传》中“六艺”的传承可以知道《易》在后世传承主要为孔子后学和儒家弟子。所以秦“焚书坑儒”也势必会牵涉到《易传》。

最后,就《易传》的影响而言,《易》作为最古老的传世典籍在中国历史及人们心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无论对于君王还是百姓,卜筮都是极为重要的。君王出征、百姓出行等都需要占卜以测吉凶。《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颇具影响力,作为解《经》的《易传》,其重要性我们可想而知。正因为《易》及《易传》具有重大影响力,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却包含着有悖秦统治的百家思想,危及秦王朝的统治,秦一定会将其列入焚禁书目。

综上,《易传》在秦朝是遭到焚禁的。从诞生和传承上看,《易传》与诸子思想密不可分,而诸子思想是秦焚禁的主要范围之一;从内容上看,《易传》中包含大量有悖于秦的思想;从影响上看,《易传》含诸子百家语和有悖于秦的思想却在社会广泛传播,可能会触及秦统治的根基,秦定会焚禁《易传》。秦不禁卜筮之书,但儒家解诂《周易》的传记属于百家语。秦不禁的卜筮之书不包含《易传》。相反,如果秦制允许《易传》的流传,那么便不会出现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不同,帛书《系词》与今本不同,帛书《二三子问》、《要》《衷》《繆和》《昭力》等篇几乎不见于后世典籍(传世文献)的情况。

4 结语

《易传》的产生,标志着它将一整套深邃的阴阳哲理和伦理学说注入了《周易》,对以占筮迷信为基本特征的《周易》起了“脱胎换骨”的作用,《周易》由此成为以原占筮框架为形式,以深层阴阳哲理思辨和社会伦理学说为内容的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16]。《易传》对于中国文化、思想意义重大。秦焚《诗》《书》、百家语是不争的事实,而同样迫于统治上的需要,秦也一定曾经焚禁过《易传》。通过秦焚《易传》我们可以推测秦焚书时的大致情形与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所说“六经未尝亡缺”不同。那么当时许多和《周易》一样的书籍虽不列于《诗》《书》、百家语却同样可能面临焚灭的危险,所以当时也一定有大量和《易传》一样的书遭到焚灭而不像《易传》那样幸运残留了下来,后世典籍的传承当以此为鉴。

[2]戴琏璋.易传之形成及其思想[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1-14.

[3]钦定四库全书·易纬·乾坤凿度[M].838-839.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703-1704.

[5](晋)陈寿,三国志[M].(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103.

[6]刘大钧,林忠军.易传今译[M].成都:巴蜀书社,2005:1-8.

[7]康有为.新学伪经考[M].上海:中西书局,2012:5-14.

[8]蒙文通.蒙文通文集[M].四川:巴蜀书社,2015:8.

[9]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26.

[10](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255-256.

[11]李学勤.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J].文物,1994(1):38-41.

[12]何根德.周易与先秦儒家、道家思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59-64.

[13](汉)郑玄.十三经古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3-59.

[14]赵建功.先秦儒家易学略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29-34.

[1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71.

[16]杨亚利.孔子作《易传》叙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78-81.

责任编辑王红岩

Research on the burning ofYIZHUANin Qin dynasty

WANGYunpeng

(Confucius Cultural Institut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273165, China)

YIZHUANwas firstly found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has changed greatly after many times of compilation. The Qin government have to burn all the books that contradict with their domination including "the Book of Songs ", "the Book of History". AsYIZHUANis considered as a relative book with similar ideas and hence is burned in the same way.

Qin; burning;YIZHUAN

2015-12-05

王云鹏(199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史。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2.022

I 109.2

A

1671-7880(2016)02-0075-03

猜你喜欢
易传典籍周易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漫画
读书(2018年2期)2018-02-08 19:34:10
甜甜的“蝴蝶茧”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