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安徽新华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88)
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交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李红霞
(安徽新华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88)
人类社会正进入到一个网络文明的时代,大学生群体更是互联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教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通过网络上的情感交流可以增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环境;大学生;情感交流;积极影响的对策
早在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新形势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15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要求全国各高校“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
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使命,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而现在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越来越深远,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很有必要通过网络上的情感交流来增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1 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
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使得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共享,网络上信息更新变化,每天都提供了大量的社会事件和新闻报道,使得网民可以随时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和时事热点[1]。许多国家,教育机构也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优秀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名师指导等,这其中就包括专门的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大量优秀资源;而这些都是传统的高校教育工作无法获取的方面。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军事等多领域,为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提供了更多更新的事例材料,也为学生思维创新增强了活力。
1.2 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的课堂传授,或者讲座报告这类单调、固定的填鸭式方式来教育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说教,而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达到希望的教育效果[2]。而网络环境下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发挥网络的灵活作用,可以结合视频讨论、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与此同时,有些高校也开通了网络上的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沟通的必要性
网络沟通是一个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沟通媒介,人与人之间传递、交换或分享各种信息的过程,而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因而,高度重视网络沟通的作用,充分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有利于教育者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更有利于大学生提出问题、发泄情绪、寻求帮助、了解、接受、内化甚至质疑;还有利于促进沟通双方融合思想政治观念,保持行为上的一致,实现和谐发展、共同促进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3]。教师通过在网络上主动和学生沟通,学生往往是匿名或网名,这样教师可以在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空间氛围里更加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学生也更愿意更放松地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里的世界也是包罗万象,有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也有一些丑陋不堪极端的现象,教师和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交流时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原则,有耐心细致地观察,通过疏导的交流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方向,这种教育的效果要远远高于纯粹的课堂理论教学。
2.2 师生之间网络上情感交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2.1 大学生网络上情感交流的特点 大学生们基本上远离亲人独自住校,除了生活上独立面对,精神上也非常独立。他们既有脱离父母管教的自由,又有无人细致照料的孤独。在这种自由独立的环境下,大学生们一方面会享受自由的幸福,一方面会承受孤独的压力;在此情形下,寻求心灵上的交流和慰籍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们往往会通过QQ、微博、手机微信、陌陌群等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他们可以感受到理解和温暖。大学生的情感交流会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压力,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也会有对未来的迷茫困惑,甚至会有看待问题的极端和偏执,大学生网络上的情感交流注定是具有青春活力,富有时代气息,个性鲜明的特点。
2.2.2 师生之间网络上的情感交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首先,在如今信息量膨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接受到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和思想观点,而课堂上传统的教育只能培养大学生从认识层面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师生之间通过网络上情感交流可以更加贴近大学生心灵,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从认识层面上转变为在实践中的自我约束。
其次,师生之间通过网络,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引导。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大学生们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吐露心声,而教师通过网络上和学生交流思想,会让学生感到平等受尊重,愿意和教师沟通,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和矛盾等,从而更加有效地纠正和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对于大学生们来说,通过说教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并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而通过网络上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犹如泉水般地滋润学生心灵,教师正确的思想观点会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通过网络上各种方式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也会更加了解学生,真正和学生交朋友,从而容易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疏导分析,给予关怀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尽快使大学生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和情绪,避免消极愤世,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4]。
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充满着活力。但是,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丰富,包括国际国内各种时事新闻、社会生活市井琐事、各种娱乐舆论热点事件等。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使得生活的环境更加丰富多彩,视野更加开阔,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负面信息,如一些色情画面和事件,社会暴力事件。伴随着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普及,同学之间对各种信息的互相传播,通过微信链接互相分享多方面的信息,这些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理论环境中。还有随着全球网络信息化的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人权观和“普世价值观”等思潮涌入,国家民族利益越来越受到淡化,这些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5]。
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网络上越来越多地充斥着大量的娱乐信息,报道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奇葩事件,其中不乏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内容,这都往往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让年轻的大学生更加容易急功近利,内心膨胀,难以脚踏实地学习和生活。而青年学生面对网络文明带来的多元文化往往难以把握,容易陷入西方“普世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沼泽,精神家园迷失,缺乏社会主义信仰,出现思想道德水平滑坡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交流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注重人文关怀[6],而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这使得网络情感交流与传统的情感交流相比,具有许多独到的优势。在网络上匿名的环境下师生进行交流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在平等的氛围中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会既感到亲切又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思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时,不仅要有耐心,善于倾听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分析帮助,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网上交流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以便于学生打开心扉,这样在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中收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2 融入学生QQ群和微信群、开通思政专用群
3.2.1 教师加入学生群 随着电脑和手机在高校的普及[7],现在每个班级的大学生们基本上都会有自己的学生QQ群、微信群,思政教师应努力平等地加入学生群,经常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教师通过学生的聊天还能了解到他们的流行语言,适时引用到思政课堂上,就可以在语言上更加贴近学生,水到渠成地侃侃而谈,让年轻的大学生们愉悦地接受教师的正确思想。教师加入学生群,还可以体验大学生们在网络空间里的学习、交友和娱乐方式,适应大学生们的交流方式,避免以传统的手段进行灌输思想观点等内容,而以大学生们愿意接纳的语言方式,真正和学生对话和交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8]。
3.2.2 开通思政专用群 开通思政专用群,并鼓励学生加入。主要由思政教师组成的思政专用群除了适时公告一些思政课程实践活动和考核方面等信息,思政教师还可以在群里把思政教学中的心得进行分享,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群内对思政教育教学畅所欲言,包括对学习和生活方面有困惑的也可以在思政群内进行咨询,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3 建立健全校园网,注重师生交流
加强高校校园网页建设,开发有自己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吸引大学生浏览关注;组织思政教师专门开辟大学生星空网页,及时补充和更新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的时事报道,同时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偶尔结合校园网上报道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心得,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视校园论坛或者校园贴吧等学生交流和沟通平台的建设,因为对于思想教育工作而言情感沟通交流尤其重要,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想法和心理才能更好地展开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校园网上设计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情感交流模块,在此模块中可以疏通大学生的情感宣泄渠道,思想政治工作会大见成效。
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要想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智地对待网络,需要加强校园“红色网站”建设。比如,在校园网页上再专门开辟“思政星空”,结合一些时事新闻,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旨,适当地结合一些时事问题,引导大学生参加讨论,教师通过查看网上的学生留言,给予真诚地关心疏导,以便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挥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作用。
3.4 开展专项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辅导
虽然我国高校目前已经普遍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不少学生会碍于面子,担心被别人发现去心理咨询有损于自身形象,所以,生活中真正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很少,而实际上在校大学生常常会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建立网络上的心理咨询系统会大大增加心理咨询的实效。学校应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有经验的辅导员或者思政教师担任网络心理咨询师,在学校设立的学生心理咨询网络平台上和学生一对一沟通,心理咨询师在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平台上聆听学生的心声,询问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及时地把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向学生处主管部门反映,尽力给予协调解决[9]。
3.5 加强管理,定期监督
为了能让学生平时的QQ群和校园各种学生交流平台健康运行,也为了让思想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学校还是需要做到网络定期监督检查,学校网络中心应该加强技术服务,如通过防火墙拦截不良信息等手段,尽量减少网络上暴力、色情甚至是诽谤或诋毁国家名誉的内容出现在校园网站里,以便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全面顺利的展开。这样,思政教师通过网络上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
教育注重“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需要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所以教师通过网络上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心灵影响心灵”,才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人格[11];这也正符合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思政教育应注重心理疏导的新要求。
[1]徐津.网络环境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6):71-73.
[2]赵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环境挑战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
[3]王伟.网络沟通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刍议[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3):150-152.
[4]郝教谊,乔万敏.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7):69-72.
[5]张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陈成文.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十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60.
[7]杨江城.构筑心灵"防火墙":网络传播中的心理应对[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5-38.
[8]涂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9]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1(7):89-96.
[10]阚乃虎.思政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三个维度[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3):75-78.
[11]吴贵春.利用红色文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4):117-180.
(责任编辑:李孟良)
Research o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o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LI Hong-xia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Hefei 230088,China)
Human society is entering the age of network civiliz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group is one of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the internet. Internet to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way brings fresh vitality, and it also brings more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teacher must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tren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better ideological education, so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can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Emotional communication;The countermeasure of positive effect
2015-12-0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SK2012B231)。
李红霞(1975-),女,安徽省合肥市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4
A
1673-8772(2016)05-0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