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荣
[摘要]农村人口老龄化在当今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个国家程度不一。就中国而言,农村人口老龄状况高于城市,且未来几十年内其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学界近年来对于这一问题也颇为关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关理论、原因、影响及对策等的总结,为以后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24;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6)03-0051-09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重。这也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普遍关注。学者们主要从其概念、特征、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并纷纷提出了对策建议。这些研究对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如何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梳理,本文旨在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借鉴和建议。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相关理论研究
(一)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如“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人口结构状态”[1](P344);“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分布逐渐向老年人口集中的过程”[2];“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3](P32);“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4](P88),等等。尽管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所表达的意思相类似:即人口老龄化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状态。这一概念的核心要素有二:一是老龄人口;二是比重上升。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老龄人口或直白点说叫“老年人”呢?尽管学界对此尚有不同意见①,但目前国际国内的通行惯例是以60岁为界,如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明确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又如中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0周岁,显然也是参照了这一标准,等等。那么,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多少才算是人口老龄化了呢?联合国给出了两个标准:1956年联合国提出,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重的7%,即可定义为老年型国家;1982年又提出,在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即可定义为老年型国家。尽管有学者诟病其既没有理论依据,又缺乏劳动年龄人口和少儿人口信息,难以完整表达老龄化的特征[2],但目前这一标准仍为大众所接受并认可。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当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大陆地区60周岁及以上人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136782万人)的15.5%;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②。
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甚,地域差距和未富先老特征明显。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甚。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为167亿,其中062亿在城市,105亿在农村,农村老年人数量是城市老年人数量的169倍;而在人口比重方面,城市老年人口的比重是797%,农村是183%,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是城市的23倍[5]。
第二,地域差异。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劳动力整体文化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农村劳动力就越易向外(主要是城市)迁移,该省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就越高。这就形成了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由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内陆的递进[6]。
第三,未富先老。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薄弱的基础上推进的,据统计,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9166元,前者是后者的34倍;而且,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平均每人工资性纯收入即农民工的打工收入为3447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435%,家庭经营性纯收入35334元,占纯收入的446%③。显然,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服务体系也不完善,再加上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大,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都增加了农村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又会给农村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也是诸多研究的焦点问题。
研究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四:一是低生育水平助推老龄化提前到来;二是生育高峰连续推动;三是人口预期寿命快速增长推波助澜;四是城镇化和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间接推动[7]。可以说,正是这四个因素导致了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但是,如果单从农村角度来说,其老龄化现象之所以产生,最主要因素还在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大量的青壮年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亿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8]。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降低了城市老年人口比重,却加重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农民工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四:第一,人多地少的矛盾。人多地少一直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城市外延扩张、生态恶化等原因使大量耕地减少,导致农村的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第二,比较效益偏低。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投入成本不断增加;农民外出就业增多,劳动力成本上升;粮食价格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因素致使农业生产利润率低,农民比较收入也低,因而使农民产生了强烈的离农倾向。第三,“连锁迁移”现象。在连锁迁移过程中,“移民本人不仅通过先行的移民而获得就业信息,而且还接受了先行移民提供的就业、住宿等方面的实际帮助”[9]。据统计,近半数的农民工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找到工作的[10]。可见,连锁迁移可以为后来的农民工节省信息成本和心理成本,有助于其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第四,政策方面的导向。如人民公社的瓦解、户籍制度的改革等逐步松动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自由迁徙。
除此之外,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是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心理归宿感而言,深厚的乡土情感使农村老人排斥喧嚣的城市生活,因此,即便是有条件,比如子女通过升学等途径离开农村到城里安家落户,他们也不太习惯到城里生活,而宁愿选择在农村养老;农村老人进城要面对经验之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摈弃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为了融入城市秩序而需要重新学习,这也对其学习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子女工作繁忙,对老人的精神需求无暇顾及,而钢筋水泥下的陌生人社会中他们也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往往空虚而寂寞;农村老人医疗支出费用较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现行的新农合仅支持在户籍地参保和报销,尚未实现全国统筹,使移居到城市的农村老人无法享受这一福利,这也阻碍了农村老人进城的步伐;中国目前城乡分治的土地政策使农村老人最大的资产——耕地和宅基地无法流通转让,使其缺乏进城养老的储备金,所以只能被迫在农村养老。还有一些城市里的退休人员选择回农村养老,这也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对农业的影响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会对农业和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上,理论界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没有负面影响,另一种则认为有负面影响。
1无负面影响
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农村人口是否老龄化对农业影响不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影响粮食生产。如有研究认为,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本和个人体力对农业生产的束缚,在决定农业生产的一些关键要素如主要要素投入水平、粮食作物种植的面积和比重等方面,年轻农户和老年农户并无显著区别。因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11]。第二,不影响土地利用效率。如有研究表明,直接投入、经营规模和兼业化经营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变量,而增加主要农资投入和劳动投入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劳动力是否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12]。甚至有人基于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的现象,认为这是在大量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取得的,因此得出“老人农业有效率”的结论[13]。
2有负面影响
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会对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影响农业基础地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从事非农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种地只是为了获取口粮而不再将农业生产作为谋生手段,致使土地更多地执行的是社会保障功能,其生产功能越来越弱化,长此以往,将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14](P187)。第二,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低且较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传统观念的影响及体力上的弱势又限制了老年人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能力[15]。另外,还有学者分析了农村劳动力不断老龄化与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这一“悖论”,认为农业作物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因为现代农业发展中资本的投入取代了土地与劳动的投入,其实质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被不可再生的能源所替代,因此属于“结构性”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如果把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考虑进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实在不容乐观[16]。第三,影响农田水利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的渠道清淤和池塘整治对于粮食丰收意义重大。但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缺乏,修理整治沟渠时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渠塘失修,到了需要用水的时候不得不从很远的地方引水,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17]。第四,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农村缺乏高素质的后备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农村老年人,不具备适应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才能,现有的土地流转方式又难以将众多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18]。第五,农产品的供给短缺。研究认为,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今后将出现农产品供给短缺现象。供给不足会导致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居高不下,在突发因素的影响下,甚至还会爆发短期的农产品供给危机[18]。
(二)对农村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农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影响农村的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给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一是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输出降低了农村的自助养老;二是逐渐降低的家庭养老形式,增加了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压力;三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现状,将不断增加老年抚养比[19]。
第二,影响公共产品的供给。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是老龄化使农村修路架桥、兴修水利等农村公共产品既缺乏建设主体、又无力承担其维护与管理的重任,造成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影响了使用的效率和效果[20](P36-40);二是农村老人对农田水利建设等生产型公共产品的需求低于对养老保险等生活保障型公共产品的需求,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结构和使用效率。
第三,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人口老龄化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研究者的观点不一,有人认为是正影响,有人认为是负影响。
认为是正影响,即人口老龄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观点主要有:一是认为老龄化刺激、助长了农村居民消费。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与健康状况是其中的影响因素[21]。二是认为老龄化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人口的增加会促进老年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三是老龄化促进了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必将导致对于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的投资,为大力开发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吸引更多有能力的老人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2]。
认为是负影响,即人口老龄化会对农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的研究者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和储蓄等方面带来消极影响。一是影响投资。农村老年保障投入增多,发展投资减少,不仅给国家和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影响消费。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老龄者人均消费额随着衰老而减少,对住宅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及其他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从而抑制经济社会的发展[23]。三是影响储蓄。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口老龄化使人口从劳动状态变到退休状态,使老年人口成为单纯的消费人口,从而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中国农村老人的情况则更为特殊:受传统农耕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村老人把收入花在子女身上,为自己储备养老金的不多。加之农村老人主要生活来源是靠子女接济和本人劳动收入,实际上也无钱可储蓄。据调查,农村仅有132%的老人有自己的储蓄,且储蓄多用于防老看病[24]。
第四,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宗族结构和传统社会形态解体,个体逐渐能够自主独立、尤其是在财产控制上的独立,使农村老人逐渐失去了传统的文化与制度的保护。经济占有份额的减少,加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使农村老人的家长地位逐渐丧失,处境逐渐恶化,虐待、不赡养老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失去平衡。农村交通不便、社会服务跟不上,使得农村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加之农村的空巢老人、无子女老人和失独老人越来越多,许多老人心理问题严重,孤独、苦闷、郁闷甚至厌世等心理普遍存在。据调查,从1990年起,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生存(主要涉及粮食供给)困难,二是疾病导致,三是公共活动缺失导致的精神荒漠化,四是日常照料缺乏有效的载体[25]。
总之,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都十分深远。正如陈锡文的调查所提及的,农村人口老龄化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从而影响第一产业的正常发展,而且还会“反过来影响农村的老年人口抚养负担和老年人口经济密度,不仅会给农村遗留大量的社会问题,也不利于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终将动摇国民经济基础与社会和谐基础”[26]。
四、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在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视察时指出,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促进养老事业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使所有的老年人都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27]。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及完善问题。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坚持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坚持以个人为主、集体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28]。这一制度经过试点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遭遇停滞整顿)。2000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在农村要以家庭养老为主,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社会养老的路子。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的养老保障应“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29]。2003年11月和2004年10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别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与《关于进一步防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紧急通知》等文件,探索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机制和监管机制,标志着国家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7年通过的《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要尽快理顺农保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保试点,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个人账户为主、统筹调剂为辅”的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方式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支付结构,使新农保实现了制度与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是农村养老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肯定了这一点,并强调要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予以实施。同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农村的养老服务,具体地可以通过健全服务网络、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协作机制等方式。该意见还提出,部分农村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养老”[30]。同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31]。这一措施对于农村建立可持续、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十分有益,有助于化解农村无钱养老的困境。总之,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做了诸多的政策探索,这些政策对于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提高农业产业比较效益
有研究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可以通过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来解决。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既不缺乏资本要素,也不限制劳动力的自由进入,只要比较效益高,就会有很多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就不会影响土地利用效率。因此,关键问题是要改革农产品价格机制,使农产品的价格既能保持适度的稳定,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又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使农户能够自觉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组织生产,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不下降”[12]。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一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建立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与农业补贴之间的联动机制,认真核实撂荒的土地,确保将土地补贴发放给实际种粮户;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让其发挥作用,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系数;四是走科教兴农之路,加大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是发展现代农业,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六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让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挣钱。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三农”问题的病根。在这一体制下城乡居民的权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等:据统计,城乡户口在教育、养老、医疗和社保等方面的待遇差别高达30多项[32]。另外,城乡的老龄人口在参与劳动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城镇户口的55-59岁的人参与劳动的比例为40%,60-64岁的人参与劳动的比例为20%;农村户口的65-69岁的大部分老人仍在工作,80岁以上老人超过两成还在劳作[33]。因此,如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不仅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又强调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问题,提出要通过健全体制和机制,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31]的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其重点是要剥离附着于户口上的权益差别,缩小、消除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公共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福利待遇的均等化”[34]。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对于消除城乡歧视、城乡二元分割在制度上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四)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弥补人力资本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因此,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一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的方式,变革土地承包形式,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创新农机替代模式,通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如开发老人可以操作的农机来降低劳动力的使用量,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三是扩大“外包”服务范围,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农药、新品种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提供要素购买和产品销售等服务[11];四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五是革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发挥要素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降低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费用并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效率[35]。
(五)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
农村老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何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使其能够安度晚年也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第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老年人保障的各项工作制度和为老年人服务的制度体系建设,出台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村老人不受歧视和虐待。第二,社会应尊老爱老、群策群力。要加强孝道教育,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通过帮扶活动,发挥医疗、教育等部门的影响力,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第三,发挥媒体的作用,制作一些质量高的节目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引导其过上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第四,村委会与老年大学、夜大、技校等单位挂钩,经常举办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讲座,使农村老人可以获得与生活相关的、能够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知识和技术。第五,农村家庭内部子女应加强与老人的沟通交流,排解其心中的苦闷,减轻其精神压力,通过主动承担家务缓解老人生活压力。
五、小结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是负担还是资源?目前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大多都是将农村老年人口作为一个麻烦或者负担来研究的。比如在老龄化的影响研究上,大多数影响都是负面的,比如造成农村养老负担,正面的影响虽然也有,但也是从促进“银发产业”等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角度来讨论的。这些研究中缺乏将农村老人作为资源视角考虑的成果。一般来说,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阅历,对于社会和农村家庭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资源。特别是那些掌握民间技艺的农村老人,他们在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老龄化进程中,如何使这些老人在老有所养的同时能够老有所为,这个问题应该引发更多的思考。
第二,结论相互矛盾。关于很多问题的研究,学术界说法不一,比如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粮食产量提高的影响,学者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应该更进一步。
第三,比较研究缺乏。从国内角度来说,不同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之间的比较研究缺乏;从国际角度来说,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这一问题的时候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效果如何,这样的措施对中国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否有借鉴作用?这些问题也几乎没人涉及,因此也应该加大研究力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以深入的地方,比如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用交叉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等方面,都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领域。本文只做抛砖引玉之用,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来关爱农村老年人。
注释:
①据王俊的《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中介绍:老年人应该定义为剩余期望寿命等于或小于15年的人,目前欧洲60岁的人剩余存活寿命相当于1800年43岁的人剩余存活寿命,而43岁的人在1800年仍被看作中年人,因而60岁的人现在也应算作中年人。
②数字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③数字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参考文献:
[1]库少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王俊.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N].人民日报,2012-12-13.
[3]孙晓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疗体制与保险制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邬沧萍,杜鹏.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5]“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N].人民日报,2011-04-29.
[6]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43-44.
[7]总报告起草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3):6.
[8]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发布农民工总量超2.7亿人[N].光明日报,2015-04-30.
[9]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4):78-91.
[10]陈强.半数农民工打工靠老乡介绍[N].中国青年报,2011-02-23.
[11]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7):29-39.
[12]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25.
[13]贺雪峰.老人农业有效率[EB/OL].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article/2012/0703/article_29418.html,2012-07-03.
[14]罗其友.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15]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7.
[16]纪志耿.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反思——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持续增产的悖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38-46.
[17]李宗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及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07,(6):121.
[18]胡小平,朱颖,葛党桥.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探析[N].光明日报,2011-12-23.
[19]吴丽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4,(10):64.
[20]马爽.人口“空心化”、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1]谭江蓉,杨云彦.人口流动、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人口学刊,2012,(6):9-15.
[22]吐热尼古丽·阿木提,阿里木江·阿不来提.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及其影响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23]刘丽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5,(8):112-113.
[24]王小亮.钱是城乡老人第一难题[N].华商报,2007-05-06.
[25]刘燕舞.四大困难让农村老人自杀率升高[N].环球时报,2014-07-31.
[26]陈锡文,陈昱阳,张建军.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2):45.
[27]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N].法制日报,2013-12-29.
[28]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4/content_20283.htm,2005-08-04.
[29]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8-08/13/content_1071062.htm,2008-08-13.
[3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13-09/13/content_2487704.htm,2013-09-13.
[3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32]党报称当下城乡户口待遇差别30项与社会公平相悖[N].人民日报,2014-08-26.
[33]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城乡老人二元分化明显[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3-05/31/content_2416344.htm,2013-05-31.
[34]一纸户籍将中国人牢牢焊在城与乡的两面[N].人民日报,2014-08-26.
[35]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4.
责任编辑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