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先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出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当代中国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开创未来发展的新理念。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实践基础 理论来源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3.006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古老的中国步履艰难、国门洞开。面对坚船利炮的威胁和亡国灭种的危局,连最顽固的保守派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需要通过发展才能走出灭顶之灾。一百多年来,发展是贯穿中国社会的主题,无论是反侵略战争还是国内战争,无论是政治决断还是观念碰撞,无论是社会动荡还是政权更替,其深层次的归因都缘起于对中国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即发展理念的不同。
新中国成立之前,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的发展都曾经有过许多设计和思考,但这些设计只是零碎的、应急的策略,还称不上有完备的发展理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中痛切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并以苏联模式为依据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这个阶段,我们党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过独立的探索和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整体上没有能够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人们的思想也被搞乱了,对中国发展问题更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
讲发展理念,第一位是要明确社会制度的性质,这关乎发展是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在总结以往我国发展经验教训时,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①围绕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我们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判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比如:“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贫穷,不是那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③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没有精神文明,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这一铿锵有力的回答,明确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更为重要的是明确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根本途径。
明确发展的社会性质之后,就为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步骤的制定提供了制度保障。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我们党认识到搞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并针对我国发展实际,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针对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提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总依据,分析了这个阶段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发展动力、政治保障、发展目标、领导核心、依靠力量等,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重大判断和思想观点,集中反映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新的实际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回答,提出了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关于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思想;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思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想;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思想;关于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判断和重要思想,等等。这些重大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关于我国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紧迫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发展问题从理念高度的凝练与概括,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
从1978年至今,经历改革开放37年来的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面对这一发展新形势、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开创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汲取了人类发展思想的精华
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总结了我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而且以宽广的视野、与时俱进的态度分析了国内外发展大势,汲取了人类发展思想的精华,是对当代世界各种发展观念的比较、借鉴和超越。
发展理念源于发展实践。在渔猎时代和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生活方式的简陋,发展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并且彼此隔阻、封闭,加之当时人们对发展的知识有限,所以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展思想。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发展的全新时代,工业文明代替了农业文明,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普遍发展起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把民族的历史变成了世界的历史。在资本的推动下,工业的发展魔术般地创造了比以往所有世纪之和还要多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实现了现代化。这一时期发展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增长,尤其表现为以工业增长为标志的物质财富的增长、GDP的增长,与工业发展相对应形成的发展理念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今天,我们把这一发展理念称为传统发展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对民族独立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传统发展观也成为了民族独立国家主导发展的理念。非常流行的认识是: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现代化的目标。在这种理念主导下,逐步形成了以工业化、GDP、全民动员、国家计划等为核心概念的经济增长型发展观。经济增长型发展观把传统发展观推向了极致,在这一发展观主导下,新兴国家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长,社会福利有了长足的长进,但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人口膨胀、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摧残、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动荡不安等。人类在付出了高昂代价之后,开始了对增长型发展观的严肃思考。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强调利用资源要遵循“减量、再用、循环”的原则,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由此拉开了对增长型发展观反思的序幕。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对增长型发展观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其中《增长的极限》一书最为著名,该书一反惯常人们对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理论观点,认为地球的资源、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和人类生活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现在必须制止增长,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增长极限论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随后发达国家便出现了制定“地球伦理”的呼声和“社会指标运动”,人们对发展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有了比较自觉的意识。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推出《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了清晰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广泛使用。1983年联合国推出了《新发展观》一书,提倡一种新型发展观,即:传统的增长理论把增长只看作是由资本、价格、供需等自发调节的结果,而排除了教育、职业培训、人口素质变化和增长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经济与文化的对立,导致了人对物的贪恋,实用主义盛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泛滥。新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是整体的发展、内生的发展、综合的发展、关心文化价值的发展。
以199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个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理论体系,形成了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人的商品消费数量,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一种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
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是一个随着实践推进而不断深入的过程,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在空地上产生的,它吸收了当代世界各种发展观念的精华,反思了当代各种发展观念的局限性,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针对解决我国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就整个人类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自然发展的历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两大基本矛盾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尽管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合力,但终究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不断地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的螺旋式上升,走出蒙昧和野蛮的时代,走向文明与和谐的新时代。
就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制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在机器大工业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是对工业革命以来西欧经济社会发展观察、思考和批判的理论成果。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资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强大作用,高度赞扬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⑤看到了工业和交换的普遍发展冲破了封建的、宗法的特权等级制度,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实现了人在政治上的部分解放。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社会发展中显存和潜在的矛盾与问题:一是财富的增长与财富的分配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大的社会财富,但“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⑥二是机器与人的矛盾,机器的广泛使用和分工,不仅使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而且劳动独立性的丧失,使劳动对人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三是人与社会的矛盾,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社会冲突(阶级斗争)激增。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们每每陶醉于战胜自然界之时,就会遭到自然界更大的报复。
马克思恩格斯在观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反思批判和理论建构。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与人的发展相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根本。从发展的过程来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有活力的因素,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劳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发展的结果来看,发展的目的在于把人不断地从物质需要的约束中、从制度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两重视域来考察,马克思完成了将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的发展历史相统一的理论构建,得出了历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人的依赖、物的依赖、人的自由个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的逻辑结果是社会两极分化,是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因此,实现人的解放,回归人的本质,用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代替资本主义关系,这是发展的真谛所在。
五大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谋划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⑦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思想的坚持,是结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通过思想观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等途径,来促进发展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协调发展,通过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通过不断改革,来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适应,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通过协调三大产业的关系、协调城乡区域的关系、协调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来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把GDP增长当作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开放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共享发展,人是发展的手段,发展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局面;人更是发展的目的,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要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要改善和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所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来谋划中国的发展。同时,五大发展理念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活的创造性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每一个发展理念都针对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而提出,既见物,又见人;既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又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深化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当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就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对原有思想的突破、体制机制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的超越。树立创新发展理念,需要思想大解放,把思想从传统的发展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需要改革大跨步,革除阻碍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旧模式,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气神焕发出来;需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以创新理念引领创新发展,就是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不断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就是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跟上和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运用于现代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就是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两个“中高”目标。
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十个指头弹钢琴,长短不一,但必须协调配合、统筹兼顾。发展以布局方式来划分,可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空间来划分,可以包括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以产业来划分,可以包括第一、二、三产业。无论以什么方式划分,尽管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发展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别,但是各部分之间必须保持恰当的关系,实现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整体推进,这样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既要发挥优势,又要补齐短板,实现整体性、全局性的均衡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此基础上,首先要实现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次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绿色发展理念承认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有限性,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要“绿色化”“生态化”,这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一种批判性超越。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弘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观念。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为此,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二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三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四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五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树立开放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有更为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自觉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以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独占的方式塑造全球治理新体系。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此,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二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当前的实践中,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不断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合作发展;更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要求人人参与发展,在发展中人人尽力,发展的成果人人享有。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畅通民意,保障人权,实现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新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充分激发了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的热情。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要求我们,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二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要提高教育质量。四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五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六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内涵丰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协调是发展的方法,绿色是发展的模式,开放是发展的途径,共享是发展的目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五大发展理念切中了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注释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4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责 编/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