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银
【摘要】 当前,国际社会中多种不同的发展理念,包括霸权政治的发展理念,基于西方国家发展模式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等。不同的发展理念在人类的发展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和影响。霸权政治的发展理念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对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的照搬,给许多拉美、非洲国家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在现实上难以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将在引领中国未来发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五中全会 发展理念 华盛顿共识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3.0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是从思想、观念层面对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发展问题的核心认识和根本观念,它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政策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不仅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本身是重要的理念创新,是对国际社会已有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国际社会主要的发展理念
国际社会中的发展理念,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期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一个发展理念的演变脉络。这一演变脉络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新的理念完全取代此前的理念,不意味着过去的理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它们可能以不同的形式,依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并产生重要的影响。大体上,在当前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发展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霸权政治的发展理念。这一发展理念的基本思路是,运用自身的权力优势,更好地推动本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不顾及其他国家的发展,如果对他国发展有所顾及,主要也是出于功利性质的策略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它对国与国之间在发展问题上的关系持零和博弈的视角,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存在较为根本的冲突。由于权力、资源的有限性,一国的发展,可能会对其他国家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本国更好地发展,需要动用本国的各种权力资源包括武力等方面的优势,来保障本国的发展,包括必要时以其他国家的不发展为代价。
作为一种高度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它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国际发展理念中的体现和延伸。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其堂而皇之的理由。“我的发展是我的能力的体现,你没有发展起来是你无能的结果”是其自然而然的思维。在这样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指望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对未发展起来的国家提供有效的帮助,基本上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霸权政治的发展理念,无疑是国际关系中一种较为“陈旧”的理念,但它并不因其“陈旧”而“过时”,而是依然在国际社会中顽固地发挥其作用。在一百多年前,它比较鲜明地表现为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广泛殖民。此后,它以比较间接的形式表现为隐蔽性更强的经济帝国主义。当前,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对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的垄断控制、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持续剥夺、通过制定对自身有利的国际规则来不对称地获取利益,在国际制度安排中对中小国家发言权和利益的排挤等。①
这样的发展理念,一般来说对体系中的强国有利,从而更容易在其中找到支持者。例如,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体系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同盟体系,它不仅利用这一同盟体系来压迫对手,同时,也利用它在同盟内的不对称优势,从盟国获取多方面利益,包括维持美国在盟国军事基地人员的司法豁免权或“治外法权”,利用同盟关系对盟国的经济、外交政策施压,要求盟国更好地配合美国的军事、经济战略等。②
2010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如果超过10亿中国人都过上像澳大利亚和美国这样的生活,那我们所有人都会很悲惨,地球也将承受不了”。③奥巴马在2015年4月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如果美国不在亚洲制定贸易规则,中国就会制定贸易规则,届时美国将被拒之门外。”④在这些表述后面,都体现了这样一种发展理念下的“我可以发展,但你不能像我这样发展”,“我可以这么做,但你不能模仿我这么做”的思维逻辑。与这样的公开表述相比,更多时候,霸权政治发展理念是作为一种口头不说但实际践行的理念而存在。
基于西方国家发展模式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理念。这一发展理念认为,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收入和社会财富的长期增长,为实现这一长期增长,需要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是减少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最大限度地实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在这方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效仿和追赶的目标。在实践中,发达国家也向发展中国家推行以私有化、市场开放和经济自由化为核心的发展设计。
这一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体现为20世纪80至9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的“华盛顿共识”。斯蒂格利茨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华盛顿共识”是指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观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以及基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念并且旨在削弱,甚至最小化政府角色的一系列政策。⑤
这样的理念,除了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这个尚可理解的不足之外,它的主要问题是主张一元化的线性发展路径,认为存在一条通向经济繁荣的最优路径,这就是美英模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高水平发展,就必须选择这一发展路径。在操作层面,它把发展的问题理解为一个单纯模仿和学习西方的过程,并基于几个基本的经济学指标来为政府提出政策建议,而忽视了各国存在的人力资本、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明显不同的现实条件,特别是忽视了发展问题的复杂性,而是认为在一个“良好的”宏观框架下,这些具体的问题都能够自动获得较为理想的解决。
20世纪90年代,由于基于华盛顿共识基础上的政策实践的普遍失败,人们对这一发展理念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思,逐渐认识到,从历史上的发展经验看,即使很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韩国等等,在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并不是简单地执行“华盛顿共识”所推荐的政策处方,而是根据现实需要,采取了保护幼稚工业、提供出口补贴、强化政策引导等等政策措施。
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口数量、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导致发展的压力迅速增大,并对此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提出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成为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十分鲜明的方式提醒人们,沿袭过去的发展道路必将造成不可持续的、会在未来某个阶段造成衰减和停顿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人类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它强调在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约束条件,它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方面是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即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同时要重视后代人的利益,为后代人的发展留有余地,实现代际利益均衡。⑥
可持续发展观不仅适用于已经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那些刚刚开始现代化的国家,也会对其发展路径选择产生影响,有助于避免其在一开始就走上一条大投入、高资源消耗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但它客观上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后发国家发展路径的现实选择空间。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被广泛接受,一个重要背景是,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物质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人们接受,本身建立在过去的不节制的发展方式本身不可持续,特别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来自自然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已经发展到很严峻的程度这一基本事实。对这个观念的接受,并不代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有人都会自动变得节制,也不代表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很多挑战迎刃而解。
全球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环境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环境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本身,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层面面临的问题,即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操作层面实现的问题,它只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更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它是中国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上,对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近两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发展理念的演化过程深刻地说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理念也是一个不断演化和深入的过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中国政府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进行理性反思和理论提炼的产物,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和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
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平衡。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美好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包括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更节约使用。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强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共享发展着眼让人民享有“更多获得感”的要求,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它关注的是发展成果的社会分配和社会效果。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它是一套全面、多元、综合的发展理念,而非单一、片面、静态的发展理念,融发展的动力、不同领域的平衡、发展成果的分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的内外政策统一等多方面的问题于一体,但不是几方面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统一体。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我们党对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不同发展理念的实践效果
发展理念,本身是人们关于发展问题的观念。同时,发展理念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引。对于国际社会的发展而言,一个发展理念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更有价值的体现,是在其指导下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不同发展理念在社会实践层面所产生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霸权政治发展理念的实践效果。从现实上说,霸权政治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中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从实践上看,这一发展理念往往导致强国在发展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在贸易问题上,自己可以实行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但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其市场;在金融问题上,垄断国际金融治理的话语权,使落后国家在金融领域处于被动地位;在对外援助方面,附加对援助国有利的政治条件,从自身外交战略的角度对受援国进行选择;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在已经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背景下,试图以强制的方式限制落后国家的排放空间,固化对强国有利的产业结构。
这样一种发展理念,还表现为操纵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操纵国际汇率,以获取巨大利益或达到特定政治目标,利用实力优势在国际社会缔结对其有利的贸易投资协定,对不服从自身意愿的行为使用或威胁使用经济制裁等手段。在极端状态下,不排除用武力等手段来维护本国的经济强势地位,消除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
冷战结束后,人们本来指望收获国际和平带来的巨大发展红利。但当前人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很不稳定,中东地区乱象丛生,其混乱程度甚至超过一战前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地区,国际恐怖主义愈演愈烈,人类社会长期发展面临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在经济领域,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是国际汇率长期不稳定,石油、贵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巨大波动。冷战结束以来长期在国际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对此难辞其咎。毫无疑问,如果国际体系中的强国不改变霸权政治的发展理念,不管学者们提出多么精巧先进的发展理念,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前景都无法乐观。
基于西方国家发展模式和新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理念的实践效果。基于西方发展模式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理念,因其直接以发达国家为样板,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直观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政策实践。
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非洲国家认为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就是非洲的未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快速产业化。非洲国家纷纷采取“进口替代产业化”战略,然而,这一刻板的依赖外部设计、专家和技术的产业化战略很快以失败告终,留下大量的烂尾工程。⑧20世纪80年代,基于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使本来就脆弱的非洲经济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与非洲国家谈判中要求缩减政府规模、实行私有化、货币贬值、开放市场,对非洲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的改革试验,80年代,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在拉美国家广泛地推行,并在90年代广泛流行。拉美采用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速度之快及程度之彻底,典型的例子是墨西哥、玻利维亚、阿根廷在5年之内实现了东亚各国花了30年时间实现的贸易、金融自由化,而且其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1988年,墨西哥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压力下,按照后来被概括为“华盛顿共识”的要求实行改革,其核心是企业私有化、贸易自由化,放弃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放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保护政策。到1994年,墨西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外汇储备锐减,股市暴跌,资本大量外逃,通货膨胀上升,经济严重萎缩,大批工厂倒闭。与之相似的是阿根廷采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进行的彻底改革,以及随后爆发的全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的一个时期内,拉美国家危机不断,与它们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僵化的采纳和执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此外,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的转型过程中,也受这一发展理念的深刻影响,并深受其害。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部分东亚国家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符合自身现实条件的发展道路,根据国际形势和内外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强有力和有效的政府宏观政策,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提供经济追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和巨幅震荡,实现了人们所称的“东亚奇迹”。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效果。与前两种发展理念相比,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后,受到国际社会更为普遍和一致的欢迎,人们对其有着更广泛和深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是零和性而是具有很强包容性的发展理念;不是内容和领域单一的主张,而是包括多方面目标与政策要求的主张。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比较深入地进入世界各国的政策层面,从而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实践影响。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迅速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里约原则为指导原则、以《21世纪议程》为行动框架、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协调机构、以履行“三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防治荒漠化公约》)为重点任务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联合国设立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每年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执行情况。在国家层面,近百个国家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管理机构,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制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中国在内的69个国家编写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报告。⑨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15年,国际社会基本实现了将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减半、小学教育性别均等、将无法获取改善的饮用水源的人口减半等具体目标。同时,在保护臭氧层、减少海洋环境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领域,取得不少成果。
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全球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形势。在减贫与人文发展方面,全球仍有约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有5700万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失学;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仍在使用未经改善的卫生设施;当前,国际体系中存在的冲突和地区不稳定,导致约6000万人逃离家园;世界各地区和国家之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十分突出。在能源、资源、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全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许多领域的情况反而在进一步恶化。过去25年世界经济翻了两番,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有60%已经退化或者正在以非可持续的方式被使用,森林消亡、能源枯竭、海洋污染等问题持续加重。全球在发展经济、改善人居、消除饥饿与贫困等方面的很多积极进展,还是以资源消耗的持续加大为代价取得的。
总体上,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人们普遍接受,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依然存在,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和取得的成果依然难尽人意,在环境和减排问题上,甚至出现“绿色疲惫”综合症。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冲突和不稳定影响了许多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在全球发展问题上,存在着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比较激烈的政治博弈,大多数国家仍然以自身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考虑发展问题,希望由其他国家承受更大的责任和代价,甚至气候问题也成为一些国家之间相互斗争的工具。其结果,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真正深层次的问题难以获得有效解决,全球治理结构依然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
五中全会发展理念的实践。五中全会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完全不同于霸权政治的发展理念,以及自由放任的发展理念,而是吸收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很多科学内涵。
中国的发展实践,经过了一个根据现实需要不断调整深化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发展思路是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资源,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布局。改革开放之初,在所拥有的资源依然颇为有限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某些地区进行重点倾斜的非均衡的发展政策。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了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关注的重点,把非均衡的优先型发展政策转变为更为均衡的协调发展政策。⑪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不是很高,西部开发政策的优先方向还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由此造成经济建设唱主角,社会发展唱配角的发展实际,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问题还在累积。针对这一现象,2003年之后,中国政府逐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进一步于2015年提出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于一体的新的发展理念。
一种发展观要取得重要的实践方面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于发展理念与发展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趋势的契合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强大和有力的政策支撑。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具有强大行动力的政府来实施和落实,它也不过是一种观念的建构,很难在现实中落地。
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是中国政府在几十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多方面理念加以提炼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直接针对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指向中国未来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方向,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环境的追求,努力使发展的成果被更广泛、更公平地分享。从发展动力上,它抓住了以创新推动发展这个核心和基点;在国际层面,坚持开放包容,把中国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对于这一发展理念的前景,我们有理由抱有乐观的预期。
霸权政治的发展理念,虽然“陈旧”但并不“过时”,在当前的国际社会中,依然顽固地存在,而难以消除,但它也是世界很多地区动荡和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重要根源。新自由主义发展理念并非全无道理,但对这一发展理念的简单套用,给很多拉美、非洲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需要辩证地看待它的作用。可持续发展观在国际社会十分流行,并推动了减贫、卫生、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但这一理念难以被不同国家真正有效落实,难以真正解决全球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在思想、观念的层面,是中国对发展理念探索的一个新的成果,它更大的生命力,将体现在对中国未来发展实践的引领和推动上。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它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将迎来一个光明的前景。
注释
高程:《从规则视角看美国重构国际秩序的战略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2期;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0.
关于美国与其盟国关系的不平等性的讨论,可以参考David A. Lake, Hier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Victor D. Cha, "Powerplay: Origins of the U.S. Alliance System in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ume 34, Number 3, Winter 2009/10, pp. 158-196. Jae-Jeok Park,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he U.S.-Philippines Alliance in the 1990s and the U.S.-South Korea Alliance between 1998 and 2008," Asian Survey, Vol. 51, Number 2(2011), pp. 268–289; Stephen G. Brooks, G. John Ikenberry,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Don't Come Home, America: The Case against Retrenchmen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7, No. 3 (Winter 2012/13), pp. 7–51.
"Face to face with Obama", http://www.abc.net.au/7.30/content/2010/s2872726.htm.
“奥巴马:如果美国不在亚洲制定贸易规则 中国就会制定”,凤凰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428/13669153_0.shtml。
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86~87页。
常江、王忠民:《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曾贤刚、周海林,《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5期。
周玉渊:《从被发展到发展:非洲发展理念的变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第2期,第52~65页。
彭斯震、孙新章:《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背景、进展与有关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2期;彭斯震、孙新章:《后2015时期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与中国参与战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7期。
曾贤刚、周海林:《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5期。
朱先平:《新时期我国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民论坛》,2013年8月中。
责 编/凌肖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