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卿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00135)
洋山港
——名副其实的东方大港
黄少卿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00135)
洋山港自2005年开港,到2015年12月已开港十年。短短10年,洋山由默默无闻的渔村小岛,发展成为如今全球最大的现代化集装箱港区。一座世界级枢纽大港的横空出世,结束了长江流域只有国际喂给港的历史,为上海港参与国际竞争、建设世界级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洋山港;发展回顾;展望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港口贸易量急剧增长,问题则随之而来:黄浦江内码头岸线已经用完,更是缺少深水泊位。长江口进港航道水深太浅,远不适应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求。加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造业大国,今后集装箱运输会越来越多,上海建设深水港显得越来越迫切。面对这一难题,上海必须跳出黄浦江,越过长江口,到近海来建设深水港。
从1996年开始选址论证,动用国内外近200家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6000多人次的科研人员,完成专题研究200多项,经过反复比较,最终确定在大小洋山岛。从开始选址论证到2006年6月开工建设,洋山深水港区的前期准备工作历经6年多,最终出炉的可行性报告于2002年3月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然而,在远离陆岸的大小洋山上建设这么大的港区,这么长的桥,在国内尚属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全靠建设者们发挥聪明才智,艰苦奋斗,克难而行。2002年6月26日,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开工建设,作为一期工程的东海大桥打下了第一根桩。2004年5月18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码头主体结构基本完成;5月21日,东海大桥完成全部桩基;6月26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陆域全部形成。一期工程建成后,2005年11月30日从香港驶来的集装箱船“彩虹石”号成功靠泊,成为首艘“亲吻”东方大港的巨轮。同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宣布正式开港,洋山保税港区也随之启动。按当初规划,深水港将分期建设,深水港一期工程完成了五个深水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20万标准箱。二期工程完成4个深水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10万标准箱。三期工程完成7个深水泊位,设计年吞吐量500万标准箱。一期至三期总共建成16个深水泊位,即目前洋山港所拥有的深水泊位。它主要承担大型远洋干线船舶的装卸作业,并能满足世界当前最先进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全天候满载进出。
边检部门数据显示,开港首年,出入洋山深水港区的船舶和人员量为2000余艘,5万人次,次年则翻了一番,达到4000余艘次和10万余人次。随着二期工程4个泊位的建成、投产,两项数据再次增长至6000余艘次和15万人次。随后几年,三期工程7个泊位陆续建成使用,整个港区码头泊位达到目前16个,出入境(港)船舶和人员量不断飙升,到了2011年,船舶量首次达到1万艘次,人员量首次突破20万人次,自此以后几年仍保持这一水平。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共出入境(港)船舶7万余艘次,人员近180万人次。
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上海港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装卸及贸易口岸,其中上海港集装箱班轮每月280余条国际航线,直达世界上340多个港口。洋山港是上海港中最核心的港口,在上海港每年完成的总吞吐量中功不可没。10年来洋山港已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8亿标准箱。洋山港经过十多年建设,不仅其硬件日益完善,而且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提升。目前,洋山港每百米岸线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万标准箱,跃居世界首位。
在深海中建设如此大型港口,是对工程技术能力的巨大挑战。工程技术者要在平均水深20余米的岛屿之间,用吹沙填海的方式使之变成平地,造出长6公里、宽1-1.5公里、总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这相当于约在1000个足球场的面积上,将沙石堆到7层楼的高度,动用的砂石总量超过1亿立方米以上。不仅要建港,还要建桥,在风高浪急的外海,运用高效、科学的施工技术,仅用3年时间,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于2005年05月25日实现结构贯通。从东海大桥跨过杭州湾登上小洋山,必须穿过一条隧道,这就是目前的双连拱隧道。按照最初的设计,要炸山开路,但为了保持小洋山的山体原貌,才决定改建隧道。经过近十次重大技术论证终获通过,并付诸实施。
洋山港区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20多项具有技术产权的技术,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洋山深水港的开港,结束了上海港没有深水泊位的历史,使上海港从“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是我国开发利用外海资源岸线资源的重大里程碑。洋山深水港区的建成,洋山保税港区的封关启用,加快了上海港从国际大港迈向世界强港的步伐,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一艘艘巨轮在洋山港靠泊,要完成海量的集装箱装卸任务,需要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洋山港的工作效率无疑是惊人的,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只要4个小时就能全部装卸完毕。开港以来,洋山深水港已7次打破集装箱码头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其中4次是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司机张彦打破的,2011年6月,他创造了每小时196自然箱的桥吊单机效率,至今这一纪录无人打破,此外,他也从未发生过一次货损质量事故,稳、准、活、细、慢、轻、快,成为他多年来工作的最好总结。前不久,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美博马士基”号靠泊在盛东公司码头,仅4个小时就完成了2174个标准箱的装卸任务,再次创造了新纪录。这要归功于全球首创的双吊具边装边卸规模化作业方式,这种操作方式减少了集卡空车和桥吊空吊具返回等无效作业环节,每年可减少能耗支出近千万元。
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和作业能耗是国际航运界评判现代化港口的重要指标。洋山深水港区在追求经营绩效的同时,还兼顾环保绩效和社会绩效,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港口规划建设和码头经营之中,以实现“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目标。洋山深水港拥有全国首批应用清洁能源——LNG加油站,200辆集装箱卡车使用LNG绿色能源作为动力,世界上首台LNG轮胎吊也已投入使用。相比柴油,使用LNG能源每年可减排20%~30%二氧化碳、90%的一氧化碳、30%的氮氧化物、70%以上碳氢化合物,并且没有颗粒状排放物。洋山深水港还建有岸基供电设备,这些供电设备能使船舶每次靠泊减少95%以上的柴油颗粒物、碳氢化物、硫氢化物的排放量。
开港十年来,正是洋山港人的拼搏和创新精神,推动着洋山港区的吞吐量持续稳定发展,有力地巩固了上海港的国际枢纽港地位。不论昼夜,洋山港码头始终繁忙,每一个洋山港人都在拼搏和创新,与恶劣天气和重大险情进行抗争,并通过船舶设备更新,从技术上不断提升防灾抗灾能力,目前洋山深水港区已跻身于世界为数不多的全天候、现代化港口之列。开港之初,洋山港区就推出了“五定”,即“定时、定线、定点、定码头、定船公司”,并提供24小时江海联运服务,将长江流域的集装箱运至洋山港区中转后,再运往世界各地。如今,港区每隔8小时,就有一艘来自长江的江海联运的船舶进出,洋山港已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枢纽中转港。在洋山港,无论是装卸工、吊车司机,还是海关、国检、边检都在实行翻班制,以确保船舶靠泊后能及时装卸集装箱。
洋山港人拼的不仅仅是干劲,更有创新。过去的十年中,洋山深水港区不断刷新港口业的世界纪录:每100米岸线的年均吞吐量达到28万标准箱、成为第一个靠泊1.8万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枢纽港……每一项世界纪录被打破,都源于创新,创新贯穿于设备、技术和发展理念之中。比如,近几年,洋山港区先后推出的主航道双向通航、套泊作业等,使洋山深水港昼夜码头泊位候船时间由原来的14小时缩短至7小时,泊位利用率提高了12%,这项国内首创的技术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港口和航运公司的运营效率,还降低了运营成本;引入“互联网+”理念,自主开发了外集卡预约系统,各地货主利用手机APP便可查阅货物信息;实现了集装箱船双吊具边装边卸新工艺作业,使桥吊效率提升至49.25%,集卡空驶率下降40%,大幅降低了船舶在港时间。此外,洋山港区还充分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平台,加快“中转集拼”等特色业务发展。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往来洋山港区的世界各大航运公司受益,还惠及所有涉及洋山的港口、航运企事业单位。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如今洋山港区已拥有国际海运航线77条,每月国际海运航班350班次,覆盖了全球主要经贸区域。得益于洋山港的支撑,上海港从2010年起超越新加坡港,连续五年位列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随着通航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洋山港区正在抓紧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预计2016年底建成,2017年可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港口的“智能装卸”、“零排放”和“无人码头”发展目标,同时进一步扩大航线密度,使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并有望推动国际中转业务比例由目前的10%提升到20%左右,提升水水中转比例至50%以上。
“十三五”期间,洋山港将按照国家要求,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作出贡献。展望未来,洋山港将继续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港口建设,其东方大港的国际枢纽作用会进一步凸显,一个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全自动化港口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张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