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016-03-16 23:45:37黄凯丽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伊格尔顿资本主义苏联

黄凯丽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黄凯丽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早在第二国际时期就产生的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本文主要结合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的部分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三种错误解读进行驳斥,由此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当代价值的理论体系,并没有过时。

过时论;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产生

早在第二国际时期,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一众学者就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主张“修正”马克思主义。之后考茨基等人也以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为借口,要求工人阶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到了198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复兴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逐渐衰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成为一股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认为,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烟囱林立、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世界了,科技革命的产生使资本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的那套理论在这个时代已经被淘汰不适用了。对于这个观点,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就有一段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在那个工厂林立、到处充满饥饿暴动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还多少有些用处……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如今,支持马克思主义的都是一些老顽固。他们不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过去的那个世界再也不会回来了。”①

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确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所在,这是合理之处,毕竟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马克思本人也一直坚持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理论。即便是像《共产党宣言》这样一部影响力巨大的著作,在它的德文序言中,马克思也坦然承认:“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②马克思本人比谁都明白自己理论的局限性,但这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只是片面地看到了理论的相对性,并将其无限放大,完全忽视其时代性、发展性,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沼。

二、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反驳

1.资本主义制度只是量变,不是质变

《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多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世界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所有制形式和管理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福利国家制度的推行,缓和了被资本主义制度所激化的阶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西方部分学者就肆意宣称资本主义制度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资本主义非但不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反而会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但伊格尔顿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但其根本矛盾依旧存在。我们所看到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这些改变都只是表面层次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对立,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不久之前由34个资本主义国家所参与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布的一项报告,给我们展示了一组令人汗颜的数据: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贫富差距已达30年来的最高峰,其中美国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竟是最贫穷的10%人口收入的18.8倍,不知道一向以“自由、平等、民主”标榜自己的美国看到这组数据时会作何感想。而这一系列的导火索都是源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依旧存在,资本主义的这些改善措施只能说是量变,还未达到质变。这样看来马克思显然一直都是理性客观的,他并没有被资本主义的繁荣表象蒙蔽了双眼,能看穿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真正的本质。

除此之外,还必须告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支持者一个事实:资本主义制度在今天之所以还没灭亡,恰恰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正是因此,才迫使资本主义不得不停下脚步对其自身的发展进行反思和变革。例如资本主义在二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而建立的福利国家制度就来源于马克思带有人本主义关怀的社会保障思想,还有经济危机时国家干预政策的“罗斯福新政”,其中的分配制度改革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的思想。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是资本主义不断自我改良、自我革新的动力所在。伊格尔顿对此做了形象的比喻,他将资本主义失去控制比作发狂的野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扼住这头野兽,将它制服。然而,资本主义国家好像是患上了定期失忆症,在社会平稳发展时就忘记马克思主义所给予的经验和教训,拼命批判马克思主义,将其贬得一文不值。可是一旦经济危机来临造成社会动荡时,他们又瞬间恢复了记忆,重新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调整自身克服危机。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正如伊格尔顿所说:“资本主义内在的逻辑稳定性,使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多数批判至今仍有其道理。”③

2.苏联解体不是共产主义的终结

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阵营的曲折发展,尤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两大事件一直成为反马克思主义者用来抨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武器。在他们看来苏联模式的失败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败,就意味着共产主义事业的失败。这种结论产生的根据从一开始就是不客观的,他们只过分地关注和夸大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曲折和负面的现象,通过把专制、暴力、宿命论等一系列批判性字眼推到社会主义身上来塑造资本主义的“救世主”形象,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却视而不见。

虽然苏联模式最终没能挽回颓势,但并不能因此就对其存在全盘否定。就像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虽然不赞同苏联模式,但对苏联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还是毫不吝啬地加以赞赏。他肯定前苏联在不断推进卫星计划的同时,仍能保证为苏联人民提供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实现充分就业,不仅能够维持一套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在推行免费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问题是苏联在国内外形势稳定后,并未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加以调整,而是继续进行同化和僵化,把苏联模式作为一种实现社会主义的最佳方式加以神化,不容许任何质疑的声音出现。就算后来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开始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也只是在现行模式的框架中寻求出路,并未触及苏联模式的实质,这种“隔靴搔痒”的做法,必然阻止不了苏联最终的分崩离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试图将苏联这种体制的错误归咎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是绝对站不住脚的。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失败很大一部分是理论脱离了具体国情所造成的。列宁在军事共产主义的实践失败之后,就已经意识到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农民这一群体利益出发,因此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然而斯大林上台后,将重点转移到重工业和军事建设领域,使苏联重回军事共产主义轨道,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的确使苏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最强国,但也付出了使苏联人民饥寒交迫的巨大代价。在这一点上就已经脱离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其次,即使像马克思主义这种深刻彻底的理论,也不能穷尽所有的社会问题,也无法预测各个不同国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更何况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设想过在贫穷的国家能够率先实现社会主义,他一直相信社会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他也从没设想过社会主义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因为马克思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仅靠自己国家的生产力是远远不够的。

然而列宁和斯大林似乎用实践推翻了马克思的上述设想,一个成功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又以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带领苏联实现跨越式发展,但90年代苏联最终解体的命运似乎又验证了马克思的说法。对此德赛在他《马克思的复仇》一书中,就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评价苏联模式的失败。他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阵营之所以遭遇失败,并不是因为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而是由于只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却没有践行马克思的思想,所以才受到了马克思的复仇,以失败惨淡收局。我在这里引用德赛的观点并不表示我认同当时的苏联不该进行革命,只是想借此提醒那些在当时革命中绕过马克思的思想,现在应该回过头来认真看待,而不是将其错误地解读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

在我国也流行着一种“与实践不相符”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所描绘的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大差别。其设想的共产主义没有我国的市场社会主义、贫富差距和阶级斗争。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就被冠以“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头衔;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正确的,又会被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作为抨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口。其实这恰恰是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阴谋,他们片面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差别,刻意掩盖两者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达到打击马克思主义和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并不意味着就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假思索地直接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或一般原理套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上。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就应当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虽然马克思在很多著作中都对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市场经济加以批判,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拜物教和等价交换原则必然会造成人类道德的大滑坡,使人们变为利益至上的冷血怪物。但马克思从来也没有说市场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而且他认为虽然市场具有剥削性,但同时也具有解放性。因此不能仅凭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不能将其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这完全是一个伪命题。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就作了科学的论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④三个“有利于”的提出,才是姓“资”姓“社”真正的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也着重强调了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协调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实计划和市场都只是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既然罗斯福能用政府干预市场的计划手段来挽救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那又有什么理由反对我国用市场手段促进经历十年浩劫后停滞不前的经济向前发展呢?

不可否认,贫富差距的现象在我国的确存在,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而城乡之间的内部差距也达到了24倍之多。对于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差距明显,部门行业、阶层之间差距加大这些现象,我国从来没有否认而且一直将其作为头等大事,着力缩小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于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就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⑤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完全消除贫富差距达到理想状态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我国的发展状况与社会主义不符。

至于阶级斗争的问题,这在我国一直是比较敏感的话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阶级斗争问题,他也不否认在社会主义社会,确实仍然存在反革命分子和敌对分子,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消灭这些反动势力的。同他们的斗争是必须的,是不可轻视的,但也决不能将其上升为是国家的根本矛盾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前段时间中国社科院的王伟光教授以《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一文,又重新引起了国内学界关于阶级斗争现象的大讨论,其中不乏一些好事者故意曲解王教授的言论,扬言应将其“绞死”。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思想流派之间的分歧总是容易上升到政治层面,“阶级斗争”一词就是因为人们赋予它过多的政治内涵,才导致历史悲剧的发生。其实阶级和阶级斗争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是不能避免的客观存在,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应该夸大也不应该回避,客观理性地正视这个问题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中国目前仍存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不相符的现象,但这只是暂时的,是我国在社会转型阶段必然会经历和需要去克服的。如果不顾国情只是一味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构建的社会主义蓝图去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我国必然会成为第二个苏联。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真正适合我国的社会发展模式,才是真正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早在第二国际时期就出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却一直持续到今天,光凭这一点就已经可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依旧具有价值,依旧对社会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世界而言,全球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证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各国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把各种复杂的问题,如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冲突、生态危机与资源争夺、全球治理、自然灾害等等摆到了人们的面前。令人惊叹的是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见到了全球化趋势,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由于殖民侵略和工业革命进一步开拓了资本主义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使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逐渐卷入全球化。

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最好证明。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国家重新捧起了《资本论》,因为它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

对我们国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正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充分证明。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并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表述,并将马克思主义的“三化”——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⑥我相信,随着“中国梦”“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五大发展观”等一系列带有中国标记的理念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呈现出更大的当代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轨迹始终都脱离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永远不能被磨灭。

最后引用陈先达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总结:“立足实践,面对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永远具有当代价值,与新世纪同行。”⑦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也需要马克思主义;今天需要马克思主义,未来人们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又何来马克思主义过时一说呢?

引文注释

① 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③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5.

④梁为.邓小平南方谈话: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 去 好 了 [EB/OL].http://history.sohu.com/ 20150304/n409304769.shtml,(2015-03-04).

⑤习近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 12-30/4448868.shtm l,(2012-12-30).

⑥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12/04/c_118421164.htm.(2013-12-04).

⑦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1]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衣俊卿.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着力点——兼论伊格尔顿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

[6]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1.038

猜你喜欢
伊格尔顿资本主义苏联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erry Eagleton’s Ideological Criticism
伊格尔顿的审美和解之梦
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
——《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学术研究(2016年8期)2016-02-28 21:06:53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谁是“颠倒了的本质主义者”?——新世纪特里·伊格尔顿本质主义立场发微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