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
——以“阿拉伯之春”为例

2016-03-16 23:45:37山转转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1期
关键词:阿拉伯民众媒介

山转转



浅析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
——以“阿拉伯之春”为例

山转转

当今社会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政治传播的新媒介,它们改变了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爆发于2010年年底并燃烧至整个中东的阿拉伯革命,这场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政治事件,使得新媒体的政治传播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阿拉伯之春”背后的新媒体为例,分析探讨当代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

新媒体;政治传播;阿拉伯之春

一、“阿拉伯之春”背后的新媒体

2010年12月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由此拉开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专制统治的行动。突尼斯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街头自焚事件点燃了突尼斯民众的抗议之火,随后这场政治运动燃烧整个中东、北非阿拉伯世界。突尼斯、埃及、也门、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先后爆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这场发生在阿拉伯国家的政治运动被西方称为“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事件的发生,原因错综复杂。它的爆发,与传统的政治运动有着类似的共同背景,即复杂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从而导致民众的不满反抗;加之国外势力的长期干扰,比如,西方国家长期鼓吹灌输“人权高于主权、自由、民主”等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导致民众对当前国家政治不满。在这些传统的政治运动中,经济危机往往是导致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在这场“阿拉伯之春”事件中,还有一个非传统的推动因素,即“新媒体”,在这场政治运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这里的“新媒体”指的是以社交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传播媒介,也可称作“新媒介”,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它不仅包括Facebook、Twitter之类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也包括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照片分享工具等互联网支持的社会媒介工具。2010年12月18日,突尼斯民众通过社交网组织反政府游行示威活动,最终推翻了执政长达23年的本·阿里总统的独裁时代。在这场革命浪潮中,Twitter等新媒体动员民众的政治传播作用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背后,除了诸多阿拉伯国家长期专制、落后的统治激起民众的不满,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21世纪新生网络传播媒介早已深入大众的民主生活中,其简便、快捷、普众化的特点使其应用深入各个领域,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尤其是在年青一代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阿拉伯之春”的爆发也正是主要由年轻人争当先锋。偶发的事件激起青年一代要求“民主”的抗争,而新媒体“互联网”的使用,成为青年一代传播思想和组织抗争的重要政治传播媒介。成长于互联网新媒介时代的阿拉伯青年,习惯于在社交网中获取新闻消息、了解国家,也习惯于在互联网世界中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像一个个分散各地的“布瓦吉吉”,因在某一时刻的情感共识燃爆后而团结在一起,如磁铁般吸引他们的正是互联网。正如波斯特所言:这个世界日益被不断加厚的传播系统的网络联结,它通过一种像毛细血管的结构延伸到这个行星的每一个隐蔽处与断缝之中。①这些青年通过在网上的交流,互动,从而酝酿了舆论,其在新媒介的传播下,得到了更多追求民主和正义者的支持。当新媒介被应用于连线政治后,它便为青年确立了主体意识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行动场域。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助推抗议者从一个个散落的个体连接成一个无限庞大起来的团体走上街头进行民主抗议,甚至在国与国之间引起了连锁反应效果。它也从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控制”发出了挑战。譬如,在这一革命浪潮中,埃及等一些相关国家当局甚至决定切断本国的社交网和互联网。

二、新媒体与政治传播的关系

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应用,都标志着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21世纪以互联网的发展为显著特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将人类带入新的传媒时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各个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意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新闻传播等方面呈现出“简便、快速、即时、形象”等特点,其具备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政治影响力。

新媒体的使用日益深入各国民众生活之中,社交网已经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众所周知,问世美国的社交网,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后,被形象地称之为“新政治参与工具”。也有更多人认为奥巴马当选的成功,与其善于利用社交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目睹了他的胜利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政治集团也开始重新重视新媒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关注着它的政治组织能力。在“阿拉伯之春”国家之一的突尼斯,有很多使用互联网和新社交网的人。该国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60%,而一般来讲,年轻人更善于使用社交网,突尼斯使用Facebook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18%。②这恰恰说明了新媒介在政治传播方面所具有的新特点。它正在一个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年轻群体中发挥着巨大的政治组织作用,看似无形,却往往引发巨大的新型政治街头运动。

那么,以社交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究竟是如何在政治传播过程中发挥其作用的?首先,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主流媒体对一国政治信息的单方面报道传播。一国的主流媒体往往是服务于该国执政机构的宣传、传播媒介,往往在某些危害一国政府形象的事件报道上缺失真实性,总是会刻意隐瞒事件背后的政府实情。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往往会打破一国主流媒体的报道,让民众得知真相,从而得到民众的认可和信赖。这无疑对一国主流媒体以及当政者发出了挑战。其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报道事件、发起倡议、组织抗议、走上街头”等程序迅速发起政治运动。这种政治运动不仅发生在欧美权利意识较为发达国家,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运用新媒体的政治传播能力组织起来的政治街头运动也越来越多。对于国家而言,一方面,他们是倡导使用新媒体进行主流政治思想传播的主体,而同时他们也畏惧民众利用其政治传播功能发起一系列政治运动向政府抗争。

总之,新媒体的出现和使用为政治传播带来了新的革命。它鼓舞了革命的发生,挑战了主流媒体的地位,同时,它是这场“阿拉伯之春”背后的“发声”工具,将植根于阿拉伯各国底层民众的民主思想激发了出来。

三、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都扮演着新的角色,欧美发达国家新媒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营销与政治选举上。然而,新媒体在发展中国家所起到的政治传播作用要复杂得多,因其政治合法性与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尚需继续完善。在发展中国家,当传统媒体无法发声时,普通民众及其他民主党派人士往往会采取通过新媒介进行政治思想传播,力量组织,并且迅速动员社会成员,形成抗争运动。以Twitter为代表的新媒介具备这样的功能:即使网民无法登陆Twitter网站,网民仍然可以借助一些使用平台发送信息。国家当局对某个网络节点的封杀却仍然无法阻挡信息的传播,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介在政治传播上的限制。《时代》杂志曾认为,Twitter之所以被用作“社会运动媒介”,原因在于其“自由、高流动性、高个人化与非常的速度”。③下面我们以“阿拉伯之春”事件为例,分析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主要作用。

首先,在“阿拉伯之春”事件中,新媒体快速地将民众的视角聚焦在某一事件上,吸引了国际主流媒体。在突尼斯一些城镇发生暴动后,新媒体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呈献给大众,并且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以网络为纽带的新媒体将千万个“布瓦吉吉”吸引过来,并且对这一社会现象阐述自己的意见。同时,在新媒体的传播下,这一政治事件几乎同步被国际各国关注,也让阿拉伯各国独裁者迅速作出反应。其次,新媒体在整个政治传播过程中将个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推向了高潮,形成了即时的互动政治传播网络。在一些阿拉伯国家,社交网爆出了有关政府的腐败信息,民众在得知这些真相后,人人可以通过在自己熟知的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个人的参与互动助推了整个社会问题的爆发,昔日敏感的社会诟病一旦被群体揭发,民众利用社交网将这些敏感社会问题推向高潮,形成一个巨大的政治传播网络。这股力量可能一触即发。例如,在社交网的助推下,突尼斯、埃及、也门、叙利亚等国家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甚至演变为革命、发生内战。再如,利比亚内战。第三,新媒体为公众的自由言论和享有知情权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且突出表现在交流者之间的互动。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上更多地体现互动的过程,而非单方面政治灌输。由“布瓦吉吉”自焚事件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关注,由部分与“布瓦吉吉”有着共同遭遇的青年在社交网上的无序互动,引发整个社会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参与式互动,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这个社交媒体的互动之中,每一个都在扮演着信息的传播者,从而吸引了大量公众加入,无限的循环互动便引发了整个社会有组织地走上街头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这场运动中,以社交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充当着不可或缺的推动角色。

在距“阿拉伯之春”爆发多年后的今天,日益更新的科技发展正在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个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也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点滴生活。与“阿拉伯之春”爆发之初相比,这场阿拉伯民众的抗议大潮似乎退却了,但我们不可否认这场持续的民众革命确实给阿拉伯民族带来了革新。近百年来,阿拉伯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努力从未停息,其中的原因复杂多变。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新媒体的政治传播作用是现代各国革命所不能忽视的力量,它助推了阿拉伯各国“快餐式”的政治运动,虽然没能很好地驾驭这一政治运动走向完全的成功,但是经过“Twitter革命”洗礼的阿拉伯各国,正在渐渐地走向新的世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引文注释

①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②Sul,Jin-A.在阿拉伯民主化革命时的SNS与社会言论[J].韩国言论情报学报,2012年夏季刊.

③ Lev Grossman.Iran protests:Twitter,the Medium of the Movement[EB/OL].Time,http://www. cc.gatech.edu/classes/AY2010/cs4001B_summer/documents/Time-Iran-Twitter.pdf,2009-06-17.

[1]黄民兴.世纪震荡: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原因和前景[J].回族研究,2011(3).

[2]Gladwell.M.Small change:Why the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weeted[J].The New Yorker,2010(4).

[3]李成贤.“弱连接”发挥“强作用”——从“阿拉伯之春”看新媒体的政治传播能力[J].新闻记者,2013(3).

[4]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Sul,Jin-A.在阿拉伯民主化革命时的SNS与社会言论[J].韩国言论情报学报,2012(3).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1.016

猜你喜欢
阿拉伯民众媒介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电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