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经济:南京“十三五”新兴产业的发力点

2016-03-16 23:45:37闻一武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十三五南京海洋

闻一武



发展海洋经济:南京“十三五”新兴产业的发力点

闻一武

南京港随着12.5米深水航道的建成,从江港变成海港。“十三五”南京在此基础上,推进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条件已经具备,应规划先行,完善发展海洋经济的体制机制。发展路径上,以港口为中心,从创建省级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着手,对内强力辐射长江中上游乃至西部内陆地区,提升区域内中转枢纽地位;对外拓展近海及远洋相关业务,发掘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强海洋经济在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

海洋经济;南京;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力点

南京提出发展枢纽型经济,海港枢纽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南京港随着12.5m深水航道的建成,从江港变成海港,开启了南京从港口经济迈进海洋经济的新时代。

与周边城市相比,南京发展港口(海洋)经济是需要补的短板,同样也是发展的最大空间。

一、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在2003年国务院文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海洋经济的定义是: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

在1999年国家海洋局发布实施的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中,对海洋产业的定义是: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海岸带资源所进行生产和服务的活动。

海洋经济既包括以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为生产要素的经济活动,也包括不依赖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直接为其他海洋产业服务的经济活动,无论其所在地是否为沿海地区。2016年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就选择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作为非沿海城市非沿海县开展试点调查。

作为一个海洋强国,海洋经济应该和内地的发展紧密相连,海洋离不开内陆,内陆也离不开海洋。江苏有954公里海岸线,全国更有着3.2万多公里海岸线。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现,不能坐等国家把项目放到地方,而要积极培育可能服务海洋的高精尖、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随时做好转型海洋经济的准备。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产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南京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新机遇

一是从国际和国家层面看,各国都在向南北极、四大洋进行圈海运动;国内有“一带一路”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国防深化改革军民深度融合的机遇。

“十一五”出台《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开始全面布局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选择广东、山东、浙江、福建、天津等5省市先行先试,寻求重点突破;“十三五”将会全面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目前海洋经济仅国内就有6.5万亿以上的市场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9.6%。其中,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45.9%、48.8%;环渤海地区占35%、长三角地区30%、珠三角地区占20%。

二是从全省区域看,国内沿海各省经济增速都低于中西部,均不约而同寻求发展蓝色经济。我省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新一轮3+2沿海战略和江苏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首次明确提出“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经济”。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6406亿元,同比增9.5%,占地区生产总值9.1%。江苏从“背向大海”到“拥抱大海”,昔日“经济洼地”正成为江苏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是从南京区域看,江北新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南京区域叠加。在国务院对江北新区的批复中,要求与浦东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加强联动,这是所有国家级批复中独有的。联结这两个国家级新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海。

发展战略是发展理念的最集中体现。创新海洋新兴产业,是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的很好的开放合作的载体和平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南京应在江苏沿海经济区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南京海洋经济的发展基础和现状评价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与交通部联合推进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南京以下长江港口具备了海港功能,海运主力标准船型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港,同时可满足第五、六代大型远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乘潮通过,沿江两岸港口可直接连接海运航线,江港变海港,再加之区位独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可联运换装,是万吨级海轮进长江的终点。“十三五”南京在此基础上,推进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南京依托港口,形成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的发展新格局,配合全省沿海发展战略,必将逐步形成海洋产业集群。

海洋产业狭义上,一般以港口产业作为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以南京港集团为例,201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9223.97万吨(全市总量2.2亿吨),同比增长3.03%;完成装卸自然吨6740.39万吨,同比增长4.2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292.25万TEU,同比增长6.24%。三大标志性指标持续性创历史新高,并继续在长江沿线港口企业中保持领先。南京港集团2015年合并财务报表实现营业收入28.66亿元,利润总额7711万元。

目前,南京港已先后与泸州市、长航局、江苏海事局、中石化、民生轮船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以上港建费减半征收、启运港退税试点和南京—中亚国际集装箱班列开行等诸多方面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江苏省的大力支持;南京港先后开通“宜宾—南京—环渤海湾/日韩”“泸州—南京—日韩”“南京—太仓—日本”等集装箱近洋航线,并在淮安、南昌等地以资本合作形式设立内陆港,与舟山港、唐山港、宜宾港、合肥港、淮安港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局面,进一步提升南京口岸开放水平和港口通航能力,支持南京港航产业和港机重工产业的发展,促进南京枢椟经济发展。

2015年江苏省沿海沿江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7.9亿吨,同比增4.9%;集装箱吞吐量1583万标箱,同比增6.5%;沿海地区风电装机容量达366万千瓦。南京港正处于蓬勃的发展期,但与国内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相比,年货物吞吐量仅为其1/4,年集装箱量仅为其1/6,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南京临港产业正在起步阶段,高端海工装备制造、高端船舶业有一定基础,涉及深海探测、海洋医药、海能利用等的海洋新兴产业还很薄弱,南京有良好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发展海洋经济大有作为,空间巨大。

四、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园区

伴随国家海洋战略调整,我国海洋经济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近10年平均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长,海洋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带动了科技、教育、金融、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全国涉海就业人数达3600万之众,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造船、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工程建筑等六大支柱产业。海洋渔业、港口物流与海上运输、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要提升;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业、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等未来海洋主导产业要适应社会需要,拓展市场前景,要通过重大项目遴选导向,在短时期内形式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速海洋主导产业的优化培育进程。产业园区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发展平台,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江苏海洋强省建设处于中间段的水平,与天津、上海、广东三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海洋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排列也处于中游。“十二五”期间,江苏海洋优势产业在国内更具影响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沿海沿江亿吨大港数、货物吞吐量均居全国第一,造船完工量、新船承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等船舶工业主要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榜首,海上风电并网容量领跑全国。

据统计,江苏各级涉海类、海洋类产业园区共有30多个,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10个市,涉及20多个县(市、区)。沿海海洋产业园区按照地理区位划分为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带,沿海北部侧重发展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产业;沿海中部做大做强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产业;沿海南部和沿江海洋产业园区重点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2016年4月,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沿海办等部门又认定上海合作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区、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盐城新能源淡化海水产业示范园、东台海洋工程特种装备产业园5个园区为第一批江苏省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

2014年9月,总投资56.3亿元的中船海洋装备机电产业园项目落户南京滨江开发区。该项目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投资兴建,重点打造海洋安全装备、海洋科考装备、海洋运输装备及海洋开发装备等四大海洋装备的研发、制造,同时将设立国家级机电研究院。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专门从事高端海工装备的海洋产业园区,它既是园区,同时也是一个重大项目,对南京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新兴产业有很强的示范引领效应。

园区模式对地区经济的拉动和产业的发展,作用十分明显,发展海洋经济也可积极遵循这一成功做法,但应结合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并挖掘当地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并在先导产业方面多做培育和探索,增强经济活力和后劲。

五、南京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南京发展海洋经济,要以港口为依据,抓住机遇,努力在东西部经济互动与产业转移中发掘市场机会,在上中下游交流与协作中寻找合作机会,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衔接互动中拓展发展新空间。一方面向中西部增加辐射能级,共同对物流链进行优化管理,使上下游货物形成高效对流,服务和承接长江中上游城市的功能将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更大的空间和作为是向远洋要效益,南京要把海洋产业经济创新作为“十三五”发展新兴产业的一个发力点。为此建议:

1.理论研究先行

“十三五”期间,南京应全面启动海洋经济。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是一个巨大的待挖掘的宝藏,东海、南海热点,主权之争背后还是资源和经济的竞争。按照“海陆统筹、江海联动、体制创新、绿色发展”原则,这个工作同样要抓早抓小抓细抓实。要加强产学研的协同和发挥智库的作用,为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示范指导。

2.要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

在发挥区域政策战略叠加效应上,融入区域一体化战略,以完善海洋经济中长期规划编制作为抓手,一方面实现与浦东、舟山群岛两个国家级新区的全方位对接,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融入省内新海洋经济战略和“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打造“蓝色粮仓”和“蓝色硅谷”,发展海洋传统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江北新区与江海枢纽港的联动,必将成为我们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增长极。

3.壮大产业规模推进海洋经济

以枢纽港为依托,整合港口、调整产业布局和优化集疏运体系、航运物流服务体系,同步推动主枢纽港建设、物流园区建设和产业重大项目。对传统产业补短板的同时,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争取与其它城市齐头并进。大力发展高端海工装备,包括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新型船舶、海洋观测科研装备、智能化高端港工装备等,涉足海洋新材料、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洋遥感、水声技术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利用南京军工技术优势,参与海洋建设一系列经济活动,深度拓展军民共建应用领域,在海洋领域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4.提高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在南京海港枢纽经济开发区建立专门的海洋经济产业园;研究制定海洋经济扶持政策,建立海洋经济产业基金,培育相关的企业和吸收专业的人才;发挥省会城市地域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组建省海洋大学,科学整合市内科教资料可以争取校址放在江北新区。加强与国际间合作,走出去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海洋国家加强交流,注重发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南京的战略新兴产业。

[1]马仁锋,李加林.浙江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1.

[2]程刚.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韩立民.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4]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等.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2015[C].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5]马丽卿,等.希望在海洋:舟山群岛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R].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6]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5[R].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7]张颢瀚,沙勇.“十三五”江苏区域发展新布局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5.

[8]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稳中求进,转型发展: 2012年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成果汇编[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9]南京市统计局.2015南京统计年鉴[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5:162.

[10]成长春,凌申,刘波,等.江苏沿海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1]南京港报总第1478号、第1487号.

[12]钱林峰,薄云峰.江苏公布首批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N].扬子晚报,2016-4-27.

[13]陈励.镇江船舶工业发达支撑海洋经济[EB/ OL].海洋中国-中国网,http://ocean.china.com. cn,2013-03-13.

(作者单位:南京城建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1.010

猜你喜欢
十三五南京海洋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环球时报(2022-08-16)2022-08-16 15:13:53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南京·九间堂
金色年华(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7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每秒碰撞八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