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冠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地方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现状及路径思考*
——以安徽省级媒体为例
王冠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媒体的转型发展过程,离不开媒介融合。地方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前有中央级媒体的高度垂直布局,后有市场化新兴媒体的细分重构,其组织成分和媒介资源日益窄化,又反过来加重了转型的障碍和困难。从代表性的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安徽的传统媒体多年来都在进行相关的积极探索,多方寻求突破,多元塑造产业形态。通过对省内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发展实践的深入探究,观照其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际问题,突破媒介融合的理论框架和宏观参照,力图从技术逻辑、体制观念和产业想象三个方面作出发展路径的多元思考与理论回应。
关键词:地方;传统媒体;媒介融合;发展路径
时至今日,媒介融合对于中国的媒体人以及媒体研究者来说,绝对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媒介融合的中国发展道路却是颇费周折的,甚至在某些层面走得非常艰难。媒介融合,实际上主要针对的是传统媒体,因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基础的新媒体具备先天的媒介融合优势,在工具理性的意义上具有发展的便利。在这样一场以技术为先导的媒介融合进程中,正如多伦多学派的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等人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技术特性的延续由来已久。“不断涌现的科技新发明带来了众多新型媒介,它们在对传统媒介形成冲击、为传播格局带来革新的同时,也给受众带来了众多选择的可能性,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传播经验乃至社会的构成。”[1]195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传统媒体对媒介融合的思维认识及其目标行动的凝练不够明晰,特别是对地方传统媒体的发展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
一、时序:理论与现实的层级交叉
1978年,尼葛洛庞蒂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首次抛出“媒介融合”的设想,并作了图例演示。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从学理的层面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在中国,经过90年代以及新世纪前十年的时代酝酿,至2010年从国务院层面提出“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 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这成为了中国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一时间关于跨媒、混媒和融媒的提法络绎不绝、甚嚣尘上。2014年8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意志层面再次强有力地推动了媒介融合进程,成为其发展的重大契机。
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的新闻单位分类来看,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国家级传统媒体,由于有着巨大的体制优势、资金优势和技术人力优势,又由于处于北京这样的地缘上的发展高地,在媒介融合发展的早期即着手制定规划,较早地予以实施,都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以及一大批官方微博、微信的新媒体实践,让中央级新闻单位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显得并不落伍。人民网等上市公司的出现,更加凸显了中央级新闻单位雄厚实力。在媒介社会学理论的意义上,媒介融合的进程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媒介级层,中央和地方媒体面临着诸多市场时空的重叠,在媒体所置身的社会传播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众传播领域的复杂性在于,它有很多组织成分,这些成分一同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发挥作用……大众传媒领域的产品和活动范围是传媒维度的资源,这就是说,多种复杂的传播关系是由不同的社会行为者包括传播媒介产品的制作者、资助者和消费者所共同组成的。”[2]地方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前有中央级媒体的高度垂直布局,后有市场化新兴媒体的细分重构,其组织成分和媒介资源日益窄化,又反过来加重了转型的障碍和困难。媒介融合是一项全局性的任务,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方传统媒体仍然是关键的重点和难点,是改革的深水区。
二、现状:竞合态势之下的突围与解困
安徽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还远未成熟,在当地所主导的媒介形态仍然是以党媒、官媒居于主体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核心语汇的网络思潮涌动下,媒介融合的思想与实践渐渐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三线城市,安徽的传统媒体自然也不能免于其中。从代表性的纸媒到电子媒体,安徽的传统媒体多年来都在进行相关的积极探索,多方寻求突破,多元塑造产业形态,有的已经取得可喜的效果,有的还尚待发展突破。
(一)报社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安晚报》创刊于1993年1月1日,是安徽都市报第一品牌。《新安晚报》的办报宗旨是“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目前,《新安晚报》在安徽省日发行量70多万份,是安徽省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多、影响力最广的报纸。2014年,蝉联“中国十大晚报”品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面对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凶猛之势,在市场趋紧的态势中,《新安晚报》发行量受到市场空间的挤压,地方报业的日子并不好过。70多万的发行量,即使满打满算,也远远赶不上一个大V的粉丝量的十分之一。对此,管理层审时度势,及早地做出战略安排。2010年,《新安晚报》成立新安传媒网,后更名为安徽网。与此同时,官方BBS论坛、微博、微信都开始了各自的运营,但收效甚微。客观上来说,《新安晚报》的动作在报业中不算晚,领导层也高度重视,但是媒介融合的步伐却有些迟滞和缓慢。战略渠道上,打通了报网之间的内容衔接,重点打造了新闻网站——安徽网,以及支持移动智能终端的新闻客户端[3]。然而,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其内容生产上的传统套路,安徽网依然从属于报纸新闻生产的路径,成为了《新安晚报》纸质版的网络版,媒介融合的效果和力度明显不足。
安徽出版集团旗下的《市场星报》是另一份在全省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都市早报。1992年7月,该报创刊,隶属于原安徽省计委下属的省经济信息中心,1999年由行业报转为都市报,2010年在省内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整体划转安徽出版集团,并由原来的《安徽市场报》更名为现在的《市场星报》。《市场星报》一开始的定位是面向全国发行,面向都市主流人群,在全省16个地市都建有记者站,但是其总发行量也不过只有36万份。面对传统纸媒发展的困境,报社的领导层也意识到调整和改革的必要性,在未来发展之道上必须要整合各种传播媒介的优势,找准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为此,《市场星报》力图从单一的纸媒转变成为大型全媒体平台,先后拓展了众多的内容平台,在报纸之外,创办安徽财经网、星空艺术网和APG微电影工作室,建立了微博(信)矩阵、“掌中安徽”的新闻服务应用端、户外电子屏以及第三方支付的星报网络商城等平台,用立体式的全覆盖传播方式,提供权威、及时、贴心的新闻和生活服务[4]。应当说,《市场星报》的改革试水具备一定的活力,但是仍然没有摆脱纸媒转型的通病,即“纸质版化身网络版”以及效率、盈利上的落差等问题。
(二)电台
在广播频率化、频率专业化和细分化的广播电台改革之路中,安徽交通广播的诞生与发展在安徽广播电台的群体中无疑有着重要的标志意义。2004年元旦,安徽交通广播正式开播,开播的背后,有着安徽省交通厅、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安徽交通投资集团等巨大的资源优势。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政府应急广播,安徽交通广播以车上人群作为主要传播对象,涵盖了全省300万以上的有车族和10多个亿的流动人口,覆盖了全省56个区县,做到全省道路覆盖和同频覆盖。在汽车业狂飙突进的前些年里,安徽交通广播获得了无限的风光,也令传统的广播电台无法企及。然而,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媒介发展的快速迭代,各式各样的网络电台、手机广播以及当下最为流行的广播APP应用,加上各种新兴软件如智能交通软件、车载操作系统、打车软件等的出现和进步,还是让广播电台感觉到了生存的危机[5]。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安徽交通广播率先在电台中设立了新媒体部,专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不断探索结合路况交通、生活娱乐等广播内容的传播,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安徽交通广播成为了合肥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大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安徽交通广播出现的一些衍生业态。2005年4月28日,安徽交广汽车俱乐部有限公司创办,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安徽交通广播的品牌。近年来,像汽车音乐节、汽车团购会、汽车模特大赛、旅游文化大使选拔、环球之旅“天翼带你去旅行”“书香安徽——车厢飘书香”“绿丝带爱心送考”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广播媒体线上线下的内外空间,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总体上看,安徽交通广播的媒介融合趋势还相对单一,对于类似于微电台、广播APP等智能终端以及智能软件的结合应用还过于浅显,在通过大数据研发来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方面还显得薄弱。
(三)电视台
实际上,作为传统媒体中的老大,电视台尤其是省级以上的电视台,其媒介融合的发展意识、发展规模都是可圈可点的。从中央到地方几家网络电视台的开办,到主打节目开设官方的微博微信,再到APP客户端的研发和运营。应该说,在新一轮媒介融合的大潮中,电视台的表现都有极高的灵敏度。尽管夕阳媒体的说法时常出现,但是电视台绝不会轻易地丢掉新传播生态链中主导者的地位及其战场。安徽电视台及旗下的安徽卫视,在中国的电视传媒版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十多年前,安徽卫视即以“周末大放送”的板块、“电视剧大卖场”姿态迈入全国卫视的第一阵营,再加上《超级大赢家》《男生女生向前冲》等热门综艺节目,使得“电视淮军”的实力不容小觑。综合分析,安徽电视台的媒介融合之路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网络电视台牌照的颁发为肇始,多媒体产业齐头并进。安徽电视台是继中国网络电视台之后,与上海、江苏、浙江进行首批试水的省级电视台。在网络电视台开播的带动下,不断探索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的发展运营模式,实现了综合创收。2014年3月,安徽广电无线传媒有限公司也正式组建。二是“微传播”矩阵的形成。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和其他客户端的整体有效互动,不仅有收益,而且达到了5千万的矩阵粉丝量。全台重点研发了两款客户端产品——卫视 “哎呦”和公共频道“TV摇摇乐”,前者上线刚6个月,用户达到了80万,累计点击量突破3亿次,后者上线3天,下载量达到12万。与此同时,新的商业模式也在孕育之中。三是内容制作与产业链接的双驱动。《男生女生向前冲》等一批综艺热点节目,将陆续开发手游产品,变受众为用户。连续举办多年的“国剧盛典”,是与光线传媒深度合作的结果。2014年,与腾讯视频达成深度联姻,宣布双方联合进行大剧营销的“2.0时代”,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台网联动的样板[6]。在这个样板里,安徽电视台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电视剧和节目的“制片人”要全部向“项目经理”转化,从而实现战略转型。在互联网电视OTT的进一步冲击下,在其他电视平台的夹击中,安徽电视台不得不加速自身媒介融合的步伐。这个步伐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媒介融合的程度是否到位,机制是否有利于创新,渠道是否打通,内容是否得到相应的保障,这些都需要观众和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三、路径:关于发展形态的多元思考
长久以来,关于媒介融合的内涵,大致有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方面是各种技术形态、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是体制机制、组织机构之间的融合。这两种融合中,前一种容易后一种难,前一种表层后一种深层。因此,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的渐进过程。当然,结合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强势推动,媒介融合还有着更为复杂和深远的时代以及历史内涵。
地方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人们接触媒介的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与技术共同催生的新兴业态现象每天都在大量出现,如果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优势媒体聚集的一线城市,信息产业相对发达,当其中的传播媒介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向地方延伸,凭借其技术和资金的巨大优势实现对地方资源的垂直占领。这种现象并不鲜见,早期有人民网、中新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分站、分频道的设立,现在也有类似于大众点评、百度糯米等团购网站的介入,各种各样的APP应用更是无孔不入,天然地就有全方位布局的能力和优势。这样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地方传统媒体的资源在存量的空间中就会越来越趋紧,压力巨大。研究和探讨媒介融合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对于地方传统媒体来说,可能要做的工作更多也更艰巨。
(一)根本路径:技术逻辑的矫正
技术是媒介发展的根本性力量,造纸术对于纸质媒介的基础性作用,无线电技术对于广播电视的决定性意义,都是无可辩驳的。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技术仍然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没有技术就没有融合与转型,一定程度上技术就意味着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媒介技术并不是要求媒体机构的转型仅限于程序开发以及平台研发,媒体机构应当将媒介技术的应用和嫁接作为技术为先的重点工作。有学者指出:“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资源的开发是和人类社会信息处理的技术能力分不开的。技术事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有待开发,即可以被称作具有‘被动’形成功能的类型;其次是那种在人的工作中作为工具使用,具有‘主动’形成功能的类型。”[7]地方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的转型过程中,应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后者上,即作为工具性质的应用和开发上。
在以固定PC的WEB网向移动PC的WAP网转向的过程中,在数字技术和网络连接技术两大根基性技术的先导下,媒介融合的技术面目首先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云多端”的未来图景。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使得内容的集中与平台的分发更加立体与多元、灵活与有效。地方传统媒体在这一场技术大战中,往往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是对技术的观念漠视和实践漠视,在巨大的思维惯性和机制惯性的裹挟下,具体表现在要么是对技术的隔膜,鲜有触碰以及不关己就不关心,要么就是停留在想象和言说之中,至于干不干怎么干又是另外一回事;另一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与过度热情,认为只要拥有了某项核心技术或某个核心平台项目,就可以一抵十。要想摆脱认识上的偏颇,尚须对地方传统媒体的内外环境有一个足够清醒的认识。
一般来说,对于技术的应用有三个阶段:“研发、应用和维护。”[8]地方传统媒体的重点是在于后两者。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说研发的环节不必重视,而是在现有的格局之下,关于媒介融合的相关技术研发处于“金字塔”的塔尖,集中于人才地域优势的北、上、广、深等地,在内容的集成平台建设、开放型融合形态的架构以及数据的调查和分析等方面已经完成了大量实质性的研究及实践,地方传统媒体应加快对此类技术的学习、吸收和引进,实现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以及各种动态图形的有效聚合。在应用和维护方面,地方传统媒体要加强升级换代,找到自己的内容优势,比方说报社和广播电台,就应该探索本地化、局域化的路径,摸清受众自身特点和内容接受的规律,重构采编、发行系统,从而在“云”兼容平台的搭建上抢占先机;电视台则要寻求更高更宽的发展视野,一方面加强自己的网络平台、客户端产品的应用和消化,另一方面与市场化的媒体机构进行务实合作,引进技术形态,创建共赢模式。
(二)关键路径:体制观念的转换
中国经济社会这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其主题词就是改革。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指出:改革不能搞修修补补。地方传统媒体的改革实践一直在进行之中,但是从全局性和根本性上来考量,仍然与现行的媒介融合趋势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从2010年开始,安徽在省委宣传部的统筹谋划下,设立了文化产业的五大集团,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中,涉及到传统媒体的主要是报社,分别隶属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和安徽出版集团,电台和电视台由于其事业的性质则不在此列。
“媒介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同时加上市场快速迭代式的发展,使得地方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体制改革必须有进一步破局的勇气。”[9]地方传统媒体的体制改革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将管理的层级从体制中心向业务中心转移。不管是已经改企的传统媒体机构,还是坚守事业性质的传统媒体机构,机构改革不能再遵循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老路,变行政领导为业务领导,减少领导的层级,提高业务的效率。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著名的“新千年三部曲”之一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提出:“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的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的操作和结果。”[10]这种实质性的改变对于传媒组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央电视台延续开展多年的一场变革,就是中心制转为频道制的改革,将“中心—部门—科组—栏目”四级体制变为“频道—栏目”二级体制,施行频道总监负责制。央视的参照性案例,说明了按照管理扁平化的发展趋势,细致梳理业务类型和业务流程,使管理直接高效。对安徽来说,除了成立融合型的传媒产业集团,各个媒体机构内部还要以媒介融合的趋势为方向,将新媒体单一部门的单打独斗梳理成协调统一的业务流程。二是顺应技术模式的应用,倒逼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型,发挥各要素的活力和能量。从采、编、审、播的任一环节出发,适度引入技术模式,发挥工具理性的作用,与机构常态化的管理合一,通过主打产品带动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体制机制的最后成效在于:不以级别论,而以模式论;不以过程论,而以实效论。三是以“人”为核心考量,做好配套性的体制机制工作。“省级传统媒体作为中央以下、市县以上的中间层级,可以先行试点,通过股权分配改革打破体制机制的僵化和障碍。”[11]媒介融合事业的发展,是靠“人”来做的。好的人才永远稀缺,人才问题也是个大问题。人才问题的实质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有时候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吸引人才的力度不够。专业人才以及业务骨干的结构性流失,在激励制度上要引起反思。
(三)核心路径:产业想象的催化
媒介融合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传媒业的发展问题,但是从实践的发展来看,远远不是这样,媒介融合应该有着其更为广阔和深厚的产业内涵。从经济的发展实质和社会运行的整体来看,媒介融合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媒介形态、媒体机构的融合,而是行业的跨界和产业的再生。这一点从地方传统媒体的发展来看,再明显不过。
“媒介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大众媒介系统的情境下,对媒介的研究还要涉及到对媒体组织的探讨、对媒介产业的剖析。”[1]199从报社来说,报纸发行数量的下滑已然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打破困局,报业的出路究竟指向何方,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发行量的下降,带走的不过是过去以纸质本身为核心的销售载体,带不走的是多年积累的行业资源和机构品牌。报业的品牌与资源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仍然存在,怎样充分利用才是破题之道?前文所述的《新安晚报》等都市报纸,在安徽本地的普通民众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和信任度,这实际上是商业营销的重要价值所在。从广播电台来说,新媒体介入采编系统,提升节目制作水准,再加上大活动的举办和调频内外的O2O式的营销,也是对自身品牌和资源的一种深度扩展,在这种扩展中还联系了安徽电信、安徽出版集团等企业实体,跨行跨界迎来发展机遇。从电视台来说,网络平台的搭建,以及与全国代表性的传媒集团、门户网站、IPTV以及各种新媒体机构的“联姻”,实现内容与平台的互进,把品牌的力量叠加,把资源的体系重合,达到端口流量、传播形态与受众把控的有效统一。
总体来看,地方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进程,体现了媒体与企业的一种双向态势:即媒体变得越来越像企业,而企业变得越来越像媒体。在自媒体获得较快发展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宣传、公关和营销合一的专职团队,从单一的国家媒体广告中抽身,倾向于自我营销。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则可以探索多元的营销方式,利用品牌的综合优势,从单纯的媒介内容的销售转向多元的实体产业营销。“媒介融合的重要方面是传播者与受众的融合,而社会化媒体在其中又扮演着重要角色:用户逐步成为融合的内源性动力。”[12]媒介融合的最终想象图景,是将受众直接转化为消费者,最后形成从经营内容到经营用户的转变。
产业延伸作为媒介融合的核心路径,需要重申互联网思维。在习主席发表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曾表示:“媒体融合转型最重要的是要应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最强调的是平等、对话的姿态,是强强联合的一种方式。”[13]这实际上阐释了互联网重构组织、重构社会的特质。相应的,关于媒介融合的基本逻辑也需厘清,它包含但不限于一种媒介或渠道,它标举着整个社会进行融合跨界发展的走向。地方传统媒体只有不断探索产业链延伸的方式和做法,拿出一定举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输血”与“造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应用好资本杠杆,适度引入社会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为媒介融合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1.
[3] 王奎.全媒体语境下报纸转型研究——以新安晚报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3:19-27.
[4] 樊立慧.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赴市场星报社调研[EB/OL]. [2015-10-30].http://www.ahcaijing.com/html/2015/anhui_1030/20323.html.
[5] 左宁. 浅析交通广播与新媒介之融合[J].中国广播,2014(6):32-34.
[6] 邵登. 带着提款机“联姻” 腾讯视频安徽卫视合体营销[EB/OL]. [2014-10-14].http://ent.qq.com/a/20141014/045634.htm.
[7]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2.
[8] 杨万贵.媒体融合发展如何突破技术屏障[N].光明日报,2014-12-20(10).
[9] 苟东涛.浅谈媒体融合[EB/OL]. [2014-09-25].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925/c244089-25733441.html.
[10]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68.
[11] 李淼.媒体融合的四大难点怎么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5-19(5).
[12] 彭兰.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影响力量[J].江淮论坛,2015(1):152-156.
[13] 燕帅.喻国明:媒体融合 重在应用“互联网思维”[EB/OL]. [2014-08-20].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20/c14677-25500435.html.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Media Convergence of Traditional Local Media:Taking Anhui Provincial Media as an Example
WANG G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media converge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raditional local media is in the position between the vertical layout of central media and the subdiv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and its components and media resources are continuously shrinking, which in return makes the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that traditional local media are faced with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become more serious. For many years, traditional media in Anhui ranging from paper media to electronic media, has been making explorations, trying breakthroughs and shaping diversified industrial forms. Through a deep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newspapers, broadcasting stations and TV stations within the provi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raditional media are faced with, break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attempts to make reflections on and give theoretical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raditional media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logic, system and concepts and industry forecast.
Key words:local regions; traditional media; media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path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校级产学研项目(2014cxy10:《安徽卫视电视剧营销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王冠(1979-),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3-01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