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珂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思考*
——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沈珂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摘要:本研究主要就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展开。党群关系主要在于群众工作的出发点、聚焦点、落脚点和支撑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制度包括调查研究、基层联系点、信访接访、征求群众意见、科学决策、领导干部讲座等制度。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五环节工作机制,必须结合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原则与理念、遵循当前时代的发展特点、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落在实处。
关键词:党员干部;群众工作;工作机制
群众工作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基础。目前,党内问题突出,我党正面临执政多年的艰难考验。作风问题、官员腐败问题、意识形态冲击问题、执政疲软问题都期待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赢取民心的问题。
群众工作研究的视角多集中在工作的制度、内容,缺乏如何落实工作制度与内容的研究与探讨。“党的群众工作制度建设的关键主要不在于有更多的关于根本制度的阐述和具体制度的制定,而主要在于体制与机制的理顺和健全。”[1]
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机制来展开。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原则和原理;二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制度和内容;三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思考。
一、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原则和原理
党群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利益关系。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总的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2]
有学者认为,党群关系主要在于四个点。即出发点、聚焦点、落脚点和支撑点。出发点主要涉及发展问题。改善群众的生活,实现群众的不断解放,带给群众各种福利。聚焦点涉及权力问题。调整好利益格局,切好蛋糕。落脚点涉及利益问题。分配好发展成果。支撑点涉及文化问题。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重要支撑点[3]。
这四个问题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其中发展问题、权力问题、利益问题都是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党员干部在开展联系群众工作时要注意发展的问题、服务意识和利益的分配问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来开展党的工作。
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制度与内容
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可以从三个类型、七项制度来把握。从工作的内容上,可以将联系群众工作分为了解需求、参与决策、服务群众三个类型,每个类型对应具体的工作制度。
(一)了解群众需求类
1.调查研究制度。即主要关注一线员工的需求、工作问题等,并就问题、现象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办法,提交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如以各支部的党内民主生活会的方式,定期了解基层群众员工的思想状态。
2.基层联系点制度。基层联系点的制度是将党员领导干部与基层各点建立对应的关联关系,并对二者的交流时间、交流内容及成效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可以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更深入地了解一线情况,为将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背景。
3.信访接访制度。信访接访是群众主动向党员干部沟通与联系。而且主要就工作中的问题、待解决的利益问题来寻求组织帮助。信访工作的频繁度,也能侧面反映出调查研究与基层联系点工作的扎实度。可以说这几个制度是相互关联的。
(二)群众参与决策管理类
1.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如重大事项公示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决策的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将群众的意见纳入到行政管理的决策中,与人民群众共同商议。
2.科学决策制度。这项制度是将群众按一定比例,有组织地参加决策层的决策,并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一般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保障群众参与决策管理的权利与义务。
(三)服务群众权益类
领导干部讲座制度。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领导干部,可围绕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及业务工作进行专题讲座。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开启书记项目,将服务群众权益的工作理念,以项目的方式来运作,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
三、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思考
中央党校党建部王长江教授认为,制度的探讨,与其说要去发掘新的制度要素,不如说是探索把这些要素连接起来的方式,建立这些联系。
(一)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五环节设计
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实质一是要建立与群众的联系,二是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通过工作表现出来。如何实现工作的实质,首先要将制度转化为可控可评可调整的体系。
1.戴安林的六环节设计
根据戴安林的研究,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常态化主要要于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与学习,让他们从理论上深刻认识,联系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二是建立联系与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如设联系点制度、调查研究制度、接待群众制度、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党员志愿服务机制,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经常性联系;三是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保障及多渠道利益表达机制,使人民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四是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的信息网络平台沟通机制,保证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充分发挥。五是建立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和完善群众申诉、检举、控告制度以及群众监督员制度等等。六是建立和健全激励评价机制,提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4]。
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是梳理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六环节:人员的思想认识提高——联系机制的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完善——网络沟通机制建立——群众工作的监督——工作的激励评价机制,这六个环节有效地保证了群众工作机制的良性循环,其中群众监督、建立和健全激励评价机制这两个环节,是对整个工作体系的一个完整设计。
2.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五环节设计
从戴安林的六环节,我们发现,如果将它运用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有些环节如利益表达机制、网络沟通机制建立,可以归为联系群众工作的内容或方式,而不是工作环节。因此,项目组以为,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环节可如下:提高认识——建立制度——规范行为——工作监督——激励评价。五个环节将群众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展开,从而将联系群众工作有效地有的放矢的开展起来。
(二)五环节基础上的接地气式设想
上述五环节的思考,是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按照完整体系设计好,值得实践借鉴。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认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当前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这项重要工作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正如前文观点,当前不是缺少工作制度与内容的思考,而是怎样将这些工作内容与制度,跟群众实实在在对接上来。
如何将服务群众、为了群众的工作理念在联系群众工作中体现出来,项目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结合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原则与理念来提升党员干部的工作认识
工作的开展是由具体个体来进行,工作开展的质量也在于个体对工作的认识程度。我们都知道,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党在群众工作中“应体现和遵循的能反映党的性质及特点的根本原理和原则”[5]。当前党执政多年,出现了系列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最本质的是部分党员干部背弃了党的宗旨,背离了党的力量来自于群众,党的权力由人民赋予的认识。因此,要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人的认识一定要到位,一定要提高。
2.开展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要遵循当前时代的发展特点
当前时代是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既有快速便捷的网络沟通方式的普及,又面临人民群众利益的分配、保障问题。群众工作既要顺应网络时代的沟通平台与渠道广泛发展的特点,又要有强烈的维护群众利益的观念。党群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利益关系。革命年代的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和追随,正是因为当时党顺应了人民群众渴望推翻旧时代,进入新社会的时代愿望。现在社会稳定,生活富足,人民群众对党的要求是希望生活在一个更公平、更和谐、正义、安全、稳定的环境。我们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要注意把握这一需求的变化。
3.开展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要结合业务工作来开展
在现实生活中,党的工作与行政、业务工作是一个单位的两条线。这个两条线往往让人会认为务虚的党务工作不如实实在在的行政、业务工作来得实在,也容易让人轻视党的工作。其实,务虚工作是为了务实工作的更好开展。项目组认为,务虚的党的工作应该时刻与行政、业务、技术、研发等实实在在的工作结合起来,在联系群众工作中,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指导群众在行政、业务、技术、研发等实际一线工作,让人民群众体会到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用理论来指导工作,提升工作境界,从而完善党群关系。
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主业务是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科研项目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学生管理与校园整体和谐的关系都可比做党群关系,让党员教师、管理者,从理论高度重新审视这些工作中的细节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提升服务意识,用理论来指导业务工作。
四、结语
总的说来,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的日常性工作。开展好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必备的素养。如何将高高在上的理论化解成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在于每位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于服务意识的提升,在于公仆意识的普及。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是一条漫长的路,工作机制的开展也慢慢受到学者的关注。希望本项目研究能对当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2]张怀海.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研究[D].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8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5]李文清.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4(7).
[6]戴安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及其体制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3(6).
责任编辑:罗锦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1-0028-03
作者简介:沈珂(1975-),女,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道德教育、思政教育。
收稿日期:2016-01-2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党建课题“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