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辉易 茁
(1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管理与经济系;2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图书馆,云南 临沧 677000)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系探析
李小辉1易 茁2
(1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管理与经济系;2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图书馆,云南 临沧 677000)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联结,关系密切,二者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源泉,后者是前者的实践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靠的智力支持,在我国大力宣传、重点强调和深入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引领和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理论与创新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关注和重点实施的国家战略之一。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以公开文字形式明确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在2016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次作为报告中的热点议题,被重点提及。推行、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既是现阶段我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又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强国富民之策。据国家教育部2015年5月21日权威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高校共计2845所,拥有230多万教职工和2800多万各类在校学生。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已于2015年5月13日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该实施意见一方面确立了高校是我国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确定了大学生是最具创业活力和创新潜力的群体。另外,2015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专门通知,要求从2016年开始,中国大陆所有高校都要按通知要求,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1]。因此,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逻辑性、关联性和互动性,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引领和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可靠的智力支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学,指的是把人作为研究的特有对象,利用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门学科,进而研究人的本质、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等的一门科学。人学是人类在自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的一种本质性、总体性、综合性的思考和认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关于人的理论和学说,是从哲学层面对人的思考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它最先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此后各个时期的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丰富、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关于人的认识、论述、概括和总结,是全面、彻底、丰富、深刻的,它构成了一个关于人的完整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思想由五个方面组成,分别是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类在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过程当中,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外在表现;人的本质,指人是现实生活当中,活生生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虚幻的、空洞的、缥缈的、抽象的人,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把对人的本质认识带入一个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中,因此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价值,是对人的本质的补充和展开,它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价值是指人在社会中发挥能动作用满足一定需要的有用性。”人的需要,是指人类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对于周围世界中物质的渴望和需求,人的需要同人的本性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人的需要源于人的本性。因此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归宿,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根本所在和核心要义。
创新创业是指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在残酷激烈的社会和市场竞争当中,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结合自身实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善于挖掘和把握各类对自身事业发展有利的显性、隐性机遇,充分整合、着力发挥和有效利用自身能力和自有资源,并借助外在辅助性力量,研发和创造新的产品,创新和开发新的服务,打开和拓展新的局面,开创和建立新的事业,最终达到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的过程。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所以创新创业是否能够成功,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由澳大利亚的亚埃利亚德博士在1989年11月至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4]。创新创业教育指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培养教育接受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教育培训目标,通过挖掘、发现教育接受者的创新创业潜能,让创新创业潜能充分展现和彻底发挥出来,并成功运用和有效实施到教育接受者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教育接受者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它的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为了挖掘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自身综合素质,使青年大学生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科技型、创造性人才,进而在大学毕业后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主动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特征首先是具有很强的主体实践性,它既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又具有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次是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要求大学生既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又要倡导社会上的企业进校园,加强社会与高校的衔接和交流及信息、资源、人才的共享;再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典型的、特定的素质能力养成教育,属于素质能力教育的具体化、详细化和深层化;最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渐进性、阶段性的特征,它的产生、发展、成熟及应用,是需要按阶段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阶段性完善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系紧密,联系密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拥有高度的系统性、理论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它对于人类自身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引领性、指导性、贴近性和针对性,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靠的智力支持,是开展和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天然内在的契合点
人,尤其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和活着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研究和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人是二者之间研究的交叉关联点、相似类同点,可以看做是二者之间的天然内在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属于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的探索、研究,是关于人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研究,因此它全面、深刻、透彻地论述和解释了人的一系列根本性、原则性、本质性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活生生的人,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及被主导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全程参与整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人在理论、精神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目的性非常明确,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培训、学习和实践等社会活动,把人的潜能(创造性、能动性)充分挖掘出来,它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接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的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机遇和发展远景,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和增强,而人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引领下的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反过来推动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发展和完善。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于人,推动于人,发展于人,改变于人,完善于人,始终要接受人的管理、支配和控制,人贯穿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忽视人、离开人、抛开人而独自存在。因此,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拥有的活的灵魂。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源泉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可行的、成功的、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科学的、严谨的、正确的理论作为引领和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能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正确指引下,才能真正而彻底地改变创业创新方面的陈旧观念,着重强调和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施展和发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开拓新的研究视域,形成新的思想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处于不断变化、传承、发展、完善过程之中。人学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而发展完善。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泼的理论指导,并且持续不断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实践体现
理论存在的价值和目的,就是在思想上正确、有效指导人类进行主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帮助人类进行实践活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现实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人为研究对象和行为主体,是属于对人的一种深度探析、深入挖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把人的内在潜能和外在活力充分挖掘和施展出来,把人的积极主动性、创新创造性激发出来,是人发展自我、建设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必然方式和一条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不是一种空洞苍白、枯燥乏味的纯粹理论,更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实践理论,这同时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一直存活的根本原因所在,它一方面能够有效指导人类改造社会和自然界,另一方面有助于人类进行自身改造,帮助人类进行自身主观精神世界的思想改造。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实践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的拓展、延伸,它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转化为对人类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指导和具体应用,引导和帮助人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全面理解、深刻认识人的存在、本质、发展、进步、完善等,进而促进人的潜能、素质的有效培育和充分发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作指导,马克思人学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点,它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学理论基础,有效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因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属于一种既会相互制约,又能相互促进的亲密关系。在我国强调、重视、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社会背景下,研究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价值重大,意义非凡。
[1]晋浩天.教育部:明年起高校要设创新创业教育课[EB/OL].人民网,2015-12-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 2015/1214/c1001-27923913.html.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4]人民政协报编辑部.创业教育[N].人民政协报,2014-0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