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洋 柳燕妮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开发利用船政文化的启示与建议
盛海洋 柳燕妮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建船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造船业的基地、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近代海军的摇篮、近代教育的起点。福建船政设立的意义在于为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发利用船政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船政文化,打造船政文化品牌提出了借鉴与建议。
福建船政 海军发祥地 近代最大船舶工业基地 近代教育先驱
船政文化是福建独具特色的人文、地域文化,是中国近代文明史的重要篇章。挖掘、整理和研究船政文化,弘扬船政精神,对于提升我省的文化品位,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扩大闽都文化知名度,推动福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船政或福建船政是晚清文献中所称呼的福建船政局简称。福建船政是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创办、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造船业的基地、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我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近代教育的起点。
船政文化是福建独具特色的人文、地域文化,是船政从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培养的人才及其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财富的总称。
从船政实践的结果看,其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了造船和办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被史学家们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活化石。
(一)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
船政学堂是中国海军史上办学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的海军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培养高级航空和潜艇工程技术人才的学校——海军陆战讲武堂等。主要培养为造舰和海军服务的造船和驾驶人才,诞生了中国第一架自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福建船政送出了第一批留学生,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因此,福建船政被誉为“中国海防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之基”,“足为海军根基”,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二)中国近代最大的船舶工业基地
福建船政采取近代企业经营办法,从1866年12月23日破土动工,到1867年12月,第一座船台竣工,并正式开始造船,到1869年6月10日第一号船“万年清”船体完工下水,随后的第五号轮船“安澜”号下水,配备了第—台国产蒸汽机(仿造),第一号铁胁轮船(木壳护以铁板)安上龙骨下水和造成双机钢甲战舰“龙威”号。到1907年止,共造船44艘,总吨位575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2%。造船技术也不断更新,从木壳船到铁胁船,又到铁甲船。当时它是中国乃至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的俗称“船政十三厂”的近代机器造船企业,成为中国造船创始之厂。
(三)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模式的近代教育先驱学堂
船政学堂办学模式,最初的设计者是法人监督日意格。他采用法国教育体制,把船舶工程学校与海军学校合二为一,是一所按学科分设专业与课程的近代高等学校。前学堂学制造,采用法国军港士官学校的科目训练;后学堂学驾驶,采用英国海军的培养方法训练。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实行“权操诸我”的原则,在办学管理上“趋变求新”、在教师管理上“求贤任能”、在学生管理上“赏罚分明”、在课务管理上“道器并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化办学模式,如厂校一体、工学结合;严格管理、精益求精;引进人才、契约合作;留学深造、因材施教。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模式是成功的,被李鸿章誉为“闽堂是开山之祖”,近代教育先驱。正是船政培育了人才,人才也造就了船政的辉煌,人才是船政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
中国近代新式学校是从西方引进的,且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上是成功的。作为中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它的创办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体现。福建船政最关键的是推动了中学西传、西学中传和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地。
在它存在的40多年里,船政学堂从计划到实施的一系列的过程无不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同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它也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和影响。1877年初夏通过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官方组织向欧洲派遣30名学生留学的方式,严复、萨镇冰、刘步蟾等12人赴英国学习驾驶、指挥等海军专业课程,魏瀚、陈兆翱等18人留在法国学习舰船制造、矿务、电气等,随后船政学堂派遣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出国留学,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他们中不少人著书立说,翻译西方名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福州船政开启的中国必须向全世界人民创造的一切先进成果学习的思想和实践,是对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一)船政文化宣传与普及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船政文化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和意义已得到福州市民的普遍认可。但船政文化历史很辉煌,知名度却不高,为此,要进一步提升船政文化宣传与普及的力度,包括进一步和物质文化相结合,形成有特点的区域文化产业,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进一步让大众唱主角,进一步加强新闻和影视营销等。
(二)船政学堂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借鉴
1.船政学堂办学经验与特色
船政学堂办学经验和特色,对今天的高职教育将有许多可弘扬和借鉴之处,包括办学思想明确,定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务实;创造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建立了配套育才体系;重金聘请外籍师资;严格管理,赏罚有度,重视本国师资选配;重视实践,学用一致;出洋深造,培养高级人才;投入大量教育资金等。
2.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层次化并适当实施精英教育。二是克服过强的功利性,实现教育对人的关怀。另外,船政学堂在人才培养方面注意到了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宽度和广度。
3.对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的启示
“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政府的重视及财政方面的大力扶持,使船政学堂设立之初就可以重金聘请高水平的洋监督、外籍教师、洋工匠,根据教学需要购买教材、仪器设备,设立造船厂安排学生上厂课,整个实践体系相当完整。由于是政府统筹安排,学堂与船厂才能互为根本,相辅相成,共同为近代工业社会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当然,终因历史条件所限,船政学堂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一所基础学科主题齐全、实用学科重点突出的综合性大学,这也是它的欠缺所在。
(一)振兴船政学堂是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
2004年5月全国政协第1144号和第1606号两份关于开发利用船政文化的提案提出了提升船政学院办学层次的建议。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海军副司令张序三中将、原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中科院院士王绶官等诸多老校友、老领导联名呼吁,请求政府给予支持,加强船政文化教育传承,做大做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以期重塑船政学堂当年的辉煌成就。2011年,为进一步传承船政文化主学脉、弘扬船政文化,在社会各界支持与广大校友呼吁下,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示,原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二)我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急需高素质的海洋人才
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福建省列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急需船舶制造类、航海技术类、海事管理类、港口物流类等一大批高素质海洋人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沿袭船政学堂教育模式的高等学府、我省交通运输系统唯一高等院校,开设的航海、轮机、海事管理、港口物流等有关专业契合海洋经济建设需要。同时拥有完善的生产性实验实训条件,可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革新、技术培训、科研服务等,对复兴船政学堂,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定将发挥重大作用。
(三)传承船政学堂学脉有利于推动福建省高职教育发展
福建船政学堂不仅创建了与工业化和海军建设相适应的全新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为中国近代科技和海军队伍的摇篮,而且创造了近代教育模式的新样板,其“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人才观、“引进西学,为我所用”和“求是、求实、求精”的教育观、“窥其精微之奥”的留学观等,都是当时中国前所未有的思想变革和开创性实验,至今让世人为之惊叹,并深受启迪。
溯源于船政学堂的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传承船政教育模式,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与课程设置,形成了“以工为主、依托行业、产学结合、厚德强技”的办学特色。因此要深入开展船政文化研究,必须依托职业教育,以学院建设发展为载体弘扬船政文化,让船政文化研究与学院的发展之间形成良性的双向促动:船政学堂“前堂后厂”的教育模式与当前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船政学堂当年成功的办学模式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把船政学堂的办学经验成功嫁接到学院这所首批国家示范性院校身上,可以让船政文化研究接上地气,其研究成果具备现实孵化功能。同时,学院也可借助“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校”的船政学堂效应,积极打造职教界的船政文化名片,为丰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借此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推动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综上,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船政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船政学堂教育文化,打造船政文化品牌,提出以下建议。
(1)同马尾造船厂校企合作办学,成立研究会,共同打造船政文化品牌。
(2)恳请以船政学堂传承校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载体,打造省级船政教育文化品牌,大力推动船政教育模式传承和建设,重视支持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办学,支持该校征地建设新校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支持船政学堂教育模式在现代职教转型和深化职教领域改革的传承与创新,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试点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硕士试点等办学改革。
(4)建议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基础上,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福建船政学院”。条件成熟时办成“中国船政大学”。
(5)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挂牌成立中国船政文化研究会和中国船政文化研究院,由国家、省、市共同努力,加大研究力度塑造品牌,扩大影响。加强船政
学堂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并促进各类船政研究团体研究成果向当前职业教育的现实应用转化,以船政文化研究寻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生力,为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红利。
(6)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成立船政文化基金会,广泛筹措资金,主要用于对船政文物的收集;保护和展览及举办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研讨会或纪念活动;举办海峡两岸船政文化论坛,广泛邀请两岸学者和船政学子及后人参加,加强两岸沟通和联系,强化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为促进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1]沈岩.船政学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2]潘懋元.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J].中国大学教学,2006,(07):16.
[3]林新媚.马尾船政文化形成的因素分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5).
[4]薛菁.福建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教育——兼论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J].闽江学院学报,2004,(1):102-105.
[5]陆琼瑶.论船政文化及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
[6]林致燊.马尾船政文化嬗变的脉络[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9).
[7]李芳.马尾船政文化考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1).
[8]沈岩.福建船政学堂历史地位新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
本文系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党建思政“船政文化”专题研究课题(DJ1628)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