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爱华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的强化与再构刍议
钱爱华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目前,中学语文淡化语法知识的倾向,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利于我国语言学人才的培养。这一特殊背景下,中学语文课程需要强化语法意识,重申语法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同时,语文教学中久为人所诟病的语法知识也需要重新审视、加以研究。广大语法研究学者、语文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要积极合作,努力构建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法新体系。
中学语言教学 语法知识建构 语法应用研究
新时期关于语文课程知识建构的讨论方兴未艾,语言知识是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它的建构离不开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可是,多年来,语法知识却一度成了“众矢之的”。中学语文课程语法知识从上世纪的巅峰跌落至低谷,几乎整个语文教育界有意无意地将其打入了“冷宫”。金荷华指出,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忽略了母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如词汇语法等[1]。“语法知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基本附属于语文教学。虽然中学语文教学不必如大学一样实行“语言”与“文学”分科的专业教育,但要注意“语言教学”的根本地位,要处理好它和“文学教育”之间的主次关系。中学阶段在培养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定的语法知识参与,让学生对汉语语法规律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从长远来看,这也为培养语言研究的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有利于我国语言学的发展。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是唯一一项面向高中生的世界最高水平语言学科赛事①。2014年7月第十二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北京举办,参赛选手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曹起瞳接受采访时谈到,比赛中要综合运用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学知识。从访谈中看出这位学生语法知识水平较高,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目前,我国有多少高中生具备参赛所需的语言学基本常识,其中又有多少语法知识来自于中学语文课堂,还是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的悟性与积累,抑或给参赛的学生临时补习?朱德熙就指出:“由于语言学知识在我国远远没有普及,一般中学生不知道语言学是干什么的。报考中文系的学生大都是冲着文学专业来的。有的身在汉语专业,眼睛却望着文学专业。”[2]
我们看到,与大学语文教育一脉相承的中学语文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可以说语文教育自上而下的影响使得“重文学,轻语言”的现象在中学比较普遍;反之,语文教育自下而上的影响不利于高校语言学人才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语法知识在听说读写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一定的语法知识是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服务的。据我们了解,语文学习中需要借助语法这一工具理解语句和辨别正误,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语法知识匮乏,不知道句子成分有哪些,也不清楚组合的规则,而有些基本的语法概念竟然是从英语课迁移来的。
我国著名的语法学家马庆株[3]指出,我国的汉语教学被严重削弱,英语学习有超越汉语学习的势头。他认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者之间不应该对立,而是并行不悖的。语法知识可以提高人的分析能力,使人对语法规则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准确理解汉语有助于更深刻地感知汉语。
周国光指出,中学语文课程的汉语教学(特别是语法知识的教学)已经遭到了“灭顶之灾”。对此,他感到困惑:“难道中学语文教学真的不需要讲述语言知识?文学课程真的可以离开语言课程而单翼直飞?”[4]
当然,我们无意要求每个学生将来都从事语言学研究,而是针对中学语文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淡化语法知识这一非理性的倾向,提出要科学地审视中学语文课程语法知识的定位及其内容建构方面的问题。“语法无用论”和“淡化语法的观念”几近将语法知识边缘化。田小琳指出:“加强基础教育的语法教学,是提高中小学生的中文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精要、好懂、有用’的教学语法体系会带给教学极大的方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面对‘淡化语法’这样不科学的说法做法,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关注语法教学,效法王力、吕叔湘、朱德熙、张志公等前辈语言学家,为中文基础教育,为中小学生们倾注热情,做些实事。”[5]
2015年5月16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能力与未来:中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著名作家梁晓声与语文教育专家的高端对话”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刘成章老师在发言中指出,要把古人的属对捡回来,《笠翁对韵》②里的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很有帮助。他还提出词汇学、语义学、篇章学、语用学、叙事学、文体学对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支撑作用。语言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基石,语法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抓手。
本世纪初,有人提出了“汉语危机”的口号,当前社会上议论的语文教育水平下降,“跟语文教育理论背后的语言文字学理论密切相关,语言学家是不能置身事外的”(潘文国,2008)[6]。我们所熟悉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学术实践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十分关注语言学怎样为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发挥作用。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里说过,研究汉语语法应当注意的一点:“实用的非装饰的”,搞语法是为了应用。语法研究的实用意义表现在对人们语言实践的指导上。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都是为教学编写的。研究语法着眼于提高读写能力,这是我们语法研究的传统。50年代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之所以为广大群众所欢迎,主要是因为继承发扬了这个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线索之一就是:立足于传统语法,不断加以改进,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大概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以这条线索为主导的(张斌,2005)[7]。20世纪两个教学语法体系的制定颁布,体现了我国理论语法学者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心与支持。
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彼此交流,互相推进。近年来,我们了解较多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与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密切联系,相比之下,汉语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与语言学研究却渐行渐远。张志公曾指出,我国的语法研究工作中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用互相脱离的倾向。与涉及语法研究的材料相比,关于各级学校(大、中、小学)语法教学的材料偏少[8]。“学母语,与学习外语相比,少学点语法也是有道理的。少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并没有研究透彻,说不出一个一、二、三来。我们有责任加紧研究符合汉语实际的汉语语法,也有责任加紧研究不同对象如何学习汉语语法等课题”(张志公,1991)[9]。张志公先生的话语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汉语语法研究一方面要为普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要为汉语教学(包括母语、二语)等应用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面向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法应用研究,已成为现代汉语应用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法无用、淡化语法的思潮正是由于语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失当引起的,我们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是语法知识内容的建构。语言学工作者要重视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密切合作,开展切实的研究,为语文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
“面向语文教学的汉语语法应用研究,当前最需要的,不是空洞的理论阐说,而是针对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特别是针对名篇,进行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同义句式选择,长短句式的使用,虚词的妙用等方面的研究,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有直接的参考价值”[10](陆俭明,2013)。除了关注教材中选文等语料阅读的分析外,我们也期待通过建立学生作文语料库等,研究学生写作中的语法错误偏向,为教学语法体系的构建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
距离1984年制订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已有30余载,我们期盼语法研究学者、语文教育专家及一线的语文教师共同合作,再次建构出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法体系。
注释:
①这项赛事自2003年正式举办以来已经成为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招生推荐项目.
②《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可见中国古人的语法概念已经蕴藏其中.
[1]金荷华.对国外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透视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
[2]朱德熙.建议设立语言学系[J].群言,1986(2).
[3]马庆株.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著指要(前言)[M].商务印书馆,2006:7-8.
[4]周国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5]田小琳.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观与教学语法体系.载于沈阳主编.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3:300-301.
[6]潘文国.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在哪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
[7]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16.
[8]张志公.关于建立新的教学语法体系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1981(6).
[9]张志公.加紧研究敢于开创[J].语文学习,1991(2).
[10]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