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久艳
(四川工商学院 思政部,四川 眉山 620000)
四川地方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实践运用研究
肖久艳
(四川工商学院 思政部,四川 眉山 620000)
将四川地方史料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了解历史,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感悟历史的温度、体味历史、触摸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的必然性。
地方史料课程教学实践教学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基。没有历史文献作支撑的历史教学和研究,是不可能收获有厚重感的成果的[1]。地方史料是“地方记忆”的重要载体,以历史遗迹、文献、档案、影像资料等形式呈现出来。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广泛性等特征,反映了一定地区的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社会情况。地方史料与国家统编教材比较而言,是从微观、细节等方面对教学的有效补充。将四川地方史料融入“纲要”的课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乡土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从地方史料的重要性,四川地方史料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史料在教学中遵循的原则和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方史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课程是全国的统编教材,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充分挖掘地方历史资料,将其融入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将地方史料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从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出发来研究历史,但是这个研究又不是停留在个人及其活动的领域,而是把这个活动放在宏观的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反过来,宏观的历史进程的分析又借助于微观的分析而得到深化”[2]。
(二)“纲要”课程教学的现实性。
“纲要”课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理解领会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历史必然选择”。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基础不同,要增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度比较大。将地方史料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实践,是弥补统编教材内容不足的一种方式,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认识国情的重要基础。地方史料渗透于纲要教学中,通过史料,重新审视历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将地方史料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史带论,可以让学生的历史认知更理性化。“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3]。
(三)“纲要”课程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客观要求,增加教学的厚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尊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客观规律。在信息化时代,“纲要”课程的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历史的记忆成为新一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注重精神的传承。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在知识传授中,学生对学生历史的感悟关注较少。历史感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历史感的缺乏使得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过去。将地方史料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透过文物、档案、遗迹、重要人物、历史沿革等史料,让教育带有温度和感情。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和激荡的过程。让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学生、教师、知识融合的过程,从而增加“纲要”课程教学的厚度和深度。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还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特色。
(一)找准地方史料与课程教学的契合点,让教学过程带有历史厚度。
史料按照大类分,主要有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其中,文献资料包括档案文件、信件、作品手迹等。实物资料主要包括居住遗址、城址遗迹、劳动生活用品等。在众多史料中,要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具有典型特点的地方史料需要进行筛选和甄别,让地方史料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列强操控了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业,结合四川的地形、交通情况、川汉铁路的设计、修建过程、修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该条铁路对四川地区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从而揭露列强侵略的本质。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保路风潮对武昌起义的爆发有重要关系,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激烈。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镇压请愿的群众,开枪射击,酿成了“成都血案”,并封锁消息。机智的成都群众以水电报的方式将消息传到了四川各地,并在同盟会会员的支持下,掀起了轰轰烈烈地武装暴动。在讲课中将四川省博物馆里保存“水电报”的仿制品、起义旧址等史料渗透到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视觉、触觉,增强教学的有效性。第六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以将日本对四川地区城市的轰炸中所使用的飞机、炮弹、所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通过图片、档案记载、个人口述史料、视频资料等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认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全民共同抗战,四川地区承担了企业、学校、学生的战略转移。川军积极参军抗战,支援前线,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李宗仁将军曾说:“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通过四川地方史料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在中日民族矛盾中,全民族携手合作,众志成城,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
地方史料融入“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对史料进行恰当的使用和分析,可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将四川地方史料融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四川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社会,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感悟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使教学变得更有温度。
(二)拓展第二课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地方史料融入“纲要”课程教学,需要结合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好地方资源。四川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遗迹、纪念馆等资源。四川地区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出了以“伟人故里、长征丰碑、川陕苏区”三大主题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成为教学中学生课外资源的补充。教师充分利用挖掘四川地方史料,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更近距离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荣革命精神。
(三)创新教法,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过程是将理论、教学资源、学生重新进行情境创设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需要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 “互联网+教育”的大数据时代下,“合作+分享+共赢”的理念逐渐改变教学。“纲要”教学中,教学班级和学生文理共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备课、资料收集等需要统筹兼顾。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特色,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此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校际合作、校地合作,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资源平台的共享互助,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赢,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川地方史料丰富,教学中在如何使用史料、采用何种史料方面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注重史料的政治性特点。“纲要”课程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在史料的选择中要注意其政治性特点。“纲要”课程的特殊性在于以历史事实和史料为基础,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学中,地方史料的运用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第二,史料的真实可信。历史以史料为基础,真实客观是根本,有争议性的地方史料必须谨慎使用。在丰富多样的四川地方史料中,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达到100多年,内容涉及档案文书、历史遗址、地方志书、名人故居等。在教学过程中,对四川地方史料的运用必须进行严格的考证。教师对地方史料的掌握、分析、处理程度直接影响其在教学中运用的效果。因此,在四川地方史料运用于教学中,必须运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史料进行整理归纳。第三,史料选择要坚持适度原则。四川地方史料丰富,将地方史料融入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统领全局的基础上,坚持适度性原则,史料的选择要围绕教材和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将地方史料运用其中,否则将会影响教学的任务和教学进度。地方史料是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充实教学内容,是对教材的补充和细化,选择合适的史料,辅助教学目标实现,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纲要”教学中,地方史料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的教材体系构建下,将微观的地方史料融入教学中,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也可以让学生更了解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梁怡.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研究中史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2):92.
[2]王晓升.社会历史观研究中的微观分析与宏观描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新视角[J].教学与研究,2009(02):34-42.
[3]沙健孙,马敏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