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

2016-03-16 21:54姜绍铧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上帝本质万物

姜绍铧

人的本质

姜绍铧

各个时代哲学家所了解的人的本质角度各不相同。人的本质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变化,从神话传说开始,到朴素的解释,中世纪的偏有唯心的理论,最后的经典的被大家认同的马克思的解释,人的本质问题得到了完美的提升和完善。

人的本质;需要;马克思

自从人开始反问自己是什么的时候,其就开始不断地去挖掘认识自我的道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关于人的本质的回答地有所不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关于人的本质地解读一定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原则下发展的。

一、古希腊时期的人的本质开始

神话和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初始形态,希腊人最初是以神话来反映和解释他们周围的一切的事物。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中以宙斯为主神,后面每一个神不是代表着自然现象就是掌握着人类活动及特点。这时候希腊人把神人同形同性,神以及当时的英雄都具有人的一切品性。希腊人用神或英雄的行为和特点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所发生的一切现象。

由于希腊半岛地理的特殊性,土地贫瘠并不适合耕种,随着人口爆发式的扩大,希腊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海外发展以谋生。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新的思想产生,面对大海,人民不得不靠观察世界的规律来征服大海,人的本质的新的观点随之产生。泰利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利斯的观点与远古推崇的水和用水来解释万物自然现象的合理性是密不可分的,当然现在看这个断言确实可笑。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原初状态以及人的本质就是火,火在万物之间随意的转换着,但是火作为本原是始终不变的,当火熄灭是转化成了万物,当火燃烧时万物转化成火。而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恒定,亘古不变的,数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万物有多少种性质,那么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种。所以早期自然哲学关于本质的思路基本就是自然哲学,朴素的唯物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人的本质定义有了明显的意义即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事物所以非存在的尺度”,以及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于人是万物尺度的话题争议就比较多。主要在于对“尺度”一词的理解方式和解读角度多有不同,到底是按照自己的欲望来解读人的本质,还是限于自己的认识不同来衡量万物呢?每个人的感觉必将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共同的量化标准就难以对这些各抒己见的认识区分出对与错好与坏,到最后只会让公认对尺度敬而远之。

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本发展

中世纪时期认为人的本质是上帝,哲学家虽然看到了人自身的能动性,自用的意志,但是他们把这些人特有的品性都归结为上帝所赐予的。上帝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由于外部环境的诸多干涉,人做错事的几率大大的加大了,这时候上帝的存在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拯救人的任务只有上帝才可以施行。因为神不能直接面对人类,这时候教皇就成了上帝的代言人,因而,教皇以及宗教机构就成为了人间权力的最高所在。这时候经院哲学家为了证明人与神的关系,努力把神学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以达到用神来统治人类,实现权力集中化的目的。就连费尔巴哈说人区别于自然物之处在于人有类意识,人不像动物以个体为对象,人的意识是以他的类为对象的,人把意识之中的无限性外化,变成了无限的本质。但是最后费尔巴哈得出了“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总体来说这时候的人的本质几乎被操控在神的手里,彻底变成了神的仆役。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人类人权主义凸显,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这时候人开始重视自由。物理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是对神权的抨击,提倡的是科学主义,卢梭就是第一个把自由提到人的本质层面上去的哲学家。后来意大利的罗伦佐·瓦拉说:“有比快乐更能保存人的生命呢?‘快乐的追求’是人最自然的追求。”但丁也说过:“爱是统摄宇宙的力量。”费奇诺:“这种爱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这时候人文主义文化刚刚开始,但是因为惧怕经院的报复,所以一般都是有点避世的感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进一步揭示批判了神权对人和自然的统治。爱尔维修说:“感觉的痛苦和快乐致使人民行动和思想,他们是推动精神界的唯一砝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运动明确了人作为世界中心的基本基调,人类开始正式对自身开始发问,对人的本质的解读更加深入。

三、近代社会人的本质的最终升华

近代人权主义越来越被重视,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已经不再局限性地只研究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更多地去考虑人的社会属性中人的本质问题,可是人需要做的是正确地认识自我价值,从而把人自身的价值加以崇拜。马克思首先明确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一切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做出最基本的科学定义。总体来说,人的本质是需要,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深化和延伸,由于需要而必须进行劳动,劳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并不真正了解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同时还表明,人性既然决定于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是复杂多变的,虽然具有历史的肯定性,但是各个历史时期主体意识形态是不同的,那么人性也必然是随着历史形态不同而变化着的。因此,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按列宁的理解,这个社会关系无外乎分为两点,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关系,一个是思想层面上的关系。物质层面很简单就是单单是生产关系,而思想层面就很复杂,它囊括了上层建筑的错综关系。就是说,人的本质其实是在变动的,在与他有关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下、不断地充实并发展着,同时他的发展也在无时无刻地渗入到别人的社会关系中去。马克思又从人类历史产生的方向来阐明,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片面的是在这里,马克思是通过人类和动物做比较而得出的观点,动物是本能的群居,而人类却在不停地创造新的社会形态,这恰恰说明劳动创造是人类社会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也就说明了人通过创造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同时满足需要的活动以及已经得到的需要又会引发新的需要,结果就是不断产生的需要。总的来说,自由自觉的劳动、社会性和需要虽然是人性不同层面的表达,但其内在逻辑是统一的。以需要为前提条件,人在社会关系总和下才能进行劳动,个体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总体上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其核心毋庸置疑。尽管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是符合人性的合理需要,但人的活动必须要相互结合,彼此协作,结成群体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的社会交往也是一种需要,人不可能自我创造自我所需的所有物质基础,并且人是群居性的生物,只有通过合力才能共同的生产物资,才能达成各自所需。所以人的本质就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互相满足各自所需的一切的社会关系总和之中。

对于人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过程,人的本质在其人类发展的总体趋势下是客观的,对人的认识也是趋于从抽象到具体的阶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但反应人的内在社会性这一具体的概念,而且从社会性也反射出人的其他属性,这即是抽象的概念。科学地全面地去揭示人的本质,以期人类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建立合理的人与人之间完善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急需要解决的实践课题,马克思正是适应时代的需求,批判并继承前人思想中一切的优秀成果,深入发现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规律。

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又必将回归哪里?这样的追问一直延续着人类整个历史,然而每次当哲学家感觉已经接近了谜底的时候,恰恰又回到黑暗地求索路途中。不可避免的就是人要对人以外的世界探索,所面对的人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理解人以外的世界。我国正处在转型期,要把握住人的本质,并不断理解其含义,才能在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策上走地更加稳健。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李志逵.欧洲哲学史(上卷)[M].北京:人大出版社,1981.

[3]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27

猜你喜欢
上帝本质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回归本质
120秒的“上帝”
童年的本质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