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梅
推动高校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
李青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中央精神宣传的主阵地,能够及时、准确地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课堂当中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重要任务。将“三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针对性研究、创新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项新课题。
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
把“三个自信”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当中,丰富、拓展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水平,培养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一代国家宝贵人才,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持续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勃勃生机是有目共睹的,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福祉。面对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出的结论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既坚持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又全面协调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表明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体现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是新时期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理论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业还是实践和理论体系要固化下来,都要成为制度才能做到,才好落实。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的一大体现,是中国迎接各种严峻的挑战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起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和发展。深入理解掌握其科学内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和坚定大学生的“三个自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三个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推动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为前提,并设想了它的基本特征,这对我们今天认识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特别是没有经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些论断与社会主义现实不相符合。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中,从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本质、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以及政治、文化、社会诸多方面发现本质,认识规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要完善教材体系,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的对比分析。首先,我们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从历史条件看,中国当时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维持自己的统治,广大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革命的主客观情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革命成功,中国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其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符合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看,一定的社会形态要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看,则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变革生产关系就不能发展生产力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势在必行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已有从不是最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再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依据这一国情,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这无疑是坚定“三个自信”的社会基础和现实依据。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中,认识坚定“三个自信”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④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植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是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它的具体运用,要根据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在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首先,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上下工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确立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获得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行动的指南,理论也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之下,联系国际国内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做到客观地分析现实,科学地思考未来,改造客观事件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要做到学以致用,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强理论自信、自觉。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支撑“三个自信”,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⑤处于关键历史节点上的中国,面对这样那样的发展瓶颈和棘手问题,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最需要为我们的时代划定价值航标。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难题和个人困惑及可能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更加深刻,坚定走这条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深刻认知,还要使大学生深入实践以自觉修养,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促进人民群众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增强理论自信;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关注和参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项具体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和社会制度中的体现,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从而更好地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培育和确立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同,就是要不断强化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不断注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增强坚定“三个自信”的责任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引文注释
①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3.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⑤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5-28.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