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波
(佛山市第二中学,广东 佛山 528000)
以高中语文教学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的探索
周鸿波
(佛山市第二中学,广东 佛山 528000)
高中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应利用语文教材的特殊优势,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效融入和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路径
当前,在国际社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中国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当今时代的高中生因多种思想的影响,且自身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非常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高中三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高中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何利用语文教材的特殊优势,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效融入和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中生产生持久有效的影响,是每个语文教师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微观层面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供同行参考。
重庆市组织了一次青少年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1],这次调查发出500份问卷,收回的问卷是292份 (占58.4%),之所以回收率这么低,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人要么漠不关心,要么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自认为水平有限不敢作答。从交回的292份问卷来分析,当代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人、物、事回答的平均正确率为53.92%。对课本里出现的、社会上广泛知晓的问题的回答正确率高达92.47%。但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养德的名言警句、典故等的回答平均正确率为24.02%,对传统处世知识的回答平均正确率为28.08%,对立志部分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为29.86%,对古代书画艺术的回答如《清明上河图》有26.3%的正确率,《富春山居图》仅有1.3%的正确率。
笔者也发放了《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之又少。传统节日习俗一无所知,忠、孝、仁、义、俭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不少的中学生身上缺失严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几近断层。表现出来就是: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心浮气躁,自私自利,感情淡漠,心理脆弱。追求荣华富贵,不甘淡泊名利;崇尚一步登天,蔑视脚踏实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精神,缺乏感动,缺乏友善,更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延续这些传统。为此,我们尝试过在各节假日前后利用一节课为学生介绍这些节假日的相关传说与习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详细介绍传统风俗的来历、习俗内容、相关的神话传说;让学生介绍家乡过春节的整个过程;或者让学生假期回老家时考察家乡习俗,并写出考察报告,等等。
很多学生反映,原来对一些习俗视而不见,通过老师的引导,他们开始发现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是很有趣味的,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建设、弘扬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专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达到《纲要》要求,语文课程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渠道。
所谓课程结构,指的是“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2]。语文课程结构即各种语文课程类型的整合体。从语文课程结构的角度探讨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即为用何种课程类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教材为出发点,以知识为纲,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有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多角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如何挖掘,并加以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3]:
第一,从作者入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中国文学史中涌现的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大都是思想家或者爱国者。这些民族的精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身世浮沉雨打萍”,仍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强国富民理想的实现。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为实现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二,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在学习《香菱学诗》《杨修之死》《范进中举》等课文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课文的故事情节入手,挖掘并向学生渗透《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整部著作的传统文化内涵。
第三,从词句运用、诗词意境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有很大部分,而经典的诗句,往往都是一些极简单平常的词语构成,所以从词句入手,渗透文化背景与哲理境界的方式是中学语文教学最常用的。
(二)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可以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点,再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很多都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比较随意。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讲传统礼仪文化。如林黛玉进贾府见王夫人时,王夫人坐在炕的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花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三让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下”。可见炕上之位较椅上之位为尊。因为炕、榻常是室内最主要的家具,而且在家具陈设中,炕、榻之类常居中陈设。中国的方位尊卑意识,以中间方位最尊,所以炕、榻类家具地位常是最尊的。是以贾府中地位最尊的贾母亮相时,也常坐榻。以东西方位来说,以东为尊,以西为下首位。是以王夫人让黛玉往炕上坐,往东坐,是待客之礼,以示黛玉身份的尊贵与亲近。但黛玉是极度聪明的人,又想着“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因此是决不肯越礼的,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坚持再三,才挨王夫人坐下。贾府在座位次序上,也极讲究长幼有序。在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家宴上,“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旁四张空椅,熙凤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嫂子们是不在这里吃饭的,你是客,原该这么坐。’黛玉方告了坐,就坐了。贾母命王夫人也坐了。迎春姐妹三个告了坐方上来,迎春坐右首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尊卑长幼次序在此非常清楚:贾母地位最高,在正面榻上独坐。黛玉是客,又受贾母宠爱,坐了椅子中最尊的位置:左首第一。迎春最长,探春次之,惜春最小,按位次的尊卑依序坐了右首第一,左第二,右第二。在讲到《鸿门宴》中的座位安排时,可以讲传统礼仪文化。还安排几节课专门介绍某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古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历经历史长河的冲刷,仍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更将持续地发展下去。儒家经典所承载的传统道德精华,不仅凝聚成了民族之魂,更铸造了东方文化特有的神韵,时代传承,绵延不绝。高中文言文中涵盖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发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的“忠、孝、仁、义、俭”。
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父慈子孝”、“尊长爱幼”,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尊重师长、孝敬父母为做人的美德。如《师说》一文,韩愈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思想,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师道观念,并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人物进行对比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忠”,即天下为公,爱国如家,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天下为公,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如,教《民贵君轻》时,强调儒家大师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补充《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计个人生死荣辱,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教《离骚》时,突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于我国教育现状,尤其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中,要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前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传统文化已逐渐被纳入到语文高考的视野之中。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语降分后其所降分数分给了语文,而且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就是将分数转移给所增加的“传统文化考试内容”部分。又如2016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均招收国学特长生。
此外,近期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全国25个省高考要统一命题,并且增加分数后的语文考试,正在研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相关内容[4]。在保证学校教育主要课程之外,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增加校本课程,形成合力。全体高一、高二学生必须修满校本课程的学分才能够顺利毕业。这些举措和思路,有利于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举措。
正确引导当代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带着感情学习,扩大高中生的视野,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都进学.李必勤等.关于新世纪青年群休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8(4).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7.
[3]冯艳姝.语文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J],语文论坛,2016(1-03)
[4]李文姬.国学文化有望引入高考高中生将通篇学习道德经.[EB/0L].[2015-03-30].http://news.qq.com/a/20150330/ 045750.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