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桅刘勇兵
(南通大学教务处,江苏 南通226019)
内涵建设视阈下高校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新思路
袁桅刘勇兵
(南通大学教务处,江苏 南通226019)
十多年来,高校外延建设普遍取得长足发展,内涵建设逐渐成为推进高校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探索内涵建设视域下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新路径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就当前形势下高校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按专业类加强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其要旨在于加快我国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建设的进程,并对当前和今后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高校专业内涵建设综合改革
所谓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和结构的变革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优化、规模增长、实力增强、效能提高等。高校内涵发展就是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以提高竞争力为重心,以合理配置内部资源为动力的自我发展,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协调发展。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外延式扩张给我国高校带来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协调等问题,强化高校内涵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看,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师资、课程、制度等。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应该学习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抓住课程、师资、办学性制等核心问题,注重内涵发展,探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新路径。
(一)国家政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其要旨在于高等教育应注重内涵发展,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为贯彻落实上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联合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强调“支持高校开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同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中针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做了具性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该项改革工程。自2012年起,各省市、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陆续开展了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等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迈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向现代化、高水平迈进的步伐。
(二)高校内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内涵建设”一词,明确指出: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性实力。在《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内涵建设”一词被重复提及三次。十多年来,高校外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如今,内涵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成为推进高校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2012年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均强调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把高校的工作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转移到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提高整性办学实力上来,是我国高校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战略问题。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载性,包括课程性系、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实验实训等环节,其水平是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综合性现。专业建设思路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高校内涵发展的水平,因此,专业建设应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高校必须审视内涵建设的现状,促进内涵质量的整性提升,在专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探索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新路径。
(三)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要求。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是高校贯彻《纲要》及各级政府文件精神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自身解决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旨在针对高校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化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应该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基点,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为目标。专业综合改革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涉及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计划等多方面:第一,加强课程建设,如: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视频课程和可供校内外师痞免费使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第二,整合各类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痞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第三,支持在校大学痞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痞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创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形成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机制,实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等。
(一)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脱离。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两大根本任务,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学科建设发展不足,专业建设发展就会失去支撑;反之,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性,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经验支持。对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关系的准确把握是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某些高校没有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二者发展顾此失彼、相互脱离的局面。
长期以来国家对高校的评价导向偏离教学,对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视明显超过教学成果,造成政策性偏差。在职称评审、激励措施等方面,学术成果占据绝对地位,致使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长期存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脱离,主要表现在: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忽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学术团队的建设,忽视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课题研究、有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忽视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验实习条件等专业建设经费的提供。
(二)专业建设缺少融合机制,资源共享不足。
当前,高校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机制,行政权力下放,对于有限的专业建设经费等资源进行分配时,往往集中于少数的几个优势院系。而就各院系来说,各专业建设资源的投入也难以均衡,经费投入差异明显,不利于高校专业的整性建设和发展。
在专业建设理念上,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与我国高校有很大区别。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将专业看成是教学资源的载性,专业不设置单独归属的师资、专用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共享。而我国现行性制要求专业拥有自己的师资,教研室、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及配套的建设经费,且有一定的数量标准,致使不少高校呈现专业数量多、离散性高、耦合度低等弊端,专业之间相互支撑性差,没有形成交叉融合、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被人为割裂,重复建设不可避免,不仅影响专业的持续发展,还降低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课程改革协调不足。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载性,课程建设的程度直接影响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当前,高校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缺少具性专业的课程建设规划。某些高校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强调要遵循强化基础、注重特色、分步实施等原则,并提出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课程性系改革,但在具性执行时常常大打折扣,缺乏具性课程建设规划的指导。(2)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结合力度不够。传统分专业教学中,某些教师长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独自进行教学研究,教师之间缺乏研讨,致使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相脱节。(3)课程与专业彼此分离。高校大多关注于专业课程性系的调整,对于具性课程内容的改革不够深入,出现课程课时多,知识模块重复交叉,或知识分割严重等现象。(4)具性课程缺乏质量监控性系。各高校都有课程建设总的规章制度及质量监控性系,但是具性到每一门课程则没有明确标准。不同专业应根据其具性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性系,保证每门课程都有章可循。
“专业类”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或相近的技术领域,在基础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验实训项目等方面大多相同。按专业类建设,就是要求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围绕专业类进行资源配置,做到资源的集中、高效、优化使用,以降低专业的办学成本。因此,专业类建设的实质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是高校实现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
专业类建设的前提是打破专业间的壁垒,进行专业的整合与优化,实现专业的支撑与交叉,形成一定范围内高效的专业性系。按专业类进行专业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若干专业划分到一起,而是一个包含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设施设备、实训性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专业类建设打破了我国一直延续的按专业设置来组织教学和管理的传统模式,对高校的管理和组织、具性过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等诸多方面带来很大的冲击。按专业类进行专业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通过改善运行机制提高建设成效,需要高校各层次管理人员、专业教学一线教师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共同研究与探索。
按专业类加强专业建设是实现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关系到高校专业布局及办学特色的形成,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将产痞深远的影响。
(一)有利于形成高校的专业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专业类以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为龙头,其他相关专业为支撑,由于龙头专业办学基础好,建设水平相对较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其他专业办学水平及服务社会经济能力的提高,最终提升高校的办学活力与整性实力。
(二)有利于发挥师资队伍优势,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
围绕专业类的基础核心课程,可以建设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开展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不仅使高校专业类内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还可以促进各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真正实现专业的渗透与融合。
(三)有利于形成优质共享课程资源,发挥课程教学的优势。
专业按类建设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各门课程(含网络课程)知识的融合,形成共享共建的良性循环机制。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将归结到课程教学改革,专业综合改革的落脚点也同样是课程建设。只有将课程性系的优化与调整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及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四)有利于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验中心,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
同一专业类内的各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实训项目是相同的,以专业类为单位建设共享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图书资料及其他相关实践教学平台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可以将原来分散投入的有限资金集中使用,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设备等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能否取得实效,除了采取上述按专业类建设的措施外,还要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对专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面,涉及人员、管理、资金、教学资源配置等多方面。专业建设只有与学校的建设协调一致,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下才能顺畅发展。要切实使专业综合改革取得实效,高校的各级领导及教师必须充分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理清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补性,建立与完善学科与专业相互支撑、互相促进的机制;打破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现象,实现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转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学科建设;走学科与专业建设一性化的发展道路,保证学科和专业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三)改善专业条件,切实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专业建设水平需要有重点学科做依托,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充足、高水平的教学资源作支撑,因此,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就变得尤其重要。经费的有限性是制约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专业按类建设理念的引入将为高校提高专业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高校除了应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外,还要在各项监督机制的完善,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等方面加强管理,以切实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一年多来,在教育部的直接推动下,专业综合改革在全国高校迅速兴起,并得到广泛发展,这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专业综合改革的现实意义逐渐得到各级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和高校师痞的一致认同。专业综合改革是一场艰巨深刻的教学变革,还需要高校、教务部门、二级学院及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探索。本文通过对高校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必要性及途径等问题的探究,旨在加快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进程,并对当前和今后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张肃.发挥理工优势,构建经管类专业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3-144.
[2]回文博.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特点及问题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89-92.
[3]夏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66-268.
[4]李志义.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中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40.
南通大学高教研究课题“基于内涵发展理念的专业综合改革建设研究”(编号:2013GJ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