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电影作品中的詈语折射出的中美价值观念对比
杨倩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723000)
詈语是应人们的需要向生活中的禁忌宣战,通过打破传统和常规达到发泄自己情绪的目的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通过分析中美电影作品中的詈语,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探究中美价值观念的不同,增强我们对于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主要从平等观、婚姻观和性观念、宗教观、道德品行观、个体与群体观和生命观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美电影作品詈语价值观念对比
沈锡伦认为价值观念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作出是非判断或优劣判断的尺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价值观念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处世模式……价值观念除了有民族的特点以外,还有时代的特点[1]。
我们了解深厚的、背后的文化可以通过研究外在的、可考的语言行为,相应的,我们要探求詈语的文化蕴涵,可以通过研究詈语这一语言行为。下面我们试图分析从詈语所反映出来的中美价值观念的不同。
平等是指人们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享受公平、相等的待遇,比如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下面我们主要从五个角度考察詈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中的关于 “平等”的问题。
1.权力和地位
王寰认为,汉英秽语的共性受荷兰学者Hofstede总结出的五个文化维度之一“权力距离”的影响。根据Hofstede的理论,权力距离是指:一个机构中的弱势群体接受权力分配不公的程度……权力距离普遍存在于一切文化中……权力距离存在于上下级之间,或者长辈与晚辈之间,或者男性和女性之间……中西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决定了根植于不同文化的语言之间的差异[2]。
语言中的歧视现象正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有所区别对待”的社会现象的准确反映,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普遍心态,也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有时人们会通过詈语来宣扬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贬低别人低他一级;也有人通过使用詈语挑战有权有势的人:
(1)《海角七号》中的老伯非常想要参加乐团,但是事实证明年轻人更适合,老伯发火了:干!要回答得这么快吗?不考虑就回答!
2.家族和血统
汉语詈语常常涉及对方的长辈,而英语詈语则往往直接指向受詈者本人,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有着浓厚和强烈的家的观念。摧毁一个家族自信心的往往是子嗣的血统问题,中国人强烈的家族和血统意识无疑成了詈语的主要攻击对象,“断子绝孙”类的詈语恐怕用在美国人身上起不到什么明显的使用效果。相比而言,美国文化中关于孩子血统的问题最终会归结到夫妻关系上:
(2)You swine!You coward!You cad!You dare judgeme inmymisfortitude?You dare to askme the question who is the fatherofmy child?(Fame)
3.性别差异
(3)《当爱来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为什么女生不可以玩?为什么我只是玩玩就被骂不三不四?这段话引出关于“性别差异对待”的问题。社会生活中长期的男女分工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对于男性和女性角色的不同定位,使得男女的社会地位和权力都不平等,也导致男女使用话语权的不同,造成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民族和种族歧视
中国古代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大汉族主义,美国黑人长久以来的争取权力和地位的斗争历史,都属于这类关于民族、种族的不平等现象。美国人称黑人为“nigger,niggra,niggruh”,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比如美国电影里面常嘲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情况:
(4)Coonsare trying togetinto school...Not raccoons.Niggers.And theywant to go to schoolwith us.(ForrestGump,美国白人歧视黑人。)
5.动物歧视
人类常常觉得自身比动物高贵,所以常有把人贬斥为动物的詈语。中国电影中有各种贬斥人为动物的詈语:
(5)又上了这狗东西的当(《不见不散》)。中国电影中常见的是骂人为狗。
在美国电影中也有骂人是动物的情况,但是比较少:
(6)Thelma and Louise中Thelma在向别人介绍她的朋友Louise和她的老公处不来:Louise and him don’t get on.She thinks he’s a pig.Louise听到以后说:That’s putting itmildly.(说我们处不来是太客气了。)Iknow he isa pig.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了解:
第一,不顾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的人往往成为受詈者。
(7)《失恋33天》中,施詈者骂男朋友背信弃义:放屁,咱仨天天混在一起,前两天咱还商量夏天去哪儿度假。你俩把我当什么呀?
第二,詈语中涉及很多性詈语,这主要是跟我们的思想意识有关系,越是私密的越是把它拿到台面上来骂,显示出施詈者敢于挑战和十分激动的心理和情绪。
(8)在House Broken中就有各种关于女性的詈语:cock,sucker,bitch,hole(混蛋婊子),shank(俗女人)等。
第三,在性的解放程度上,中美存在很大的不同。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限制,即使到现在我们仍然避讳在公众场合直接谈性,在私下里使用也需十分谨慎。性在中国还处于半禁忌的状态,在一些电影中,不管是性詈语还是有关性行为的词语都不能比较开放地呈现给观众。
(9)在《爱情的牙齿》中就用“耍流氓”代替了求爱和男女关系。
美国的性解放指的是性自由,他们反对的是传统的性约束和性禁忌,提倡的只不过是人性在性这一领域的解放,指的并不是性随便,而且既主张人性自由,又不得不考虑到人们作为个体还拥有隐私权,性是属于隐私范围内的。
(10)Dracul中,施詈者的挚友在评价施詈者开放的未婚妻:Andmay Isay Miss Lucy is hotter than a June bride riding bare back buck-naked in themiddle of the...施詈者听到这里不高兴地打断道:Iwould watchmy colonial tongue,if Iwere you.不允许他的挚友再继续谈论下去,即使他的未婚妻跟他的挚友也很熟。
中国的宗教发展相对来说一直比较和平,在日常生活中和电影中只有涉及一些宗教教义的詈语,比如骂别人“永世不得超生、下十八层地狱”等就涉及佛教的转世概念。在西方社会,基督教徒是不能轻慢地提到神或上帝的名字的,提到这些词就是对上帝的不敬,只有在骂人时才被使用,这是英语语言中所特有的现象[3]。上文中我们分析詈语所涉及的内容时,也指出在美国电影中,关于基督教的詈语比较多。
(11)ForrestGump中,失去了双腿的上校跟Forrest说牧师开导他时曾说过上帝会与他并肩在天国散步:Did you hear that what I said?Walk!Beside him in the kingdom of heaven!Well,kissmy crippled ass.God is listening?What a crock ofshit!
东西方文化包含着共同的精神追求,比如为真理而不惜牺牲的精神、宁愿有尊严地赴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精神等,违背了基本的价值或道德标准的人自然要成为受詈者。中国人除了伸张正义、弘扬道德规范之外,有时也要回归到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的观念中,强调对自我的要求。
(12)在《我愿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显示出施詈者主张人要管好自己就好了,不要多管闲事:你这是干涉人家内政,是非常可耻的行为。
通过施詈者对人们道德品行做鉴别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施詈者讲求的是以个人为本位,是对于自我的追求:
(13)ScentofaWoman中已退休的上校批评Baird大学董事会不分好歹:Idon’t know who went to this place.Willan Howard Taft.Willam Jennings Bryant.Their spirit is dead,if they everhad one.It’sgone.You’re buildinga ratship here,a vessel for seagoing snitches.And if you think you’re preparing theseminnows formanhood.You better think again.Because I say you’re killing the very spirit,this institution proclaims it instills.What a shame!You hurt this boy,you’re gonna be Baird bums,the lotofyou.
中国人使用秽语时常常殃及无辜的第三者,秽语较多地指向家庭谱系成员;而西方人则直接指向对方,纠缠于被骂人本身,很少把第三者牵涉进来[4]。诚如上述研究者的观点,中国作为集体主义的代表,美国作为个体主义的代表,两国对于个体和群体观念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詈语使用的不同,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一颗老鼠屎可以坏一锅汤,我们善于笼统的划分出某一类人并对其做评价。而美国常常存在的就是对于个体的追求以及对群体压抑个体现象的反抗。下面的片段可以在某种角度上体现中国式的集体主义观:
(14)她整天和男生眉来眼去的,还和三班那眼镜在小树林里搞破鞋。这种人放在咱们班,咱们班风气成什么啦?我们要逼她退学,你可别挡道(《爱情的牙齿》)。
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观,都是以生为主,生是人存在的形式和人生的意义所在。对于死,则因为它的必然性,回避或是坦然面对,都表明一种对死的无奈,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珍惜生,爱恨相倚,正是因为我们重视生命,才会出现很多关于生死的詈语。在中国,谈论死总会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心理上的恐惧,延伸到学校教育上,我们很少开展探讨“死”,“死”跟“性”一样,因为不被涉及,平添很多神秘;而西方国家可以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死亡,探讨死亡。这种差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造成中国咒死詈语的发达和丰富。
(15)阉贼,你的手下跟你想害的人都在这儿看着你,他们会把你的下场公诸天下的,上路吧《龙门飞甲》)。
而美国的生死类詈语更倾向于单纯地认为受詈者该死:(16)You lether go,you fucking asshole or I’ll splatter your ugly face allover thisnice car.(Thelma and Louise)
[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增补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
[2][4]王寰.汉英秽语的文化解析[J].大学英语,2010(2).
[3]程昕.英汉詈词对比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