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色的演绎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有感

2016-03-16 18:55范智慧张家港市崇真中学历史组江苏张家港215600
文教资料 2016年15期
关键词:朱元璋课本历史

范智慧(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历史组,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生命本色的演绎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有感

范智慧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历史组,江苏张家港215600)

新课改呼唤有生命的课堂,呼唤有灵魂的课堂。本文以《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为例,阐述了打造生命课堂的具体做法。

初中历史课生命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改呼唤着有生命的课堂,呼唤着有灵魂的课堂。台湾历史学家张元说:“历史知识的性质是建构。”诚哉斯言。佩服的同时,让我陷入深思:在学生新的认知结构中,历史人物如何融入进去;在新的认知结构形成中,如何让学生做到长袖善舞……

“历史教育是什么?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说明;然则,教人求真、育人完善、成人之美,应该是题中之意,换句话来说,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1]。结合《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就以上两个问题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以求抛砖引玉。

一、激活课本中的“人”:让历史人物有令人怦然心动的魅力

历史是需要想象的,尤其对于青少年学习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主体,所以人是历史中最鲜活、最生动的要素,勾勒人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

讲课时,我播放了一段介绍朱元璋经历的视频。该视频以漫画形式呈现,又以说书人抑扬顿挫的口吻对白,滑稽的人物形象,简洁的故事情节……学生看得入神,不时仰面长笑,听课的老师看得会心,不时为自己没有捷足先登地使用这个视频而嫉妒不已。

课本中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是历史“当事人”,他肩负着把历史演活、生动的大任,看到他,学生就知道那一段事、那一群人,从而为历史思维的唤起配备了有力的抓手。其次是课本知识点的“串联者”,有了他,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教学主线自然形成。再次是学生的“亲人”,虽然从未谋面,但是一见如故,要让学生喜欢上他,乐于见到他,乐于探讨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于老师“主动地组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朱元璋这个鲜明的人物起于卑微,却建立了不世之功,用现代的网络话语来说就是草根最成功的案例。这样讲,朱元璋这个人物就活了,还扣住了学生的心理,历史的思考在此起航。

课本中的“人”必须是有血有肉的,我们要为他量体裁衣、梳妆打扮,让他魅力十足。

二、关注课堂中人的生命状态:让学生灵动起来

1.给我一个舞台,尽显英雄本色。

一节课是否有灵性,在于是否有学生的本色参与。一节课是否出彩,在于学生活动的精彩与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创建活动的窗口。这个窗口,可以为教室引进阳光,为学生开启了解历史真谛的心窗。

“锦衣卫的设置,让朱元璋的统治添加了血腥的味道,导致明朝官员大幅度减员。为了招聘官员,朱元璋颁布了圣旨……但是,他没有上过学,请同学们为他代写圣旨……”同学们活跃了,初一学生固有的表现欲、求知欲激情呈现,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了给学生的激情增添热量,我“颁布”了一道委任状:“梁丰初中初一[1]同学,武能安邦,文能治世,乃朕之股肱,特聘为殿阁大学士。”我高举委任状,用夸张的表情,面向全体学生当场宣布:“写得最好的同学,就委任为内阁大学士”……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融入知识的殿堂。

这个情景设计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顿时,课堂静悄悄地,除了水笔在笔记本上肆意游走的声音外,就是抓耳挠腮的各种思考状。我惬意地走在组间小道上,见他们煞有介事地写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甚至,有一个同学还加上一句:ladies and gentleman……他们已经不把自己当学生,个个都是“皇帝”了,个个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处庙堂之高的士大夫了。他们穿越着历史的时空,同时带着社会的责任感。教育是什么?他们用稚嫩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我:教学相长,“长”了他们,也“长”我自己。

他们纂写的“圣旨”,有的文字优美、有的式样古朴、有的间带英文、有的幽默有趣……虽然阅历不足,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写得精彩:不少漫画、电影里面的桥段和技巧悄然引来,一副我不是斯皮尔伯格,但有舍我其谁的傲然与自信,谁能敌我。尽管八股文远离了时代、远离了学生,但是此时此刻,由于学生忘我地投入,这个距离已经不存在了。

让课堂中的“人”真正地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

2.课堂如何,“生曰”不可少。

“我们以往的评课、反思和交流实际上存在一个 ‘盲区’,那就是对作为课堂主体和目标主体的‘人’的感受无视和剥夺。”[2]对此,我对同学们说:“老师经常吐槽大家的作业,今天请大家‘吐槽’下老师的课堂吧。”

学生:“朱元璋起于微末,发达于登基之时,我很佩服。但是泯灭人性,没有人权意识,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滚滚潮流,令人可惜。”“我不喜欢老师对锦衣卫的处理方式,有部《锦衣卫》的电影非常不错,很适合我们的口味,但是我们没看到……”“老师讲课不够大胆,风格不够泼辣……这节课不是我的菜”……

师生的交流,使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了新的注脚。

三、架设桥梁:让课本中的“人”和课堂中的人深度互动

“以独特的慧眼,发掘历史上的人的心声、情感、观念;借助课堂中的人身边的历史元素,将课堂中的人、历史中的人无痕链接”。课堂上,我选取恰当的史料,一边触摸历史,一边打通学生的思维。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可以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处,从而进入思维深处。为实现本课“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教学目标,我使用以下两种观点:

(1)“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

(2)八股是求贤的国器,而非杀人的利器……在求取功名时,人人是平等的。——百度词典

同时设计问题:

(1)对于八股文,各人有各自的看法,你是什么观点?

(2)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的?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补充口述:顾炎武被称做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在理学走向封闭、极端的那个年代,他大声疾呼改革时弊,为我们的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百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大众传播人类基本文明的平台,尤其是普世价值观的平台。

通过讨论,学生不但能提炼出钳制思想、摧残人才、有了部分平等这些基本观点,而且组织答案的时候,基本能用这样的语句组织语言:一面……一面……不能仅仅…而要……说明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全面看待问题,拒绝片面地思考。

搭建桥梁离不开材料,使用材料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课本材料与课外材料的有效搭配。如本课中的“动脑筋”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材料。(2)注意问题创设的情境性和层次性。如本课从选拔官吏的作用出发,引出八股取士及对它的弊端的分析,从而明确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设计。(3)注意活动生成中老师的点拨和引领。靖难之役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主角的身份和争夺的对象,才能正确理解事件的实质。

有了“人”未必有深度,但是欲求深度,必须有“人”[3]。要让历史中的“人”开口说话,要让坐在台下的“人”心有所往,要让站在台上的“人”异想天开。

陶行知形容某些教学状况时说:“先生是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新时期下,我们绝不可重蹈覆辙,应根据新的学情创造出鲜活的有生命的历史课堂。

[1]杨春华.“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的省思——从顾俊老师的公开课说起.中学历史教学,2016.04.

[2]李惠军.找回缺失的“人”——有感于吴江问史论坛.历史教学,2016(05).

[3]李惠军.课堂上人缺失的原因.历史教学,2016.03.

猜你喜欢
朱元璋课本历史
朱元璋杀牛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朱元璋与叫花鸡
新历史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朱元璋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