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秋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职业教育的精神起点与价值回归
徐燕秋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1188)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人——技术——高技能人才”这样一个逻辑上升形式设计,对人的塑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起点,技术特征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内容特征,高技能人才的精神特征是人才培养的价值思考。
职业教育精神起点职业素质价值回归
2016年3月在韩国首尔进行了围棋9段李世石与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的人机大战,最终结果是人工智能阿尔法以4比1战胜李世石。社会再一次掀起了人工智能、高科技、技术工具是否对人产生威胁,或者技术是否超越人类等思考。某种程度上人们普遍相信,为实现更多生产能力,人工智能将在可见的未来越来越广泛地替代人力,或者悲观地预言人类将被自身智能逐出某些传统领域。如果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未来趋势,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机器不可替代的人力优势,站稳未来世界的一席之地。
职业教育如果继续把人当机器培养,有可能输掉的不只是围棋比赛。人机大战对职业教育的启示,技术有可能被人工智能轻松替代,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势是“人”的素质而非“工具”职能,科技发展的强劲趋势让我们更着重对“人”的综合培养。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日趋加深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技术的工具理性日益成为主导经济利益的表达方式,价值理性的呼声在声势浩大的经济利益浪潮面前益发萎靡。蓬勃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其工业发展背景是改革开放盛期的生产加工需要与科技革命浪潮的扩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似乎应运而生。然而,当我们以稍许长远的眼光看待思考职业教育的技术性表达则会发现职业教育将对象简单工具化,或者将教育对象作为技术工具延伸显见地存在对教育对象之“人性”的严重忽视。
根据对教育部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解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职教育终极培养的对象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如果单纯以“技能”代替“人才”培养,一定是有所偏颇的。本文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人——技术——高技能人才”这样一个逻辑上升的形式设计。
1.对人的塑造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起点
(1)传统技术发展速度缓慢,职业教育尚能抓住技术特点针对培养学生。农业社会的主要技能是对千变万化自然界的考察和规律把握,其劳动技能稳定性强,变化较少,因此最适合代代相传;到了小商品生产和手工业时期,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应对某种固定程式的操作规范,师傅带徒弟的手艺传授方式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职业教育雏形,还没有达到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要求;工业革命扩大生产的需要,结束学徒跟班制的小规模职业技能教育模式。
(2)技术迅猛更新逼迫开启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工程。历史发展进入信息化工业革命时候,现代工业革命犹如核聚变般地更新着最新技术,技术推陈出新以令人猝不及防的迅猛不断淘汰旧有,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以“技术”谋生的职业教育茫然不知所措。
培养职业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现代职业技能不能固守某个“职业岗位培养所需的技能,还应具有一定的研发、创新能力,随着技术升级具有不断自我更新技术技能的能力,具有扩展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①。21世纪信息革命技术升级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在“技术”与“掌握技术的能力”选择上,理应回到“人”的出发,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剧变的高技能人才,是对社会发展的最好解读。
2.技术特征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内容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随着工业革命爆发的旺盛生产需求应运而生的,从一开始这类学校化培育熟练技能掌握者的教育是“以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与培养自由思想、灵魂和优雅绅士为目标的传统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②。
(1)没有技术性就没有职业教育。技术理性主义在工业革命早期,机器以从天而降的姿势突然出现在各种生产作坊并麻利地取代相当多的人力劳动,然而机器是需要人来操作的(早期的机器大量需要人力的配合),原先十年磨一剑的师傅带徒弟培养技术劳动力的模式显然大大落后于机器普及速度,职业教育秉承着快速大量培养初步掌握机器工业生产必备技能人才的要求,很好地适应机器化工业革命历史的人力需求,对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适应及推动作用。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以技术为特征,以学生习得技术性要领和掌握操控未来生产领域的机器设备作为培养核心内容。
在伟大的信息革命到来之前,职业教育在配合工业革命技术化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方面积累大量的成功经验,客观上对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推进发挥着重要技术人才支持作用。技术教育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浪潮之中的成功弄潮者,经历风雨,收获阳光。
(2)职业教育是培育有技术特长的人才的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是存在差距的,技术性侧重机器技能视角,将人视做机器的延伸、工具的延伸,培养人的工具性,获得与机器的更好融合;职业性侧重人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职业技术学习是一部分,职业适应是同样重要的另一部分,学习的对象不仅是技术,更侧重于掌握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职业基本素养的构成看,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③,可见技术特征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胜任当今职业培养的全新需要。技术性在应对某一技术能力的时候表现优异,职业性方能应对千变万化的技术革新。
3.高技能人才的精神特征是人才培养的价值思考
从职业活动的真实状态中抽象而来的指导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概括,并不能反映职业活动的全部特征。教育往往是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且在能力分解基础上通过教育的某种功能进行融合,受教育者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逐个分解地学习训练能力细节,从而达到从事职业活动的要求,获得谋生的技能。职业活动的技术层面更多的是人对机器、工具的掌握,并没有反映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衡量。在职业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把握反映了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念,而人与自身的关系更是上升到了职业境界乃至人生境界的高度。
思想启蒙在于帮助人类摆脱思想的不成熟状态,工具的运用使人类掌握并日趋完美地接受客观、科学与精确,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以技术手段为基础,围绕高技能人才的精神特质展开教育,是应对未来高科技工业智能社会的必然趋势。如全球领先的德国职业教育,其“关键能力”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术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④。这是建立在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获得某种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教育理念,必然是以“人”为培养对象而非简单的“技能人才”的理性追求。
1.体现对职业人才的理解
职业是人的第二生命,是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主动选择。在职业状态中,人更理性地表达展现自我、获得价值感、收获尊重。因此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在现代社会,更是现代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表达和人的价值表达。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为内容是职业教育的价值必然。
职业技术教育体现对职业人才的基础理解。技术既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又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创造活动。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初体现在劳动手段和劳动技巧不断改进和提高上,随着技术社会化进程不断深化,技术愈来愈走出狭小的劳动和生产过程,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渗透,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并在价值观念层引起一场变革,使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已不知不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核心。正如德国地质学家、哲学家F·拉普所说:“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外化,是向大自然的‘投影’,是人体结构对自然的一种‘置换’;技术是文明、道德、知识进步和人类自我拯救的手段,是人类内在的进步意识推动着技术进步,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发明更好的工具的历史。”因此德国哲学家E·希照默把技术的本质归结为人类精神的创造活动⑤。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避免科技在某一阶段发展中偏重“物质力量这些‘物’的方面,而忽视‘人’的方面,对美德修养、崇高理性、个性和精神健康的忽略”⑥。
应对风起云涌的社会新生职业、岗位甚至是传统岗位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⑦。对学生未来可迁移能力的关心同样表达了职业教育对职业人才的发展性理解。
对现代性的命运即现代人的生存命运的追问表明,现代性启蒙理念引导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不再具有新时代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充满矛盾危机的问题意识:现代性问题凸显的现代人的生存命运已经到当代人类必须自觉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转折点⑧。
2.体现对“现代”社会、现代性及后现代的理解
当人类社会把现代化作为目标追求时,实际上是不间断地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是传统与现代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过程。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生活节奏快速变化、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类在质疑和反思中高扬理性旗帜。“现代性”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换关系的确立,人类社会逐步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工业文明与科技进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机器大生产提高人类对付自然的能力,从文艺复兴之后人类经常处于欢呼自己成为地球上的真正主人的自嗨模式中;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民主法制成为规范社会关系的主流;反映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确立个性文化,实现自我,不再依靠上帝拯救,表达的是自我主宰、自我决定的理性主义精神与个人主义气质。这种现代性追求的理想,正是人以自己实践创造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使人成为主体独立性的存在,主体性得到自我确证,理性主义、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成为价值规范。因此,现代性的实质正是人在工业文明中获得的以理性为支撑的主体独立性,成为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第二个存在样态,即个体本位。
3.精神融合技术
正如爱因斯坦指出:“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高技术人才除了通过高职教育获得某项职业技术并在日后达到精湛的程度,更要良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在政治觉悟、道德素质、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有准确认识,没有精神方面的良好表现,技术学习不会成为促进个人良好发展的基础。
注释:
①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职教论坛,2015.5.
②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职教论坛,2015.5.
③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中国高教研究,2011.8.
④刘育锋.部分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动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⑤袁晓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7.
⑥杨斌.试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高校科技,2014.19.
⑦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⑧漆思.现代性问题反思的辩证思维与当代生活价值.长白学刊,2009.1.
[1]薛栋.精神重建与中国职业教育选择.中国成人教育,2014.8.
[2]郑玉清.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职教论坛,2015.5.
[3]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中国高教研究,2011.8.
[4]喻问琼.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5]漆思.现代性问题反思的辩证思维与当代生活价值.长白学刊,2009.1.
本文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研究”(WH125YB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