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安徽 肥西 231200)
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协同效应”
徐平
(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安徽 肥西231200)
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音乐教学中的“协同效益”,即:音乐鉴赏、表现与创新之间;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之间;音乐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以及音乐课堂内外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协同效应”是新课标背景下搞好音乐教学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音乐教学协同效应教学方法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音乐教育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转移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素质轨道上。同时,给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搞好音乐学科的教学,如何发挥音乐教学的“协同效应”等?
由于音乐学科内容丰富,牵涉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与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诸多领域,使音乐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学科。而且,搞好这门学科的教学对教师素质、课内外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所以,要真正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率,实现音乐课程的目标,就必须发挥音乐教学各要素间的“协同效应”。这里说的“协同效应”是指德国学者、斯图大学教授哈肯创建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各个子系统之间会产生 “协同效应”而提高整体功能,从而达到1+1>2的效果。音乐学科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相互协调作用,一定会使音乐教学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音乐教学中的“协同效应”。
音乐的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方面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将音乐与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的众多领域相互协同,使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和表现音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感受与鉴赏是学习、领会音乐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曾指出: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思。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了解音乐中的真、善、美,在鉴别中欣赏,在欣赏中鉴别。实际上,在感受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表现欲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开发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情感,在音乐表现活动中享受美的愉悦和陶冶。然而,当学生音乐表现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照着谱面和台词表演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应该说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作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得到进一步激活。当然,有价值的音乐创造离不开相关文化的支持和滋养。在创造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也会相应提高。
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早在原始社会,诗、乐、舞交织,没有明确的界限。《吕氏春秋》载:“昔诸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说明了原始艺术中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是非常重要的。”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音乐被称为流动的美术,美术被誉为凝固的音乐。音乐通过优美曲折的旋律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和声色彩感染听众;美术通过错落有致的画面形象和远近高低的立体节奏给观众以视觉冲击。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从视听等角度共同作用于审美对象,将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音乐与舞蹈之间更是难以割裂;翩翩优美的舞姿总是与美妙的音乐相伴;音乐的节奏或快或慢,节拍或强或弱,舞者的情绪亦随之起伏。音乐与舞蹈相互依托、相映成趣。可以说,没有成功的音乐就没有完美的舞蹈。音乐和戏剧也有水乳交融般的联系;戏剧塑造人物形象和展开矛盾冲突均离不开音乐的烘托,音乐为戏剧情感的表达插上了翅膀,使剧情更加生动,更富感染力。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音乐与中文、史地等学科的协同,因为这种协同叫人“看得见,摸得着”。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作品,它们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浓缩了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为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可吟唱。文学比较注重情感,而音乐无处不蕴育情感。可见,人文学科和音乐学科的教学是相通的。音乐课特别是音乐欣赏课的开设,为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为加强音乐文化与其他学科文化的联系,筑起了一座桥梁。音乐教材越来越具有人文性,其他教材也开始注意美学观点和人文思想的渗透,这为加强间乐文化与其他学科文化的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联系,推进协同教学。
一般认为,音乐艺术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没有太多直接联系。但实践证明,音乐教育与这些学科同样可以协同,并且这种不能明显看到的协同效应是非常特殊的,有时几乎是非常重要和惊人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精辟总结,我的科学成绩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来。他酷爱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乐曲,从古典音乐中他体会到万物是和谐的、相通的。他的朋友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和想象,进而发表了相对论。这足以说明音乐教育与科学课程教学同样重要。
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协同效应”,各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虽然不再有明显界限,但并没有抹杀各科分内容的性和侧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有一种全局观念,认识到自己所教的这一部分是同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使它以一种恰当的比例与其他部分融合交叉,达到整体效果。
广大音乐教师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堂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外音乐活动和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课堂音乐教学而没有课外音乐活动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一般来说,课外音乐活动,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较宽的知识面,接受较多信息量,符合青少年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善思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它与课堂教学二者都是贯彻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
音乐的本质构成是严密的、科学的,音乐教学的形式必须是生动的、活泼的、开放的。它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教育更注重感觉,这是由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为学生创造富于律动的、具有音乐性的学习环境,显得至关重要。这个学习环境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是不够的,必须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音乐教育已进入一个开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教学电视、多媒体、网络甚至各种社区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校条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会进一步拓展,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由此可见,课外音乐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生动有效的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协同性教学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音乐教学变成即兴的和具有审美趣味的活动,还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咨询者、指导者和顾问。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通音律,还要懂得从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学科中汲取营养,求索新的感悟。在与相关文化基础知识的协同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其实和其他非艺术学科一脉相通,互为补充。总之,音乐协同教学要求教师有驾驭全局,把美学原则贯彻到音乐教学各部分活动中的能力,有即兴找到活动最优方式的能力,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
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协同效应”是新课标背景下搞好音乐教学的必然要求。通过“协同效应”的发挥,音乐教学各子系统或者说各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发挥音乐教学的最佳功能。这样能大大提高音乐学科的教学效率,使既定的音乐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郑和钧.协同教育与素质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
[2]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0.
[3]傅道春.情境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