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霞
(华北电力大学 英语系,北京 102206)
小说《喜福会》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探究
杨海霞
(华北电力大学 英语系,北京102206)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思美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作品通过讲述四对美籍华裔母女的故事,反映了移民社会中母女、姐妹之间由于代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不同而引起的哀怨情感。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研讨其语用功能。
喜福会语码转换语用功能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作品通过讲述四对美籍华裔母女的故事,反映了移民社会中母女、姐妹之间由于代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不同而引起的哀怨复杂情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融为一体,不仅在华人文学界,而且在美国文学界,都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广泛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对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方面,对小说的语言现象鲜有涉及。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研讨其语用功能。
在语言学中,语码转换指一个人在一个对话中交替使用多于一种语言或其变体的语言现象。多语者有时会在对话中使用多种语言的元素。语码转换是以符合各语言语法、声韵的方式使用多于一种语言学上的变体。语码转换并不改变某种语言的内容,也不会产生新的语言。语码转换多发生在语言交际中,即对话参与者可流利使用参与语言的情境中。也就是说,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一定总是要遵循某一种特定的语言或者方言,总是根据交际的语境等需要,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在双语(bilingualism)或者多语(multilingualism)双言(diglossia)语言(或)言语共同体里,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选用语码,进行语码转换或进行语码混合(code-mixing)是极为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张正举,199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很多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等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umperz是最早研究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展示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意义和社会动机;句法学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适用于某些语言中的原则;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语码转换和会话参与者的心理之间的关系;会话分析的研究则是通过会话分析的结构来揭示语码转换的动态过程。但是这些研究选取的语料多是口头语即社会语境中的会话,很少涉及文学作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在双语或多语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们在使用第二外语时,如果遭遇了语言流利性问题或者记忆问题,往往会转用母语(这种情况只占到了语码转换现象的10%);(2)语码转换用来标记会话从非正式场合(母语)向正式场合(第二外语)的转换。(3)语码转换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语言和行为上的控制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父母和子女的会话中;(4)表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关系;(5)重复信息,使信息更加清晰明了;(6)说明某一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Zentella,1985)。
谭恩美是当代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小说《喜福会》关注了旧金山的四个华人移民家庭,讲述了四对母女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两代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爱恨情仇,通过母女之间在文化层面的冲突和矛盾,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小说中,从中国来的母亲们在对话中使用中英两种语言,因此有大量语码转换的实例,这些码转换主要具有以下社会语用功能:
(一)语码转换用来表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关系。
在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进行语码转换,即从第二外语转换成母语,或者从母语转换成第二外语,可以表明交际双方的种族身份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在《喜福会》中,四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的母亲是第一代移民,由于她们受到英汉语两种语言的影响,因此语码转换主要出现在她们身上。一方面,她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会不经意地在语言中反映出民族性。当四位母亲在一起打麻将、聊天的时候,她们之间的对话多采用汉语,在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时也通常使用汉语,这些语码转换显示了她们相同的种族身份,也拉近了她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母亲和女儿之间对话多采用英语,表明了母亲努力向美国文化靠拢,也表明了她们作为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的社会关系。
(二)语码转换用来体现母亲对女儿语言和行为上的控制力。
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话多用英语,但是当母女之间发生冲突时,母亲总是选择借用大量的汉语词语来教训女儿。例如:在“吴精美的故事”中,当妈妈试图把女儿培养成天才,但是当女儿的表现不遂人意时,妈妈反复使用汉语词语“nihan”(你看),向女儿表达她强烈的愿望和控制力。当女儿因为不愿意弹钢琴和母亲发生冲突时,母亲打了女儿一巴掌,并且狠狠地用汉语说meiyouliangxin(没有良心)。其他例子还有:shwo buchulai(说不出来)、shemmayisz(什么意思)、chiszle(气死了)、choszle(臭死了)、hulihudu(糊里糊涂)和chunwang chihan(唇亡齿寒)。这些语码转换的应用都体现了母亲试图从语言和行为上对女儿实施控制力。
(三)语码转换用来说明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都出生成长在中国,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虽然她们远离故土,但是在中国还有她们的孩子和亲人,有年轻时的记忆,所以她们有着浓浓的思乡情绪。她们会常常回忆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提到中国的食品、地名、人名、节气和传说故事。在谈到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时,她们会借用大量汉语词语,例如:huoshaobayueban(火烧八月半),wudu(五毒)、Kunming(昆明)、ningpo(宁波)、the Kuomintang(国民党)、mah jiang(麻将)、popo(婆婆),pung(碰)、chr(吃);chang-O(嫦娥)、yitai(姨太太)、sz tai(四太太)、aiyi(阿姨)、syi Wang Mu(西王母)、hong mu(红木)、tounau(汤药)、yi tai(姨太)、syaumei(烧卖)、ywansyau(元宵)、tyandi(天地)等。
(四)语码转换用来重复信息,使信息更清晰明了。
小说中的母亲在语言交际中借用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和短语,这和她们的身份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她们出生在中国,自小接受汉语教育,中年以后才辗转来到美国,开始在英语语言环境中生活,对英语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差,在找不到合适的英语词汇表达自己时,她们常常会借助汉语词汇。这个时候,作者常常会把这些汉语表达转换成英语,以方便英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薇弗莱告诉母亲自己准备结婚时,作者写道:“Jrdaule”(知道了)——I already know it——she said,as if to ask why I was telling her this again.相同的例子还有:
Or maybe she said butong(不同),not the same at all.
My autie,who had a very bad temper with children,told him he had no shou(孝),no respect for ancestors or family.
You are the son of a mother who has so little respect she has become ni(逆),a traitor to our ancestors.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是解读东西方文化融合和碰撞的佳作。对其中大量存在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小说的内涵,对于跨文化交际也有积极的意义。
[1]Amy Tan,The Joy Luck Club,Ballantine Books,1989,New York.
[2]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1982.59.
[3]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4]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 (4).
华北电力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面上项目(JB2 0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