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清
民生视角下体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价值
张慧清
摘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富民强省是目标。十八大精神为中原经济区进一步指明了建设方向: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把保障民生放到更高的高度。体育既是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从民生的角度正确认识并发挥体育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而且在切实实现富民强省、改善民生的建设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生;体育;中原经济区;价值
民生问题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阐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这表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想之初,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取向就非常鲜明:建设中原经济区,富民强省是目标。十八大精神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建设方向: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把保障民生放到更高的高度。体育既是民生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总结和表彰大会上谈到“体育是人民的事业,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2年年度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人是体育工作的主体和目标,各项体育工作都要面向民生”[2]。因此,从民生的角度正确认识并发挥体育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而且在切实实现富民强省、改善民生的建设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体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价值
1.繁荣体育事业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内在诉求
历史上中原地区曾经有过非常灿烂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与沿海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红红火火的发展态势相比,中部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基于这种现状,2004年国家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引导和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健康发展。作为中部地区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中原崛起”计划并将彰显“民本”思想的“富民强省”列为主要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为结合中部各省优势,加强合作,加快促进中原崛起,2010年河南省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无论是区域层面上的“中原崛起”,还是国家层面上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富民强省”始终是河南省坚持不渝的发展目标。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河南省也提出了“体育强省”计划,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富民强省”发展目标的内涵,与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等建设目标一起构成“中原崛起”的体系框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有力推动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进程。
2.发展体育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中原经济区是继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之后,以河南省为主体,由豫鲁皖冀晋等5省30市3县(区)组成的综合性经济区[3]。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 《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4]。《规划》中特别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现在的4%增加至2020年的15%;服务业比重从现在的29.5%增加至2020年的37%。扶持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重点。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因其辐射范围广、联动效应强,近年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体育产业本身不仅能创造出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因其与制造业、服装业、旅游业、广告业等多个行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进而产生了乘数效应。据全国14个省市的统计得知,体育产业的乘数效应为2.7,意味着体育增加一块钱的增加值,就会带动当地GDP增加2.7元[5]。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肯定了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体育产业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
3.弘扬体育文化有助于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它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基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构建“文化强国”明确定位为国家战略。强调要运用多种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教育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基于此,中原经济区将提升中原文化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视为己任,并成为我国首个肩负传承创新文化使命的经济区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构建不仅是文化强国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有力支撑[6]。河南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孕育了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体育文化。近年来,河南省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和宣传意识,倡导体育部门与文化、民族、教育、旅游等部门加强合作,利用各方面资源,通过对一些重大比赛的承接和策划,特别是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的举办,成功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品牌赛事,同时更加注重对其内在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如支持少林寺借助音乐、舞蹈、宗教等形式创编了风中少林和禅宗少林大型表演节目,每年在全世界进行巡回演出,成功地将少林武术推向世界,逐渐形成了以少林、太极为品牌、以中原武术文化为核心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改革更有利于传承,创新更有利于壮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河南省通过积极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体育文化,致力于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
4.提倡体育精神有利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需要拥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建设者,也需要稳定和谐的建设环境。体育中蕴含的进取精神,有利于人们能够以更好的心态积极融入社会发展中。体育中倡导的团结协作、互助关爱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体育中蕴含的公平竞争精神,与和谐社会中倡导的法治精神天然契合,都追求平等、崇尚秩序、尊重规则,有利于加强人们公平竞争的意识[7]。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将有助于铸就乐观、上进、理性、包容的公众心理,有利于引导全体公民普遍认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共融内涵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促进个人行为更好地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从而提高每个人自发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二、澄清对体育的一些错误认识
1.体育不仅仅是身体运动,更关乎民生幸福
中国体育曾一度唯“金牌”论,致使各级地方政府热衷于将“金牌数”列为政绩,反而忽视了体育在提升民生幸福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将竞技体育的发展列为中心工作,导致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提出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3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健康超越收入,重新回归到“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首位;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如果说身体是“1”,其他方面包括财富、地位等等在内的都是“1”后面的“0”;如果“1”倒下了,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所以说身心健康是个人幸福的必要前提,提高人民的幸福感,首先要提高全民族的身心素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了:“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全民健身,引领老百姓参与健身、储备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理应成为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
2.搞好体育产业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体育一家的事情
体育产业不是一般产业,它与文化业、旅游业、服装业、交通业、新闻出版业等很多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8]。也正因为如此,加强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协调互动发展将成为推动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要通过体育文化这座桥梁加强体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育文化的繁荣将有利于培育体育这种健康生活方式的浓厚文化氛围,激发全民健身的自觉意识。其次,应加强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渴望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体育旅游的兴起恰恰说明它契合了人们的追求,2012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欢乐健康游”,体育旅游正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日益显现。此外,体育的繁荣还将带动制造业、交通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从而产生不容小觑的乘数效应。因此,发展体育产业,不能只看到体育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样要重视体育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9]。因此,体育产业不仅仅是体育系统的产业,它与多部门多系统产业的有机融合将对国民经济做出新的贡献。它是全社会的产业,各方力量都应认真思考如何促进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体育建设的措施
1.大力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针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总量不足、分配不均的突出问题,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构建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备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首先要继续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将全民健身“三纳入”工作推动落实到实处并逐渐形成常态,大力推动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其次,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加大对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2013年实施了体育设施建设“5142工程”之后,要集中国家、省、当地和社会资金,引导各县区兴建亲民、便民、利民、小型、多样、实用的公共体育设施,同时要加大对现有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盘活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动员社会力量投入群众体育,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资源等。要开展对各级群众体育工作的现状调查,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构建公共体育的评估机制。逐步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目标,为实现“富民强省”的终极建设目标打好基础。
2.充分发挥体育软实力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国体育硬实力显著提高,并且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为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社会对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但是体育人口并没有出现大幅度提高,根源恰恰在于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并发挥体育软实力的引领作用。美国的NBA之所以具有世界影响力,首先是它的篮球文化对无数人产生的巨大吸引力,这种体育文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其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特有的体育价值观渗透到受众中去,“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取决于拥有什么样的观念,文明的进步总是与观念的变革息息相关。要想让体育内化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关键还是要提高人们自觉参与的意识,并且通过不断提升体育文化的吸引力促使人们的体育行为常态化。在对中原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与对接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坚持改革和创新,为河南体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河南体育软实力。河南体育事业一定要有软实力作引导,引领其科学发展,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结合省情民意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结合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文化大省、武术大省,因此要打好“农”字牌、“文”字牌、“武”字牌。二是要强化融合理念,包括功能融合和产业融合,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旅游、会展、休闲娱乐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8];三是在重点发展体育本体产业的同时,要借势中西部制造业转移之机及郑州交通枢纽之利重点发展制造业和交通业,力争使郑州成为全国体育用品批发集散地,并以此带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让体育产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马欣,等.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背景及技术思路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2,(6):14-20.
[2]魏真.发展体育事业,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J].河南教育(中旬),2011,(1):43.
[3]陈梁.建业足球俱乐部对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7):141-142.
[4]中国经济报告.河南中原经济区探路一年.[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318/150418540917.shtml
[5]王跃.论体育经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商贸,2009,(5):160-161.
[6]刘鹏.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31/c3690
91-24777814.html
[7]百度文库.发展体育运动构建和谐社会[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RabiQKf1jO31F-54IgpS924mFioP7A
[8]李学杰.推动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体育中心城市建设[J].投资北京,2012,(11):36-37.
[9]岳娜.试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J].体育文化导刊,2015,(1):9-11.
(责任编校:孙咏梅,裴媛慧)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